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宋朝一高僧,读佛经断句错了却开悟,死后从
TUhjnbcbe - 2023/1/12 18:00:00

宋朝的时候,浙江温州有个姓胡的人家,中年得子很是高兴,给儿子取名胡圣赐,意思是菩萨送来的。

可惜的是,胡圣赐这孩子长大之后,似乎并没有继承胡家香火的意思,反而对于各种佛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父亲多方阻扰也无济于事。

到了十二岁那年,胡圣赐就到了温州著名的瑞鹿寺出家,师傅给起了个法号叫遇安。

遇安在瑞鹿寺几年之后,听说天台山有一个得道高僧,在得到师傅的允许之后,离开温州去了天台寺,拜在有名的得韶禅师门下。

话说遇安虽然年少出家,但到底文化底子不深,入了佛门之后,虽然一门心思研读佛经,可遇到一些生僻字不认识,总是闹一些笑话。

幸好遇安心理素质很不错,禁得住别人的冷嘲热讽,反而更加坚定了修研佛法之心。

到了天台寺后,在师父得韶禅师的指点下,遇安开始研读《楞严经》。这可是一部佛门经典,文字深奥晦涩,一般人很难理解里面的精微妙解。

遇安第一次接触到楞严经,就被佛经的深奥迷住了,每天都在捧着佛经研读,甚至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

因为遇安文化水平不高的缘故,再加上那时候的佛经都是木板刻印,文章语句不像现在这样有标点符号,在念诵楞严经时,遇安就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

那就是当他读到经书里: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一段时,因为不懂得断句,也就只能随自己的感觉去念诵了,按照他的断句就念成了: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一般来说,我们在朗诵或者背诵文章时,如果不能正确断句,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而不能真正领会原著中的奥义。

可遇安这一次似乎是福至心灵,这一断句错了,反而刚好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埋藏的灵机,一下子就开悟得道了。

遇安开悟之后,境界一下子就完全不同,仿佛就像脱胎换骨了一般。可旁人却不知道这番机缘,听到他在念诵佛经时,便好心提醒他说,你破句了。意思就是告诉他断句错了。

可遇安正是因为断句错了这个机缘才开悟的,听了对方的提醒,反而只是轻轻一笑,依旧用自己的方法念诵。

唯有师父得韶禅师知道遇安已经开悟,几天之后就把他叫到面前,让他离开天台寺,回到温州的瑞龙寺去,还说那里才是你最终的归宿。

于是,遇安禅师就离开了天台寺,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土,很快就成了瑞鹿寺的主持。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遇安禅师也垂垂老矣,这一天早上,他把瑞鹿寺的弟子们都叫来,说了四句佛偈:

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之故神仙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

说完之后,遇安禅师就让弟子们离开,自己穿戴整齐,爬进了早已准备好的棺材里,还伸手把盖子盖上。

第二天,弟子们一直不见师父起床出门,就进屋去查看,发现师父已经躺在棺材里圆寂了。

一时间全寺上下悲痛不已,几个亲密的弟子甚至还在灵柩前痛哭失声。

想不到,到了晚上的时候,徒弟们正在哭泣,遇安禅师竟然自己从棺材里坐了起来,指着弟子们说:如果你们再哭泣,就不是我的弟子了。

说完之后,遇安禅师又自己躺下去,再也没有发出任何声响。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朝一高僧,读佛经断句错了却开悟,死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