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一位民国时期最特立独行的才子,写下了这曲极富中国古典优雅的骊歌,成为妇孺皆知的不二经典。这首《送别》,语言凝练,又意境深刻,虽送别之情浓烈,但是平和冷寂中,却是让人百感交集。
但更令人唏嘘的是,或是躲不开的命运使然,一代津门才子也几经人事沧桑,成为了沙门子弟、律宗高僧。将这词曲留给后人,引发无限遐想和回味。
这位曾经的花花公子,在家国动荡、山河破碎中,骨血里深入的文人无奈,和生出的对尘世的厌离之心,还有那些长亭、古道、夕阳、笛声、晚风、离别……细细品味,是对于娑婆世界的无常的看破和放下。
当人们面对这位“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圆满而圆寂的大法师时,再猛然而读《送别》,不由得惊叹,究竟是怎样的心性才能写出这样寂静清和的文字。
从年《送别》问世以来,这曲被无数的音乐人、电影所演绎,无一不触人心弦,是音乐和文字完美结合的典范。由青年古琴演奏家陈璨改编的古琴版《送别》,独有佛性。古琴特有的空性和音色,让乐曲听起来,更多一分吟诵的趣味,声韵抑扬顿挫,直击人心。
闭上眼,感受到了和朋友间把酒言欢的场景,一刹那,却又天各一方——所谓无常、不过如此。而古琴,偏偏将这种悲喜之间、却有还无的心境,演绎到透彻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