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和千古高僧玄奘一样的鸠摩罗什,不知道为何却不太为人所知,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千百年来传颂,和后来《西游记》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然而要论故事的精彩程度,其实鸠摩罗什也有着极其坎坷的人生。
鸠摩罗什是四大译经家之首,后秦僧人,早在玄奘之前,鸠摩罗什就已经为翻译佛经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一共翻译了多卷佛经,不说别的,家喻户晓的《金刚经》大家总知道吧?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
鸠摩罗什是混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一千六百多年前,他是当时佛教界的顶峰,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无数人虔诚崇拜的对象。鸠摩罗什从小聪颖异常,他半岁会说话,三岁认字,五岁博览群书,7岁跟着母亲出家,由此翻开了中华文明史上灿烂的一页。
少年时期,鸠摩罗什就回到龟兹讲经说法,他不仅长相出众,丰神俊朗,而且精通汉语、梵语、西域语和印度语。当时的龟兹国主要学习小乘教法,鸠摩罗什到来后,广开大乘法筵,一时之间名声大振。之后更是名扬西域周边各国,听他讲法的人无不赞叹,无不信服,最后周边国家在他的影响下全部转为大乘佛教,盛况空前。
《晋长安鸠摩罗什》中记载:“西域诸国,咸伏神俊。每至讲说,诸王长跪高座之侧,令什践其膝以登焉。什道流西域,名被东国。”
说是西域诸国的国王们无不拜服在鸠摩罗什的学识风采之中,每当鸠摩罗什开讲时,国王们都会跪在高座之侧,请鸠摩罗什踩着他们的膝盖登座讲课。可以想象,鸠摩罗什当时的名气和成就多么斐然,他简直成了各国都抢着要的国宝级人物。
这样一位人物,一生宣扬佛法奥义,以讲经说法、翻译经文为己任的高僧,却依旧会为世俗所累。
公元年,苻坚派大将*吕光攻打龟兹国。说起苻坚,他这个人可能对高僧有一种莫名的执念,当年襄阳有个高僧,叫道安,苻坚听闻他的名声后,几次带兵攻打襄阳,还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得一人半”,这一人指的就是道安。人家是为美人攻一城,他是为高僧。
这次任性的苻坚,在征讨西域的时候,同样以高僧鸠摩罗什为主要目标。公元年,大将*吕光俘获鸠摩罗什,大概是看不惯鸠摩罗什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吕光决定试看看传说中的高僧是否浪得虚名,于是胁迫鸠摩罗什娶龟兹王的女儿为妻,罗什不肯,吕光就将罗什灌醉,鸠摩罗什因此淫、酒双戒俱舍。
后来还有一次破戒,是公元年,姚兴攻灭后凉,虏获鸠摩罗什,逼着他娶了十名伎女。
我想,之所以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鸠摩罗什,应该也和这破戒一事有关,大概在人们心中,高僧就该是如水中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而罗什的遭遇,就像精神上的“污点”一样,成为他淡名的一个因素。
有个说法,说鸠摩罗什是自愿破戒的,其实那都是无稽之谈。关于罗什的事迹主要是三本书的记载。南朝的《鸠摩罗什传》、《晋长安鸠摩罗什》,以及《晋书》里的《艺术传·鸠摩罗什》。
南朝的那两本中,比《晋书》成书早,上面提及鸠摩罗什娶妻都说是被迫的。按照当时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追随心中大义,弘扬佛法,罗什完全是情不得已。
而《晋书》是唐代李世民下令重修的,参与修订者人数多,有的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里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讲罗什吞针的故事就足以让人质疑了。所以说,《晋书》上关于罗什的自愿说法根本立脚。
破戒是鸠摩罗什想要的吗?不是的,他是被迫的,他心中从未忘却过自己的使命,被逼迫后,他更加潜心钻研佛学,用汉语将晦涩的佛经翻译成简单易懂的文字,并广收门徒,毕生致力于传播佛学,坚守自己的信仰。
鸠摩罗什的母亲曾问他:“大乘方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全要依赖于你的努力。但是这件貌似宏伟的事,对你而言却没有丝毫的利益,你打算怎么办呢?”像是已经预料到了他之后会遇到的挫折一样。
鸠摩罗什回答道:“大士之道,利众忘躯。必使大化流传,洗悟蒙俗,虽身当炉镬,苦而无恨。”他说要利他人而忘自我,即使会受到火炉汤镬般的苦楚,也不会有丝毫的怨恨。
说实在的,看到他被胁迫,被戏弄,被禁锢,我真觉得很心酸,人类最高贵的地方就在于内心的坚定和那份舍己的精神信仰。只要众生得离苦,他又有何惧呢?然而又有多少人只看到了他的破戒,揪着这点不放呢?在当时,不少人因破戒而质疑他,不相信一个不守戒律的僧人所宣扬的教义。
后来鸠摩罗什历经世俗万般苦楚,直到五十九岁,才终于入长安城,再次翻译传教。圆寂之时,鸠摩罗什叮嘱弟子们要专心译经传教,不要效仿他的生活行事。可见,对于破色戒这件事,罗什确实遭遇了不少诟病,对他自己本身也有些影响。
据说他当初破戒后,有弟子蠢蠢欲动,想效仿他,罗什在众人面前吞了满满一钵银针,才打消了众僧效仿的念头。
这个说法自然是夸张了些,也不可信,但可以想象,破戒这件事肯定给鸠摩罗什带来了不少麻烦和阻碍,他说“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将自己比喻成不可取的臭泥,其实,他身上哪有什么臭泥啊,那都是俗世纠缠而上的、将莲花裹挟进去的。
鸠摩罗什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在译经和佛学上的成就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在这个苦多乐少的世界里,致力于帮助众生脱离苦楚,而自己为法忘躯,却说是业累障深,真的让人心中之情难以言表。
最后以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里的名句结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