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太虚法师16岁出家,星云大师继承其人间
TUhjnbcbe - 2023/9/19 20:11:00

太虚法师,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木工家庭,法师还在襁褓之中,父亲就撒手人寰了,5岁时,母亲抛下儿子改嫁他乡。一个孩子,从小就失去了世界上最温暖的爱——父爱、母爱。后来,外祖母看其可怜,将他收留。

外祖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带法师去庙里进香礼佛,每次离开寺庙,法师都依依不舍,他心想若能一辈子呆在这样的地方该多好,每天烧香诵经,虔诚礼佛,忘记世界苦恼,人生岂不潇洒自在。在外祖母经年累月的熏陶下,法师的心里渐渐种下了一颗菩提的种子。

礼佛归礼佛,但没出家前,该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他跟随舅舅在私塾开始读书,但是由于身体的原因,法师几乎是半辍半读,到了13岁时,法师在一家百货店当学徒,然而法师身体羸弱多病,曾两次离开。父母的离去、疾病的折磨,让法师早早就体悟到人生虚幻,世事无常,于是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16岁时,法师准备去普陀山出家,因为之前经常和外祖母来此进香礼佛,但是由于因缘际会,最后他来到了苏州小九华寺,在士达上人座下剃度出家,同年又在宁波天童寺寄禅法师座下受具足戒。此后两年里,法师曾参访多位前辈高僧,请教其佛法妙义,自己又苦读经书,广涉大小乘经论,进步非常之大。

年,青年时代的法师,在维新革命浪潮的影响下,阅读了康有为、梁启超非常多革命著作,深受鼓舞,并开始接触革命*人。后来,法师来到了革命*人聚集地广州,在此一边讲经弘法,一边和革命*人密切来往,并参与秘密活动,期间还大量阅读马克思、托尔斯泰等著作,对革命非常向往。法师的革命理想里,透露着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渴望和向往。在后来的广州起义失败后,法师遭牵连,险遇不测。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寺庙也受到极大地影响,很多寺庙寺庙日趋没落,僧人不守清规戒律,整天喝酒吃肉,为了贪求香火钱,还有很多寺庙由以前的大众丛林直接变为了子孙庙,佛门清净之地,瞬间变得乌烟瘴气。太虚法师目睹佛门一片衰相,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场关于佛教的改革迫在眉睫。

年2月2日,在第一届中国佛教总会会长寄禅法师的追思会上,24岁的太虚法师,勇敢地提出了佛教改革的三种革命论,这如同一颗炸弹,顿时在平静的佛教江湖激起万丈波涛,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太虚法师提出了哪三种革命论呢?

一者,组织革命。废除剃度制度和传法制度,要大量建立佛教大学,培育僧才,然后选拔品学兼优者,住持寺庙;

二者,财产革命。寺庙财产不再为寺庙所独有,而应为整个佛教界共有,财产不应放在大规模兴建寺庙上,而应该放在僧才的培育、孤儿的救助以及社会慈善事业上;

三者,教理革命。要剔除掉佛教思想上迷信、愚昧、神*、巫教等,提倡正信佛教和人间佛教。

我们都知道,星云大师是台湾一代高僧大德,他一直提倡建立人间佛教,源头就来自于太虚法师。所谓人间佛教,就是摒除佛教的中的迷信成分,俗人不一定要出家才可修行,在人间俗世也可修行,要用佛教道理来感召人们善良、慈悲,从而使社会和谐、进步。

社会上一直对佛教有诟病,说乱世佛闭门,盛世下山来,太虚法师曾号召僧人,要发扬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当社会有难,众生有难时,出家人不应该选择逃避,而应以大慈悲心悲悯众生、拯救众生于危难,不要眼不见为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敲钵盂,一定要积极入世,拯救众生于水火,这才是人间佛教的核心。

诚然如此,法师是这样提倡的,实际中也是这样做的,他为了佛教能够兴盛不衰,为了佛教能够契合和服务国家人民,他不怕得罪守旧势力,悍然在佛教改革的道路上前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年3月17日,法师因脑溢血在上海玉佛寺圆寂,安详舍报,时年57岁。法师作为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在近代佛教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在从上海玉佛寺到杭州海潮寺的遗体运送途中,大量信众自发而来,送大师最后一程,送行队伍绵延一公里之长。

在杭州海潮寺的荼毗法会中,法师遗体烧出了多颗舍利子,各种颜色都有,五彩斑斓,让人最不可思议的是,法师的心脏在大火中竟然久焚不化,而是形成了一个黑褐色的巨大固体,周围沾满了大小不一的七彩舍利,由此可见大师一生的宏大愿力,在此,顶礼一代高僧大德太虚法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虚法师16岁出家,星云大师继承其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