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年初,一个私人性的事件,一个人关于人生道路的一次选择,却引发社会一片震动。一个叫李叔同的人,出家做了和尚。曾经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又被林语堂赞为那个年代,最具才华的天才之一。在38岁的盛年,突然放下一切,遁入空门。
围绕李叔同出家,社会上有各种传说和猜测。时至今日,仍言人人殊。小编知道的猜测中,最不靠谱的说法,是说他嫌吃饭麻烦,如果出家做和尚,过午不食,至少还能少吃一顿晚餐。
而最不讨好的说法,是说他贪生怕死。因为,他曾给弟子刘质平的信中说过,他自知世寿不永,仅有十年左右,又罪业甚深。所以,不得不赶紧发心修行。
不过在当时,社会上常见的说法,是破产一说。现在的中国,人心思富,比以前都更加重视经济和物质上的成就。也因此,破产这一说似乎又有抬头之势。
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当时父亲已经68岁,母亲年仅20岁。父亲是有名的金融家和盐商,母亲是三房姨太。他5岁时,父亲离世。据说,因为家产等因素,母子二人受家族他人排挤。他后来回顾出家经过时,说在父亲去世后,六七岁时,他就常有“无常、苦、空之感”。
多年前的那场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也给天津李家带来致命的打击。乱世引发了银庄倒闭,使李家的家产所剩无几。据说革命前,李叔同名下还有30万大洋,但顷刻之间,什么也没有了。从优裕的富家生活,到突然陷入困顿,期间的巨大落差,无疑对他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很大冲击。
破产说认为,事事动荡和家庭破产,使李叔同彻底失去了名士生活的基础。加上缺少抗打击能力,终于一步步走上了万般皆空的解脱之路。但是,小编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如果因为生活所迫就出家,这显然不是令人信服的理由。
关于李叔同出家的猜测,还流传遁世说、幻灭说、情困说等等。另外,在一些通俗小说里,常有文艺青年情场失意,遁入空门的故事。
李叔同是文艺界的名流,当然也少不了被对号入座。说他之所以出家,其中既有对母亲的负疚,还有面对两位妻子的尴尬,以及对早年和津沪名妓诗酒风流的忏悔。
年,李叔同18岁时,由家里做主与天津一俞姓茶商的女儿结婚。第二年春,他和母亲、妻子一起离开天津的大家庭,移居上海。他的两个儿子,也先后在上海出生。
年,他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这一年开春,他的生母在上海病逝,他悲痛不已。两个月后,他抛妻别子东渡日本留学。两年后,他雇请了房东的女儿,作为西洋绘画的人体模特。之后,两个人开始热恋,并结为夫妻。
年,李叔同完成学业,携日籍妻子返回中国。原配夫人向其大闹,而他面对两位妻子,调停乏术。无奈之下,只好将日本妻子送往上海租住。半年后,他离津赴沪,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天津。
我们讲李叔同,探讨他出家的原因,不是为了娱乐八卦。当然也不是鼓励大家把一切放下,都去做和尚。而是为了从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从他的选择、放弃和坚守中,得到生命的启示,以人为镜。
有学者曾经说过,李叔同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他却选择当和尚。很多人也不理解,他这样的文艺天才,信佛也就罢了,为什么不做居士,而偏偏选择出家。出家也就罢了,为什么不是净土宗,不是禅宗,偏偏是佛教中持戒最严,还是做苦行僧的南山律宗。
李叔同出家前一年,其好友夏丐尊有一次,看到一本日文杂志上介绍断食疗法,这断食疗法类似于中国传统的“辟谷”。并说许多宗教的伟人,如释迦佛、耶稣都曾断食过,他因此很感兴趣,因为当时他正患神经衰弱症。
年的冬天,他来到杭州虎跑寺开始断食疗法。事后他还说,在断食之后感觉到精神世界一片灵明,自觉脱胎换骨、飘飘欲仙。后来,他曾经回顾说,那次断食也是他最终出家的原因之一。
年2月25日,李叔同在虎跑寺师从了悟和尚,成为佛家居士。这个时候,他依然在校任教,但已下决心做和尚了。他时常向学校请假,甚至住在寺里,并穿出家人衣服。
年农历7月13,李叔同在虎跑寺正式剃度出家,师父赐法名演音,法号弘一。出家前,他所有的财物,包括衣物、器具、字画等等,都分别赠与亲友和学生,随身只携带几件换洗衣服。
学者的研究认为,弘一法师在出家初期,他持戒修行、诵念佛号,还是以净土宗为主。当时,对他影响很大的是净土宗的印光祖师。
但后来,弘一研读经藏,发现他受的戒都不合规范,这才转而研习律藏。所谓经、律、论三藏,中国最先传入的是佛陀的讲义佛经,后传的戒律相当于行为守则。到了唐朝,相当于禅宗四祖时期,律宗开始兴起,主要以研习和传持戒律。
律宗三分,但只有道宣律师,在终南山创立的南山律一支兴盛,其他两家很快就没落了。我们一般说的律宗,就是道宣的南山律,但到了南宋后期,南山律也渐渐衰败。至此已有多年,很多重要的典籍,也完全散轶了。
泉州开元寺,乃弘一大师后半生长居之所,这里保留着大师当年的遗物。其中,有一双打了补丁的旧僧鞋,这就是大师当年穿着它,踏遍祖国的多个古刹名寺,弘扬佛法。所以,大师最终以苦行僧之典范,终其一生。
据中国佛教的改革中,小编想太虚法师是从一个制度层面,来做一个颠覆性的改革。而弘一法师却是更注重一个修行者的角度,也就是自己以自身做一个典范,身体力行做给大家看。相传,他从来不做方丈,他只是以自己的人格和成就,给整个衰微的佛教界做一个典范。
弘一成为一代律宗宗师,当然有时代的背景,但一定程度上也有很个人化的原因。他在出家前,有一次学校宿舍失窃,当时夏丐尊为舍监,并向李叔同求教。他便说:你出一布告,作贼者速来自首,如3日内无自首者,你就一死以殉教育。这句话看上去很过分,但他说的并无虚伪之意。
但从这件生活小事,却很能看出李叔同做人做事的认真,甚至是非常的激进固执。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弘一修习律宗可以说,跟他出家前的性格有很大的关联性和一贯性。
在唐代时期,鉴真律师曾带了很多律典,前往日本,他也被奉为日本律宗之祖。而南山律在中国多已失传,到了清末,一名佛家居士,才将南山律宗三大部等重要律典从日本重新带回天津。
年,已经51岁的弘一法师,在佛像前发誓弘律,并留下学南山律誓愿文。在他看来,南山律始终是中国律学正宗,更符合中国的实情。之后他遍考律业,校点律藏,并建立了南山律学院。
在人生的最后10年,弘一大师精严修持,并克服战乱和疾病,专研弘传南山律典,被佛界誉为律宗第11世祖师。年10月13日,他留下遗笔,“悲欣交集”4个字。三天后,他在佛经声中安然圆寂,身后留下舍利子多粒。
弘一法师的伟大,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也许正是他对于戒律精神的求真和坚守。他不是单纯地遵守一种外加的戒律,而是戒律已内在化,类似于儒家的内圣,为仁由己,从心所欲不逾矩。使他的出家生活,呈现一种道行合一的生命境界,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