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大也;煌,盛也。
直到今天,无数人曾跋涉千里,只为一睹敦煌莫高窟千年佛像唇边微笑。
20世纪初,道士王圆禄点亮了敦煌尘封多年的佛光。敦煌个洞窟,见证了丝路曾经枝繁叶茂的文化,也使得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流失海外。
斯坦因是第一个从敦煌带走大量文物的外国人,他从王道士手中低价买走了24箱敦煌写本和5箱绢画和丝织品,共计一万余件。值得一提的是,王道士给斯坦因的破旧绢画大多是唐代的,是敦煌绢画中的精髓。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在其之后,法国人伯希和、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相继来到敦煌,坑蒙拐骗,用极低的价格从王道士“购得”藏经洞的文书及珍贵文物,价值连城的中国古代文物被一箱箱偷运国外。
保罗·伯希和在藏经洞翻检经卷
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是兰登·华尔纳,他个子很高,蓝眼睛,红头发,是电影《夺宝奇兵》主角考古学教授印第安纳·琼斯的原型之一。
兰登·华尔纳
当华尔纳身处敦煌,见到那再熟悉不过的壁画和塑像时,还是被眼前之景深深震撼。“那些公元14世纪前的先哲们在墙壁上留下的精美绝伦的佛像,有的步态雍容地列队行进,有的静坐在盛开的莲花上面举手祝福,有的陷入深深的沉思,有的则处于更高层次的心无所思的涅槃状态。……他们栖身在高高洞窟里,是如此的高深莫测、意味深长。”
剥离敦煌壁画一直是华尔纳的目标,他以“收集一些壁画样品送回国内进行研究,更主要的是,要妥善加以保护,防止进一步的损坏”等冠冕堂皇的借口掩盖动机,开始了敦煌壁画破坏性剥离,加快了敦煌壁画末日的来临。
期间,华尔纳一边自责所干的事情,却又继续冒险的壁画剥离,“被自己所作所为深深自责,但第二天又强迫自己去继续工作”。最终,他剥离莫高窟窟唐代壁画精品10余幅,并盗走第窟彩塑供养菩萨像等。
华尔纳窃取的唐代塑像
据统计,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万件,而英国大英博物馆馆却有1.37万件之多。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件,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万件,英国印度事物部图书馆约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有敦煌文物收藏。
当年斯坦因当年所购的绢画、麻布及纸本,部分藏于大英博物馆。这批题材多为各种佛像、菩萨、佛传故事、经变、说法图及幢幡等。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局部)
佛画中的《树下说法图》是敦煌藏经洞中创作年代最久、保存状态最为完好的一件作品。《树下说法图》中不论主尊、胁侍菩萨,还是女供养人的勾勒和敷色都十分细腻,特别是六位比丘弟子的表情刻画得极为生动,是敦煌遗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树下说法图
炽盛光佛及五星图
《释迦瑞相图》带有浓厚的犍陀罗风格,衣褶的勾描,起收两端均为露锋出笔,沉密而飘逸。寥寥数笔即将人物的体肤之感传达无遗,不得不令人叹服——或许就是著名的“曹衣出水”风格之遗法。
《释迦瑞相图》(局部)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属于曼荼罗类型的作品,即依照一定的佛典仪轨而绘制,供修行者借相悟体、修持密法之用。佛像重在内在的智慧力量,外在形象一般须遵循严格的仪轨,依旧是螺发、白毫、肉髻的神圣特征,然而面相圆润丰腴,表情慈悲静穆,姿态雍容洒脱。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
据统计,在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遗画中,观音的画像数量几乎占到作品总量的一半,在被供奉的主尊画像中排位第一。观音像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类造型也十分丰富。
地藏菩萨图(局部)
二观音菩萨像
敦煌遗画的菩萨画像,不仅有本土风格、印度风格,还有吐蕃或是来自中亚的风格。不同风格的背后则是相应的画工流派,当然,同处敦煌的画工们免不了要互相取鉴和交流,而这一过程无疑也正是敦煌绘画得以繁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观世音菩萨像(局部)
敦煌遗珍还包括了敦煌藏经洞中最为精彩的几件天王和金刚作品。天王的形象几乎全以武将的形象出现,身披铠甲,八面威风,一副常人不可逼近的形象。
上:广目天像下:持国天像
绢画《行道天王图》,是难得一睹的群像,虽然画幅不大,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场面壮阔,气魄非凡。描绘了北方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王带领众随从,乘云渡海,巡查领地。
行道天王像
金刚画像大体遵循着下面的程序:身躯紧张,肌肉凸起;两眼怒睁,眉骨突出,微作俯视。金刚身上虽不乏精美的饰品,但着装裸露,目的是为了充分表现隆起的夸张的肌肉。画工利用圆劲流畅的用笔,以及富有立体感的敷色,将金刚威猛愤怒的形象表现无遗。
金刚力士像
敦煌遗珍还包括敦煌藏经洞中的佛传故事绘画精品。经洞里发现的这批丝绢画,多数是晚唐五代时期画师的作品,被封藏在洞窟中余年,不见阳光。因此受到的氧化及人为破坏相对较小,颜色饱满艳丽,有的甚至鲜艳如初。
佛传图·燃灯佛授记,三苦
因为幢幡尺寸的限制,画面高度多在六七十厘米,宽10至20厘米左右。由于形制特殊,画面的场景展开,主要是按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四个场景一组,或者两条成对,或者数条成套。
佛传图·入胎、笼居
这批绢画,多数制作于洞窟封闭之前的一两百年前。从画面的上人物衣着、楼宇景致、生活细节等来看,有着鲜明的中国唐、五代时期的风格。
这批绢画还为我们保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唐代风景画片段。画面背景的山石树木,表现手法正处于走向五代、北宋山水画成熟时期的前一个阶段。藏经洞的这批佛传绘画,在今天,对于佛教史、绘画史以及绘画创作领域,都有着很高的研究借鉴价值。
佛传图·别离、剃发、苦行
经变画是指依照某部佛经来绘制的绘画作品,亦称变或变相。海外遗珍就包括藏经洞里的部分唐、五代时期的经变画。
药师净土变相图
这些经变画多数场面较大,以说法场面为中心,周围配置华丽的殿堂宫阁、楼台宝池,或者描绘山水风景。画家将丰富的景物作为背景,其中穿插不同的人物,烘托出一个理想的佛教世界。
报恩经变相图
除了佛经内容外,大量的社会生活内容在经变画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弥勒下生经变相图(局部)
敦煌藏经洞的纸本画多为佛教题材,计有各类佛像、供养人像、佛传故事、经变画、藻井及其他装饰图案等。此外还有一些世俗题材,如医书、相书的插图,动物、山水、花卉等。
这些画卷都出自唐、五代及北宋时期的民间画工之手。画工们除了用纸本作正式的画以外,还用来制作画稿。
乌枢沙摩明王像
高僧传
敦煌藏经洞保存下来的这批纸本绘画,无疑是我们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批纸本绘画原迹,在构图、造型、用线、设色等很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海外敦煌遗珍还包括大量纸本绘画和幢幡绘画精品。幢幡,指佛教﹑道教所用的旌旗。一般垂挂在佛寺或道场之前高大的幢竿上。这些幡从形制上可分为多足悬板幡和双足燕尾幡两个大类,尺寸相差较大,高度从几十厘米到两三米不等,所用材料包括丝、棉、麻等织物,并施以画、染缬、刺绣等装饰工艺。
观世音菩萨像幡
佛坐像
从藏经洞发现的这批幢幡来看,题材多是各类菩萨、金刚力士的单尊像。从这些遗存的幢幡上,我们能看到一千多年前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和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艺术、宗教等,无疑是珍贵的一手资料。
菩萨像长幡(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