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与少林寺同在河南省境内,一个在洛阳市,一个在郑州市。在民间,少林寺名气要比白马寺大的多,主要是少林武术为少林寺增色不少。其实,白马寺比少林寺要早多年,而且是由官方创建,起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世界著名伽蓝,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在中国佛教和佛学发展史上,有着与众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说白马寺之前,先说三个关键词:伽蓝、祖庭和释源。伽蓝:梵语僧伽蓝摩译音的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即僧众居住的庭院。后因称佛寺为伽蓝。祖庭:佛教祖庭,是指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释源:佛教释源,其一是和我们经常说的“佛教祖庭”,意思是相同的,在佛教特指开创各大宗派的祖师即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其次是中国整个佛教的祖庭,就是白马寺,当然,佛教的各个宗派也可以有自己的祖庭;其三也指各律宗、净土宗、禅宗都是有自己的祖庭。
白马寺的兴建据说源于梦。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在睡梦中梦见了金人,醒来后便派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前往天竺(即古印度)取经。公元67年,这十ニ人从天竺取到了真经,返回洛阳,他们不仅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佛像,而且,还有从天竺随他们东来的两名得道高僧,名叫摄摩腾和竺法兰。汉明帝见到这两位高僧,十分地高兴,下令让两位高僧暂时住在鸿胪寺。鸿胪寺是汉朝掌管外交事务的部门。第二年,汉明帝下令,仿照天竺佛教寺院的样式,在洛阳城东修建一座佛教寺院,用来安顿天竺高僧和贮藏天竺佛经,以求让天竺高僧感到宾至如归,让他们把这座寺院当成是自己的故土。这座寺院,就是白马寺。
为什么叫“白马”寺?而不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呢!这在《水经注》中是有记载的,秦景、王遵等人取经回来时,用榆木制成的经函来盛放佛经,这些经函是由一匹很健壮的白马驮回到洛阳。所以,新的寺院建成后,为了纪念白马一路驮经的功劳,就以白马为寺院的名称。至于“寺”字,则证明这座院子的建设和使用,是官方的,是以*府的名义接待天竺的佛教高僧的,由此可见这“寺”字还具有外交色彩,血统纯正而高贵。高级官署一样,如鸿胪寺、大理寺等。
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后来就一直住在白马寺,在那里向汉朝传授佛法,再也没有离开大汉返回天竺。他们两人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两位高僧圆寂后,都葬在了白马寺内。现在白马寺东偏院内,是摄摩腾的墓,墓碑上刻着“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偏院是竺法兰的墓,墓碑上刻着“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这两个封号据说是北宋年间的宋徽宗追封的。二僧墓寄托了中国广大佛门弟子和信教群众对来自天竺的两位开山始祖的敬慕和怀念之情。
因此,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白马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白马寺佛教文化的雄厚底蕴,像少林寺一样,有着自己的范儿。(文/蔡驷读历史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