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荐福寺的社会价值,那我们现在开始阅读吧!记得动动小指头点个赞哦!唐朝时期的长安城是中国*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作为唐长安城中规模等级很高的皇家寺院。
荐福寺自公元年建立起,便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并体现出独特的价值。作为当时长安城中的三大译场之一,高僧义净、金刚智等人在这里翻译出了汗牛充栋的佛教经典,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佛教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唐朝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下,这里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人前来交流学习,弘扬佛法,成为当时中西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见证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荐福寺中园林景观卓绝,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前来游玩赋诗,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作为当时长安城中的一座公共场所。
这里还是当时举行各种重要活动的场所,对丰富长安城中的市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长安城中著名的佛教圣地、译经场所与公共活动场所。唐朝的长安城中佛寺林立,而最为著名则有慈恩寺、青龙寺、庄严寺、兴教寺及荐福寺这几座寺院。作为重要的皇家寺院,荐福寺自建造起,便成为长安城中著名的佛教圣地。唐朝长安城共有三大佛教译经场,分别是玄奘作为译主的慈恩寺译场,不空主持的大兴善寺译场以及义净主持的荐福寺译场,荐福寺译场设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
在唐中宗、睿宗及开元盛世时最为繁荣,其中又以义净作主持时最为兴盛,因此荐福寺译场又名义净译场,义净在大荐福寺中前后生活11年,期间共主持译经56部卷,其中多部经典后来成为《大藏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赞宁的《续高僧传》及池田温所著《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等书对当时译经场面的记载,在荐福寺译场中,义净担任译主,宣示梵本并缀文、证字,另外还设证梵文、读梵文、笔受、征文、证义、润文、证字等职,《开元释教录》中记载: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度沙门拔弩证梵义;属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证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等读梵本;沙门文纲、惠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等证义;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释弥罗国王子阿顺等证释,修文馆大学士特进赵国公李峤、兵部尚书逍遥公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苏颞等二十余人次为润色;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右仆射许国公苏瓌等监译;秘书大监嗣虢王邕监护。除此之外,还有修文馆学士刘宪、岑羲、崔缇、张说、崔日用、卢藏用、徐坚、郭山恽、徐彦伯、李适、郑愔,修文馆直学士薛稷、马怀素等,均充翻经学士。
参与翻译佛经者共83人,其中13位是域外高僧,其他人员皆是朝廷权要或文坛名士,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唐荐福寺译经场面的宏大,同时也反映了荐福寺译场在当时的崇高地位。这也是中古译场最后的辉煌,自此以后,译经事业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兴盛的局面。在义净之外,密宗祖师之一、开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刚智都曾在寺中主持译场,为中国佛教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据文献记载,荐福寺中的盛大佛事活动还有佛牙供养,唐代长安城中的佛牙供养尤以大荐福寺及大庄严寺最盛,并与兴福寺及崇圣寺同时开放佛牙供养,成为当时长安城中最为盛大的佛教活动之一。
荐福寺紧邻繁华的朱雀大街,又与东市及西市很近,因此,长安城中的市民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学者等在游玩或者贸易之余,会到荐福寺游览,或去听俗讲,看戏剧、品茶会友等,文人墨客在此留诗纪念,不仅丰富了荐福寺的物质文化,也使的荐福寺的精神文化气息更加厚重。总之,唐代的荐福寺是一座集翻译佛经、供奉佛牙、游寺、寄居以及举行各种社会活动及节庆活动的公共场所,这些共同构成了唐时荐福寺独特而又丰富的寺院文化,同时也反映出了多姿多彩的大唐生活与大唐文化。
唐朝中西僧人交往的见证一提起唐朝,马上映入人们脑海的便是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等景象,唐朝时期的中国在当时世界来说都可以算是非常耀眼的,唐朝的京城长安城更是非常繁荣,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来往车马络绎不断,作为当时的一个世界交流中心,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友人前来学习、经商、传教。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经过之后几朝的发展,到此唐代进入了发展的*金时段,长安城中佛寺林立,这一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文化从印度及西域各国东传,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响动传播,影响了日本及朝鲜等国。
当时长安城中许多佛家寺院成为中外僧人居住、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场所,荐福寺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佛寺之一,如日本名僧圆仁就曾在此活动学习,而中国名僧义净自印度交流学习之后也归来在此寺进行译经等佛教事业。小编今天就写到这里,大家读完文章后,有什么感想,欢迎下方评论留言,小编会一一回复,记得点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