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5日,农历十二月十三日,是禅宗东土七祖青原行思禅师的圆寂纪念日。
行思禅师(-年)俗姓刘,相传他是西汉王朝宗室长沙王的后裔,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人。
行思禅师幼年时聪敏有悟性,孝顺父母,不吃荤,11岁就出家修行,平时在大众中沉默寡言,众人热烈讨论教理经义的时候,他只是默默的听着,从不发表意见。
后来行思禅师受了具足戒,外出游方,经过青原山安隐峰,看到此地依山傍水,地势沉稳,气氛安谧,是适合修行的宝地,禅师在心中默默祷告:“如果他日修行圆满,愿将青原山辟为佛门圣地。”并随手拔出一棵小荆,倒插在土中,说道:“若此地是灵地,这棵小树应当成活。”
后来这棵倒插的小荆果然成长起来,就在青原山净居寺大雄宝殿右边,一直活到”文革”时,树的直径足有60厘米。
行思禅师二十四岁时,听说六祖慧能大师在曹溪,大阐顿悟法门,学人云集,法筵兴盛,便前去拜见六祖。
行思禅师见到六祖就问道:“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应当怎样修行,才能顿悟,不落到渐修的分别阶级里面呢?)
从佛的果位上看众生,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皆有成佛的可能,
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于佛,这是顿教;
若从众生位上看佛,众生虽可成佛,
但必须经五十二个阶位的长期修行,
才能到达佛位,这就是渐教。
顿悟是悟的理体法性或佛性,
顿悟并不就等于成佛;
渐修是修的事相功德,
唯有积于渐修,才能真的成佛。
六祖大师说:“汝曾作什么来?”
(你以前做过什么事情啊?来到这个地方想做什么呢?)
行思禅师说:“圣谛亦不为。”
(苦集灭道四圣谛我都不做,都忘记了。)
六祖又问:“落何阶级?”
(圣谛也不做,那你现在落到什么阶级上啊?)
行思禅师回答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圣谛我尚且都不做,还有什么阶级呢?)
六祖大师于是特别器重行思禅师,令行思禅师做首座,带领大众修行。
唐开元元年(公元年),时年76岁的六祖慧能大师,预感自己世寿将尽,就把行思禅师叫到身边,说:
“从来祖师传法,是要同时把袈裟也传给弟子,作为信物。
我今天得到你这样的弟子,没有必要担心别人不信服你;而且我自从接受了五祖大师传的袈裟以来,遭到许多磨难,以后的人们会更加在意这种虚名,多起纷争。
所以袈裟从此就不再向下传承了,留在这里作为镇寺之宝吧。
你去弘扬佛法,教化一方,不要令佛法断绝。”
于是行思禅师告别六祖,到青原山建道场弘法,四方学人仰慕禅师的修为,纷纷云集,前来问道。
行思禅师境界高深,言辞简练,几句问答就能让人放下知见,于真实智慧有所感悟。
青原山胜景
有僧人问行思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行思禅师反问道:“庐陵的大米现在什么价钱了?”
所谓的“佛法大意”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禅师不能将这一层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要帮助弟子自己去体会出来行思禅师答非所问,意在言外境界到了,无需多问境界未到,问也无益到了庐陵市场就知道大米卖什么价关心日常生活也是修道“道”就在柴米油盐中就在寻常生活中六祖即将圆寂的时候,当时还是小沙弥的希迁禅师前来问道:“和尚您百年之后,希迁应当依靠什么人修学呢?”
六祖说:“寻思去!”
于是在六祖圆寂之后,希迁禅师常常在僻静的地方打坐,身心寂静,仿佛忘记了世间的一切。
首座和尚看到了,就问他:“你在这里空坐有什么意思?”
希迁禅师回答说:“我遵照祖师的教导,在这里寻思呢。”
首座和尚说:“祖师说的意思,是你要去寻找你师兄行思禅师吧,他现在青原山。你和他很有缘,不要领会错了啊。”
希迁禅师立刻赶到青原山净居寺去见行思禅师。
行思禅师问道:“你从哪里来呀?”
希迁禅师回答:“曹溪。”
行思禅师又问:“你在那里得了什么?”
希迁禅师回答:“学人未到曹溪前,也没有失去什么啊!”
(本性天真,人人具备,不由修行所得,所以说从未失去过)
行思禅师问:“既然如此,那去曹溪做什么?”
希迁禅师答:“如果没有去曹溪,又怎么知道从来没有失去呢?”
(如果不假借修行之力,破除无明,就无法见到自己的本性。)
说完后,希迁反问行思禅师:“请问曹溪大师还识得和尚吗?”
行思禅师问道:“你现在识得我吗?”
希迁回答:“识!但又怎能说识得呢!”
行思禅师认可了希迁禅师,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有角的牛羊虽然众多,好比没有真修实证的学人,力量微薄;但是有一只麒麟——这里比喻明心见性的大修行人——力量就足以荷担佛法,利益众生。)
行思禅师把心法传授给石头希迁禅师,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堂上告别大众,结跏趺坐,安然而逝。
唐僖宗赐谥号弘济禅师,塔名为归真。
后世尊行思禅师为东土禅宗七祖。
青原行思禅师赞天然尊贵不落阶级一语投机如蜂得蜜曹溪一脉枝分脉衍从此儿孙雷驱电卷——憨山大师扫码
天台宗智者大师开创“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对佛教理论进行分类、解释,构建了独具圆融特色的“一念三千”实相论。后人推崇他为东土小释迦,印光大师更赞其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
智者大师生平
智顗,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禅师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
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强调止观双修,提出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体系,因智者大师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该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天台宗尊龙树菩萨为初祖,以北齐慧文法师为二祖,慧思法师为三祖,智者大师是四祖,也是实际的天台宗创始人。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廿四日,智者大师坐化,世寿六十,僧腊四十二。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
祥瑞降诞,宿植德本
智者大师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父亲陈起祖,为益阳县的散骑将*,博通经传;母亲徐氏,勤修齐戒。
徐氏怀孕时,曾梦见五彩烟云氤氲回绕怀中,并且三次梦见口吞白鼠,于是心生怪异,便请人占卜,卜师表示此为白龙降诞的征兆。大师出生的夜晚,满室洞达荧煌,毫光照彻四邻。由于智者大师的出生充满祥瑞之相,街坊邻居遂称他为“王道”或“光道”。
大师善根启发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并且面西端坐。长大后,每见佛像则顶礼膜拜,遇出家人则恭敬仪止。七岁时,智者大师常常前往寺院道场,师父见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门品》,才教一遍,智者大师已能背诵。十五岁那年,因逢梁末兵乱,亲属分散流离,智者大师深感荣华富贵难以长久,别离之苦转身易及,便在长沙的佛前发大愿心:“志愿出家修道,以荷担如来正法为己任。”诚心所感,当夜梦见佛像飞至家中庭院,伸出金色手臂为智者大师摩顶三遍,此后智者大师更觉厌离家牢。双亲往生服丧之后,便向兄长告别,寻师访道而去。
因缘所成,同听法华
智者大师离家后,十八岁那年,礼湘洲果愿寺沙门法绪法师出家,学习十戒道品律仪,后又到北方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大戒。
期间,智者大师曾到大贤山诵读《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才二十余日便能究竟其义。大师求法心切,却苦于江东之地无良师可请益,听说南岳慧思禅师南下光州大苏山,于是甘冒陈齐边境刀兵之险,在陈天嘉元年(公元)来到慧思禅师座下。
甫顶礼毕,慧思禅师便说:“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接着为他开示普贤道场,讲四安乐行。
智者大师遂在此修法华三昧,晨昏精进。如此经过三日夜,在诵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智者大师顿感身心寂静,豁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证入法华三昧。得慧思禅师印可后,慧思禅师更为他开演教法。
开悟后的智者大师,身心焕然,有如华开,慧思禅师因而叹言:“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从此,慧思禅师便常命智顗开设讲筵,智者大师亦不负所望,辩若悬河,舒卷之际,条理自存,听讲者无不信服。
帝王请法,道成返乡
智者大师德业日隆,受陈后主七番请法后,于至德三年再度前往金陵,挂锡灵曜寺,于太极殿开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等,当时名僧如慧旷法师、慧辩法师、慧暅法师等都往赴盛会。移锡光宅寺后,讲说《法华经》,由弟子灌顶法师随侍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者大师所讲经义,皆由灌顶法师录成书。
陈朝灭亡后,智者大师率门人亡出金陵,栖止庐山。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晋王杨广深为仰慕大师,派遣侍者三番礼请。大师知因缘难拒,遂于是年十一月前往扬州设无遮大会,并为杨广授菩萨戒,取法名为“总持”。杨广也谦恭礼敬:“大师禅慧内融,道之法泽,轧奉名为智者。”“智者大师”的尊号便是由此而来,时年五十四。
悠然舍报,教观双美
智者大师于开皇十六年(公元)启程返回天台山,不久告知徒众,世缘将尽,示寂前对自己的后事作了清醒的安排,留遗书以超常智慧和佛法的善巧方便继续进行佛法之弘扬,救度众生之慧命。并嘱咐弟子在坟墓外另立白塔,愿瞻礼者发菩提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大师果于大石像前端身正坐,如入禅定,安详示寂,春秋六十,戒腊四十。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