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褒禅山,却不知道在哪里。想来……
在合芜高速上奔驰,不经意间看到了去褒禅山的指示牌。这才明白,褒禅山就在距离合肥不过公里的地方。顿时,心里头一阵高兴,又有些自责。这么近,我却一直都不知道,说不过去哟!
壬寅年新春,第一次出门,首选还能是其他吗?
我驾车从合肥出发,不足一个小时就到了含山县地界。这天气也怪了,新旧年的交替之际,欲风欲雪的好多天了,却又风软雨细的,不见雪的踪影。只是这天呢,总是阴沉着,仿佛不争来一场雪,决不罢休。不承想,今天……
阳光明媚,风也如同春三月的光景,暖暖的,柔柔的,非常的惬意!
站在褒禅寺山门前的广场上,仰面看去,褒禅山并不高,却山峦套着山峦,连绵起伏,逶迤而去。眼前一峦,便是褒禅山,峰顶贴着天幕,虽无奇峰突兀,却郁郁葱葱,如同一道屏障,让人景仰。
褒禅寺背山面南,自山脚至山腰,如梯似的攀垣而上,既明媚又温暖,既深沉又缘佛,使得一带山峦有了仙境一般的神奇。
褒禅山的东侧为灵芝山,树木参天,盛产木灵芝,参参一片。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山势峻峭,景色秀丽。
当然,再亮丽的山川,若是少却了一些东西,便不足以称其为美。
褒禅山源于褒禅寺。
褒禅寺始于公元年(唐贞观十二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潜修20余年,圆寂后便葬于此,其弟子兴建寺宇,谓慧空禅院。宋时高僧中会禅师、元裕禅师又相继维修扩建,寺宇规模逐渐扩大。一度,住寺僧达千人以上。故,因人得寺名,因寺得山名,声播远扬,闻名遐迩。
褒禅寺的东面,差不多米处,便是华阳洞。华阳洞,亦可称之为褒禅洞。据说,慧褒禅师曾在洞中静坐。洞深米,“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为褒禅山平添一景,趣味无穷。
褒禅山还与伍子胥和王安石这两个著名的人物息息相关。
读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为了避难,从楚国向吴国逃亡,一路奔波,冲破了重重围困,却受阻于昭关。这个昭关,就在含山县境内的褒禅山脉西端,距离褒禅寺约8公里。古时的昭关,是吴楚两国的交界,处在两山对峙之间,山势险仄,要冲之地。而且,不远处便是长江,有重兵把守,想要过关难于上青天。据说,伍子胥逃跑时,有画影图形在各地张贴通缉,关隘无法通过,便一夜间急白了头。幸亏遇到了东皋公,一番巧妙周旋,再更衣换装,这才混过了昭关,一路跑到褒禅寺处喘了口气,辗转到了吴国。当然,那时没有褒禅寺,山也不叫褒禅山。但是,伍子胥从此经过,其足迹便深深地烙下了。
如今,昭关依在。昭关到褒禅寺那一段,被称为“昭关古道”的小路也在。只不过,昭关只剩下一座空洞的门楼,古道则演变成一条柏油铺成的旅游干线,根本找不到“古”的踪影。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过这首《泊船瓜州》的人,便知道王安石了。
王安石,别名介甫、半山、荆公,江西抚州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曾于宋治平四年(年)任江宁知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年)入朝为参知*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省平章事,也就是入阁成为宰相了。
大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便将行*权、财权、*权收归中央*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治上,实行文人治国;*事上,奉行守内虚外之策。
到了王安石主*的宋神宗时期,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等矛盾日益突出。冗官、冗兵、冗费等现象普遍,财*严重紧张。而*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导致宋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却一直收不回来,成为朝野上下难以启齿的痛!
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熙丰变法”。其宗旨:就是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危局。以“理财”、“整*”为中心,涉及*治、经济、*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而且,从庙堂到江湖,全部牵连其中,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
可惜了,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不合时宜,以及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造成百姓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更主要的是,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反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变法失败。
国家变法,皇帝是主心骨,是靠山。起先,神宗皇帝极力支持王安石的主张,并督促全国积极推行。但是,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反对派呼声的高涨,皇帝退缩了。不用说,倒霉的,充当替罪羊的,只能是顶在前沿的实际操作者。
反对派的领头羊,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据说,司马光与王安石私交甚笃,都算是欧阳修的学生,又同殿为臣。更主要的,他们都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文章盖世,堪为一代宗师。而且,他们对治国、治*、治学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不幸的是,偏偏在“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之术上各持己见,各执一词,水火不容。于是乎,改革派实施新法,快如闪电,*策迭出。反对派倾巢出动,言辞激烈,极力阻挠,无丝毫妥协的余地。
王安石是否也有感叹:“既生司马何生王”呢?大宋王朝有了司马光这样的大儒,就不应该再冒出个王安石来。一个司马光,完全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司马王都在,听谁的呢?皇帝改了主意,王安石只有“走麦城”。最终,王安石能够辞职归隐,似乎是最好的结局了。
巧了,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时,曾与友人结伴登上褒禅山主峰,遥望四周景色。拜访褒禅寺,钻华阳洞。只是进入华阳洞一半时,又回头出来了,没有领略华阳洞的全貌,堪为憾事。
最为关键的是,王安石写下了著名的《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写道:“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又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写了褒禅山的来历,写了华阳洞探险体验,写了游人题记以及对史实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写了自己的“感慨”。这个“感慨”与其主持变法时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是恤”的观点,如出一辙。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没有变法,没有改革,就没有辉煌的硕果,也就不会烙下历史前进的轨迹。
中外的史学家们,对王安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怎么说,王安石的变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个象征,也是不忘初心的一种标志。
王安石是改革家,以变法图强为己任,值得后人的推崇与敬重。王安石留给褒禅山的,不仅是几行文字,是文化,是思考,是中华民族探索前进的一种表达!
褒禅寺门前的广场上,一块碑石、一面墙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
石碑横卧着,红色醒目的三个字:褒禅山。再看落款,居然是王安石。当然,这不大可能是王安石专门题写的,应该是从王安石的墨迹中选出来的。
广场一侧的山坡被削平,制成了一幅壁画。主题为:天下第一游记名山。其主人公,一是王安石,二是伍子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成为主要内容。既是纪念,也是宣扬。既是凭吊,也是敬仰!
近百年来,中国无时不在变改。中山先生创立革命学说,推翻了封建王朝。中国共产*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进入新世纪,*又以不忘历史,不忘初心为目标,引导人民奔小康,走上幸福之路。崭新的中国,每一天,每一步,都在奋进之中,都在不断地变革之中。
在褒禅山,直面王安石,我感受到的,是山川的俊美,是祖国的伟岸,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古老而又清新的气息!
年2月7日写于合肥巢湖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