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界,文殊是释迦牟尼的九代祖师,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密宗的祖师,般若智慧的化身,具有极其祟高的地位。《水经注》记载:“五台山,其山峦巍然,故曰五台,俗人以为仙人之都矣。……其北台之山,冬夏常冰雪,不可居,即文殊师利常镇*龙之所。今多佛事,四方僧徒善信之士多往礼也”,这是现存资料中最早将五台山与文殊联系在一起的记载。
两晋圣僧译佛经,文殊应化五台山
文殊信仰起源于西晋时被称世人称为“敦煌菩萨”的竺法护,是因为他翻译的文殊说法经典最多最早的缘故。
东晋时来华的尼泊尔僧人佛驮跋陀罗译出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极大推动了文殊信仰的发展。
公元年东晋僧人道安,以及他的弟子慧远,在恒山、太行山、繁峙、代县一代活动,开辟了五台山的佛教道场,他们对般若经典的传译、研究、弘扬,极大地宣传了文殊信仰,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兴起与发展。
佛经说,文殊菩萨原来叫做龙种上尊王佛。他就在海里度众生。文殊菩萨从龙宫借来了清凉石,五台山才得以清凉。
近代科学研究,在25亿年前,五台山整个是在海里,后来慢慢的隆起来成为华北屋脊,滹沱河谷地下陷成为滹沱河的源头。五台山建造镇海寺就是要镇住这一个海眼,保护一方百姓,受到历代帝王尊崇。看来佛经和科学是相当契合。
南北朝纷争,五台翻新篇
北魏天兴元年(年)定都平城,在先后六位皇帝近一百年当*者的推动下,五台山成了佛教重镇。之后,史籍中有关僧人到五台山巡礼或活动的记载屡见不鲜,五台山逐渐成为佛教圣地。
从寺院建造历史,五台境内(山内最早修建大孚图寺(今显通寺),与繁峙境内(山外)公主寺乃魏孝文帝四女诚信公主(一说信诚公主)之寺的修建时间大体相同。
北齐文宣帝时五十州割八州税赋以供养僧众,《古清凉传》中说:“此中伽蓝,数过二百”,“仙居灵贶,触地而繁”,但是多数寺名已失。据《五台县志》记载,可考的寺院有45所,其中繁峙境内24所,五台县境内18所,河北阜平境内3所。至此五台山成为北方研习《华严经》的圣地。
隋唐强盛气象新,文殊信仰传天下
隋朝开皇元年(年)闰三月,隋文帝杨坚即位,下诏于五岳各立一寺,后又下诏在五台山五个台顶各建一寺,立文殊像。
五顶所置寺院分别是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
唐代李渊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公元年,李渊登基,大兴佛教,五台山佛教达到顶峰。
此时僧才辈出,如密宗的不空,律宗的道宣,法相宗的窥基,华严宗的澄观,净土宗的法照,禅宗的从谂,天台宗的湛然。
传言当时全山寺院所。在《五台境界寺名圣迹》,《释五台诸寺方所》和北宋延一编写的《广清凉传》共列寺名83所,其中繁峙古寺32所,新建寺17所,五台县古寺26所,新建寺17所,河北阜平古寺三所。明显繁峙寺院占比居多。
唐玄宗时不空原是印度人,他致力于文殊信仰的传播,首先派弟子含光在五台山建金阁寺,之后又建玉华寺。唐大历四年(),不空上奏唐代宗,认为文殊镇在台山,福滋兆庶,如果举国崇奉,可使皇权永固,国泰民安,福寿崇隆。
大历七年()不空再次奏请天下著名寺院建文殊院,做为五台山文殊道场的支院,代宗准奏,这一举措极大扩展了文殊信仰在全国的影响范围。
唐代僧人澄观,今天浙江绍兴人,为华严四祖,经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曾居五台山大华严寺(今显通寺)长达十五年,人称清凉澄观,著《华严经疏》等一百余卷,他说五台山所以有五,是因为“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至此《华严经》中的“清凉山”一变而成为现实的五台山,五台山因为《华严经》而成为真实的佛国,由此,信仰变为真实,因真实而可信,真实变为信仰,由信仰而光彩照人。
由不空在组织上的推动,澄观在理论上的论述,五台山文殊信仰形成,其独特的五台地貌被象征为佛经中的五方文殊菩萨,同时象征文殊的五种智慧。
东、南、西、北、中台分别代表平等信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之后在历代国家力量,以及宗教界,底层民间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五台山文殊信仰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全国文殊信仰中心。由于当时大唐的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声名远播,五台山自然也就成为了亚洲的文殊信仰中心。在以后的多数岁月中,五台山成为了仅次于首城长安、汴京、北京的旅行打卡地。
入唐日本僧人圆仁心中的文殊信仰
唐龙朔二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巡礼登临了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又命实叉难陀重译《华严经》。并下诏重建了繁峙公主寺。
从公元年开始,日本共十三次派遣唐使来学习大唐的文化、宗教、医药、*事等方面的先进知识。到唐中期有日本圆仁慈觉赶上最后一批遣唐使团,备尝艰辛,九死一生,于公元年七月二十二六日抵达扬州,公元年四月二十八参拜五台山。
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当天所记日记中感叹道:“向西北远望中台,伏地礼拜,此即文殊師利境地。五顶之圆高,不见树木,状如覆铜盆,望遥之会,不觉流泪。树木异花,不同别处,奇境特深。此即清凉山金色世界”。
圆仁五月十六出竹林寺到大华严寺住,写道:“此清凉山,五月之夜极寒。寻常着绵子。岭上谷草木端长,无一曲戾之木。入大圣境地之时,见极贱之人亦不敢作轻蔑之心。若逢驴畜,亦起疑心:恐文殊化现与?举目所见皆起文殊所化之想。圣灵之地,使人自然对境起崇重之心也”。后面还详细记录流传至今的“文殊化贫女乞食”和“文殊化僧形向北魏孝文帝乞一座具地”的故事,由此看出,圆仁真是一位用功学习的“好学生”。
他在七月二日登南台后日记中写道:“回首遍观五顶:圆高超然,秀于众峰之上。千峰百岭,松杉郁茂,参差间出。五顶之下,深溪邃谷,不见其底。幽泉涧水,但闻流响”。圆仁看到五台百里之内满山遍谷奇异之花开放如锦,香气薰馥。五台百里之外,群峰围拥,不知几重,方知五台乃万峰之中心。大唐乃万国之中央。
圆仁依次巡礼五座台顶,住台五十余天后,于公元年七月七日下山,经过并州、汾州、晋州、蒲州返回长安。日记中圆仁所见的五台,要比敦煌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所显示的要早二三十年,圆仁的记录可作画中人物活动的画面说明。
在其后短暂的五代十国中,五代的后唐庄宗同光(年)繁峙光裕堡乡大李牛村西修建文殊寺。五代的北汉中书令(宰相)、五台山任都僧统的继颙和尚,在繁峙南峪口沟炼银、讲经,对繁峙佛教思想、文化经济影响甚大。
崇佛太平兴,建寺固国本
宋太祖赵匡胤“崇佛敬僧,恢隆佛化,清凉之兴,于斯为盛”。元祐二年(年)丞相张商英从繁峙入台,撰写《续清凉传》上、下两卷,记述了他三上五台山见到的文殊灵应瑞相,刊行于世后,人们纷纷到五台山赡礼文殊圣迹,为宣传文殊信仰起了积极推进作用。
金朝是少数民族女真族创立的一个*权,灭辽以后,为了一统天下,很快接受中原地区流行的佛教,奉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理念,目的是借助佛教力量“福佑皇祚,维固统治”。《山西通志·寺观》记载,金代山西地区兴建、重建的寺、院、庵共计处。金代,五台山早已成为名闻四海的世界佛教圣地。
金天会十五年(年)在佛光寺兴建文殊殿,成为中国同期寺庙中最大的配殿。金正隆三年(年)在繁峙岩山寺创建文殊殿,这座规模不算太大的古寺与佛光寺一样,也属于台外寺院。特别是国宝繁峙岩山寺壁画上面还有题记,注明创作完工年代为金大定七年()以及作者王逵。王逵是金代宫廷画师,当时已经68岁。繁峙县城古楼保存着一口重七千斤的铁钟,也为金大定十年(年)所铸。
元朝多位皇帝“倾仰台山,于此建塔修寺,赐田开矿,布施金币,大作佛事”,促进五台山佛教发展。至元年间,繁峙更名坚州,坚州元帅刘会重建兰若寺,副元帅王兆督工重建正觉禅院。至元九年()寂照在繁峙福莲坊村建成“大弥勒天宫寺”,寺成之后,三设大会,说法八年,从者千万之多。
明清迎高峰,圣地传盛名
明代,由于朱元璋等多位皇帝皆认为佛教有助王道,消灾祈福,崇敬五台山,加上诸王大臣的护法敬僧以及高僧大德的弘法布道,特别是西藏*教的传入,五台山香火特别旺盛,五台山不仅是文殊信仰中心,更是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
僧侣们宣传教义,广纳信徒,赞佛、礼佛、颂佛的佛教活动极为兴盛,佛教音乐艺术出现鼎盛局面。著名的有金壁峰禅师,在繁峙县南山李牛村黎谷寺依照《华严经》,制为佛事,梵音哀婉,称四十二奏,四方学者上万人,不远千里,于此灌顶受业。由于来的人带的粮食多,把它放到粮仓,第二年繁峙遇大旱,赈灾饥民,度人无数。
明洪武三年(年),大明皇帝朱洪武赐金壁峰紫衣,金钵及御制诗,这在当时是一份难得的殊荣。万历二十六年(年),慈圣太后在繁峙狮子窝修建洪福万寿藏经阁楼。近过几次修复,五台山寺庙焕然一新。
明代繁峙的寺院进一步增加,有名字可考的寺庙就有余所。其中文殊寺就有空如村文殊寺,大李牛村东文殊寺,大李牛村西文殊寺,小李村文殊寺,都在五台山北麓。后来建有下寨文殊寺,在滹沱河北岸。繁峙民间的文殊信仰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清代的五台山由于皇帝都信藏传佛教,尊崇喇嘛,实行“以*教绥柔蒙古西藏”的国策。顺治九年(),达赖亲自赶赴北京会见顺治皇帝,在这次会面中清帝得到了西藏最高统治者达赖喇嘛的承认,皇帝更是被喇嘛尊称为“文殊菩萨”,将人间帝王变成了上界“菩萨”。
皇帝们去西藏拜佛的话太远不太方便,所以就在五台山修建了很多藏传佛教寺庙,最著名的就是五台山五大禅处:显通寺(灵鹫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位于灵鹫峰上的菩萨顶成为文殊道场,皇家寺院。由于这里即是“灵峰胜境”,离北京也近,清朝顺治皇帝在此出家,康熙写诗、乾隆题匾,好不热闹,也把文殊信仰用举国之力推到了极致。
山西繁峙古代文化旅游特色
山西繁峙县方圆平方公里。居五台山北侧,东西长,南北窄,两山夹一川,松林遍布,土地肥沃,庄稼茂盛,水流多,瓜果茂。产金银,多杂粮,气候温和,寺院众多,祟尚佛教。在古代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圈粉无数。
一座繁峙城,因寺而闻名
繁峙既是五台山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殊信仰的中心所在。半座五台山分布在繁峙境内,近两千年来,无数根生土长的县民则是文殊信仰的最大受众。
据北宋《广清凉传》记载:唐以前寺院繁峙古寺比五台县多,繁峙有32所,五台县有26所,证明五台山一半以上寺庙在繁峙的史实,繁峙地方文化学者李宏如老先生在他著的《五台山佛教·繁峙篇》中说:“这是因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一百余年中,在都城西开凿云岗石窟,信仰佛教之风气兴盛,繁峙距平城仅有公里,比五台县更接近平城。此先风吹到繁峙,再传到五台山南面的五台县是很正常的”。
高僧弘佛法,文化启新风
历史上在繁峙活动的高僧大德,大都是古代社会的精英人士,学养深厚,戒律精严,既是佛教领袖,又是人间楷模,所以繁峙自然也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人文高地,精神家园。
繁峙从东汉中平元年()已有僧人惠澄在神堂堡乡钟耳寺附近活动开始,在历史上著名的僧人有东晋道安(河北常山人)、慧远(雁门楼烦人,今原平大芳乡茹岳村)等,北魏昙鸾(雁门郡人),北齐灵辩、法秘、法聪等。
隋唐时有木叉、窥基(陕西西安人)、玄觉(今浙江温州人)、金光照、降龙、常遇等。五代北汉有继颙(河北献县),北宋智琏,绍温等。金代有宣密、广云等。
元代有秋月、寂照、雄辩(今繁峙东山乡南峪口村人)、金壁峰等。明代有妙峰(山西平阳人)、憨山(安徽全椒人)、雪峰、镇澄等。清代有清一(今湖北钟祥县人),常平等。
近代有能海(四川绵竹人)、通愿(黑龙江双城县人),弘瑞(繁峙泽萌泉人),果峰(繁峙大营人),云桂,妙月等。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28岁来五台山修学六年,后来以憨山为号行走天下,遂使繁峙憨山闻名天下。
憨山大师作《醒世歌》,提倡儒释道三教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色,彰显了中华文化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理念,对繁峙人文特色的形成影响甚大。
繁峙在明代可考寺庙余所中,就有故伏三教寺,杨庄三教寺,西庄三圣寺,西沿口三圣寺。后来新建有平型关三教寺。均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形成了繁峙人包容大气的人格特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十四年(),智光、镇澄、憨山、妙峰等人,在今繁峙茶铺狮子窝结莲社建十方净土院,一时大德云集,学者数千。使繁峙成为古代有知识、有文化人士的打卡地。
以上这些高僧大德、四方学士在繁峙精勤修道,弘法利生,他们或聪明志坚,“精勤白业,日夜无怠”,或“单居务道,一器一食,耽好圣默”。或“率领四众,讲经说法,从者千万之多”,或“道行既高,嘉名远扬”。或“智辩非常,志德出众,乡人慕之”,或“禅净双修,三教调和”。或被当*者拥戴,请于乾殿,拜为国师。宰辅重臣,北面而听。或赐号、紫衣,极受尊崇。或建丛林,修桥梁,辅山路,兴建殿堂,一时“行人云集,名德辐凑”,或心善志坚,爱国爱教,受人世人拥戴。他们对繁峙的民风民俗,精神世界影响甚大。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人以及他们的四方信众,给繁峙带来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古代交通不便、通信落后的大背景下,繁峙的文化旅游可谓是一枝独秀、枝繁叶茂。
文人留胜迹,经典永流传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这片文化的热土上,空气里都弥漫着厚重的气息,使每一次的行走,都是对我们生命最丰厚的滋养。历史上在繁峙活动的文人逸士数不胜数,他们既对五台山文殊信仰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又对繁峙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唐朝有诗人李益(约——约),祖籍甘肃凉州。因仕途失意,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诗作有《临滹沱见八蕃使》。诗人温庭筠(约年一年)山西祁县人,曾游繁峙清凉寺并作诗《清凉寺》。诗人卢照邻曾晚渡滹沱河并作诗。
北宋宰相张商英,曾游繁峙净名寺,岩头乡秘密岩等。金代胥持国,繁峙砂河镇人,胥鼎之父,官拜参知*事。胥鼎,进士,官拜平章*事,封温国公、英国公。赵秉文,金代进士,官拜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元好问,金代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文学家,史学家,山西忻州人,少年随父、叔父在繁峙义兴寨生活。
明代著名的有陆深,上海人,进士,山西提学副使,诗作有《繁峙率文武诸生较射》《南峪口取道上五台》等。王钥,代县人,河南开封府训导,诗作有《泰戏山作》,《铁脚山》,《东峨河》等。刘伯燮,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诗作有《繁峙二首》。邢大道,参与纂写《山西通志》,诗作有《繁峙道中望五台山》。孙传庭,今代县人,进士,兵部尚书,曾总督陕西,诗作有《峨谷》。
清代就太多了,略举一二,周人甲,湖北蒲圻县人,繁峙知县,诗作有《繁峙十景》等。诗人张晋,山西阳城人,诗作有《繁峙城楼晚眺》。赵国麟,山东泰安人,进士,清朝大臣,诗作有《狮子窝二首》。陈梦雷,福建闽县人,进士,主编《古今图书集成》,诗作有《平刑关》。陆耀,江苏吴江人,湖南巡抚,诗作有《平刑关》。
这些从天南海北来过繁峙的文人雅士、文官武将被这片热土折服,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诗句,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繁峙的文脉深厚与绵长。凸显了繁峙的古代文化旅行有其文殊信仰的鲜明时代特征。
镇守两座门、国际交流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的繁峙长期占据入台怀路线两门即北门和西门,不仅给当地形成巨大商业、服务机会,也形成*治、*事、文化、对外交流通道。
历代皇亲国戚,高僧巨商朝拜五台山有四条路线,其中两条需经繁峙县进入台怀。
北路的香客多来自北京、内蒙、宁夏等地,他们经过大同、浑源、应县,或从河北行唐、阜平、繁峙神堂堡、进入繁峙砂河(古称沙涧驿),然后向南经过南峪口、伯强,越过华严岭到达台怀。
西路来的达官贵人,行旅商客大多从河南过*河,太原,经过代州城、雁门关、峨口,或经忻州、峨岭进入繁峙岩头沟,经过狮子窝或成果庵、竹林寺入台怀。
入宋日本僧人成寻书中的繁峙宝兴驿
宋延久四年(年)日本高僧成寻以62岁高龄携其弟子八人,搭乘宋商船到中国,受到北宋朝延盛情款待,派二十名官兵护送至五台山。
同年十一月二十六夜宿繁峙城内繁峙驿南行衙,因有虎患,繁峙知县派兵士三十五人,次日从繁峙驿出发,夜宿繁峙砂河镇宝兴驿,在他的旅行日记《参天台山五台山记》中记载:“过数里,入*门,三重城门如州城,*东有兴国寺下院。入宿驿,见壁有记文,云:太原文叔同诸弟挈家,往五台山求文殊,宿此,熙宁壬子季夏念十日,故志。念二日,登于东台求其文殊,观其圣镜甚妙,未时已来现于五色祥云并其圆光,至申时现其遍身之光……”。
还录有宋人王倚所作宝兴驿诗文数首:
《到宝兴*寨有作》:两崖直下宝兴*,谷口川头过几村。野兽有时晨饮涧,居民无事昼扃门。云方起处山先暗,日未沉时天已昏。更隐此中同雾豹,熙朝还会感天恩。
《夜宿宝兴驿有作》:危城孤垒截崖垠,南北川原势已分。耳畔水声清漱石,面前山色碧侵云。花繁岭上随风绽,禽语林间入夜闻。忠义处心无畏避,当途豺虎任成群。
《无题》:离乡数日到治津,沿路山林景色新。此去五台在百里,须观圣地遇*僧。
《山中耕者》:晓来雨过急趋耕,惟恐田中草复生。坡峻土顽难并垦,牛羸人困强驱行。勤身春种心无惮,乐望秋收岁有成。力穑莫忧风与旱,天时人事自分明。
宝兴驿,设在宝兴*寨的驿站,遗址在繁峙东山乡冶场村北。北汉时继颙和尚在此设立僧兵专门冶炼金银,支持北宋*权,宋时仍有驻兵。
这些见闻景观在宋人眼里也许司空见惯,却详细记载于一位日本僧人的日记中,成为今日认识北宋驿站的第一手史料。
成寻对其他沿途驿站一笔带过,唯有对宝兴驿着墨最多,观察最细,篇幅最大。由此可见宝兴驿当时规模气势宏伟,僧侣游客众多,一派文旅繁华景象,给这位日本僧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天后,十二月二日成寻一行巡礼五座台顶毕,从台怀真容院经华严岭至返回宝兴驿,“知客来住廨院”。“廨”有官舍、官署之意,廨院指寺院的分院,办事处。当时廨院的住宿者除僧人,还有来自外地的官员,秀才。此外有举人、道士各色人等。成寻自然与他们有诸多互动。
次日宿繁峙驿,后经代州驿——忻州驿——太原府平晋驿,循原路返汴京(河南开封)。
日本僧人成寻从河南开封巡礼五台山的食宿费用,由沿路驿站供给,比入唐僧人圆仁由沿途寺院供斋幸运多了。成寻在宋的使臣相伴、官费旅行,无比轻松,完全得益于宋神宗(宋朝第六位皇帝)优厚待遇,这是因为宋朝在中日无邦交约一百八十年后,对恢复中日交流及推进积极外交的浓厚兴趣。
日本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丽萍在她的《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研究》认为:在此期间,成寻与众多宋人相遇,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其中包括商人、官员、僧侣、秀才等。他还与来自印度以及高丽的其他外国人相遇,获得了各种信息,并通过交流,互相建立了友情,有的成为亲密朋友。因此,从这一侧面反映出这些官方驿站在经济发达,注重对外交流的宋代,已成为商品流通、交换信息、异域相遇、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眼中的繁峙憨山
憨山位于北台之北,繁峙县东山乡与伯强乡之间,海拔米,山势峻峭,多悬崖峭壁。山南古有宝山寺,东麓古有悬空寺,西面和北面均有古寺遗址。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崇祯六年(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从北京出发游历了五台山,八月初四日,到达河北阜平南关,游历路线是南台——清凉寺——清凉石——西台——繁峙秘密岩龙洞——八功德泉——万佛阁——中台——龙翻石——万年冰——北台。北台住寺僧人石堂告诉他:“如果探访北岳恒山,不如直接沿华岩岭往北下,可以省掉上下四十里的路程”。
农历八月初八,徐霞客从北台下走三十里,才到达平地,沿高山深壑中的“一壶天”涧沟向东北行二十里,就是繁峙冶场。徐霞客对繁峙憨山景区地质地貌大大点赞:“由此(华严水)两崖屏列鼎峙,雄峭万状,如是者十里。石崖悬绝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石壁尤奇。此为北台外护山,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尔后他经繁峙义兴寨到达浑源悬空寺,并游历了恒山。
繁峙岩头村民记忆中的公馆、店、铺
清代帝王在五台山大兴喇嘛教,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中,除祭泰山、拜孔子、下江南、谒明孝陵外,五次巡礼五台山。乾隆执*六十年曾六次下江南,也曾六次来五台山。帝王们每次前往五台山都会给五台山带来巨大的好处,例如康熙曾多次动用宫内财产修整五台山大殿与佛像,为的是表达自己纯真虔诚的祭祀之心。
修殿建寺在当时是*府工程,自然吸引了全国大批外地优秀工匠,促进了繁峙建筑、雕塑、壁画、冶金、手工业、服务业的升级换代。同时上行下效,出现全国范围的朝山内卷现象。
繁峙地处五台山北侧,是北方内蒙、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朝五台山的必经之地,当时繁峙砂河镇、伯强乡的茶坊村、岩头村、茶铺村,成了接待朝山者的主要集镇,每年接待数万人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对繁峙以朝台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旅游经济影响巨大。
繁峙岩头村是古代入台交通要道,也是古代山西代州与河北沟通有无的贸易商道。村民张银贵证实:他小时候全村有九座旅店,每天南来北往的骡帮也很多,过往客人有几十人或上百人,有官绅、商人、僧侣和朝拜五台山的蒙人、藏人。村里还有一座清代公馆遗存,传说是为康熙皇帝朝五台修建的。章嘉活佛上五台常在这里住宿。民国十五年十月,班禅活佛从五台山回西藏时曾在这里往宿,有五十多人。
鉴古知今,学史增信。到目前为止,繁峙清凉山书院正行户外研学部已经对繁峙境内的五台山东台支脉、北台支脉、西台、中台进行了数次实地踏查。由于时间和资料的限制,还有许多典籍中提到的乡、村、馆、寺等名称,没有任何线索可查,它们可能暂时或永久地湮没在历史的烟海中。
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有赖于当地文保部门和地方史研究机构的帮助,共同促进、完成此项工作,充分挖掘繁峙文旅资源,繁荣繁峙文旅发展。
来源:行走山西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