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们的生命走到尽头后讲究入土为安,特别是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在临终前会叮嘱晚辈,选择最原始的土葬进行安葬。但江西有一位老人,却选择了一种特殊的安葬方式——缸葬,做自己最后的归宿。
缸葬,顾名思义,就是将死者葬在一口大缸里,由于缸内空间有限,死者的四肢通常是蜷缩的。这种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难以接受,甚至会被批判为对尸体的不尊重。但在佛教的文化里,这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安葬方式,不少佛教高僧会在临终前交代弟子以这种方式安排自己的遗体。
今天要讲的故事主人公,就是在临终之前交代了儿子采取这种不被人理解安葬方式,使得儿子遭受不少非议。常言道,人死万事空,体面地离开、减少亲属的困扰是不少人最后的愿望,那么这位老人为什么执着于这种安葬方式,不惜让儿子受人非议呢?
中年偶然顿悟佛教,心向往之但未出家
这位缸葬的老人,并不是什么佛教高僧,甚至都不是一位僧侣,而是一位出生在江西一个小村庄里的农民,他就是林观荣。林观荣出生于年,在少年时期,他没受过什么教育,与佛教基本无交集,只是遵循父母的教导与人为善,做一个善良的人。在60年代的某一天,他看着桌子上的荤菜突然失了胃口,觉得内心充满了罪恶,从此只食用素菜。
突然的变化让林观荣感受到心中出现一丝不一样的光景,他决定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庙修行。在寺庙里,他和僧人们攀谈甚欢,还熟读了大量的经书,但一直没有出家。除此之外,林观荣还自发为僧人们修路,将精心挑选的石头扑在山路上做成台阶,据估算,他一生修了多阶台阶,这让僧人们感动不已。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出家,也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人,可以说是生活在俗世里的高僧。
临终前叮嘱儿子缸葬,日后开缸
林观荣虽广积善缘,但肉体凡胎终难逃生老病死,在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时,他将家里最孝顺的一个儿子交到床前,立下了一个让儿子终身难忘的遗嘱——不土葬也不火葬,而是希望像佛教高僧一样缸葬,日后开缸供奉家中。
受到他嘱托的儿子叫林尚成,是村里有名的孝子,虽然父亲的想法很不可思议,但还是照做不误。听了父亲的话之后,他便着手为父亲准备大缸,以便能够容纳父亲一米八的遗体。在年,父亲去世后,他便遵循父亲的嘱托将父亲的遗体放进缸中,同时采用上好的木炭、石灰、*纸等填满缝隙,最后再另一口大缸封顶保存。除此之外,林尚成还特地为父亲修了一间屋子遮风挡雨。在日后,林尚成遵循父亲的遗嘱进行开缸,他有了惊人的发现。
肉身被供奉在家中,儿子因此遭受非议
林尚成发现,父亲的肉体并没有腐烂,只是有些脱水,其余保存的非常完好。一生做尽善事的父亲,终于如愿以偿,在去世之后化作了一座肉身佛。按理来说,这样的肉身佛应该供奉在寺庙里,接受人们的供奉。可父亲没有出家,林尚成便将父亲供奉在了家中二楼,每天烧香祭拜,经常擦拭灰尘。
在民间,这样的肉身佛是很珍贵的,为了防止有人偷盗父亲的肉身,林尚成还仿制可一个一模一样的佛像混淆视听,这无疑是一个孝子。不过村民知道这件事之后更多的是恐惧,一时间林尚成变为村民议论的对象,也无人再敢踏足林家。作为江西的孝子,他将离世父亲放入缸中密封,日后开缸,成了一尊佛,实在令人惊讶。
佛教文化的盛行,造就了缸葬
林观荣通过缸葬变为肉身佛故事,在佛教文化里并不陌生。佛教文化在汉代传入我国,便成了众多人的精神信仰,各种各样的佛教文化生生不息。肉身佛便是佛教文化里常说的“舍利子”,一些得道高僧再圆寂之后尸体会经过特殊的处理存放在缸中,三年后如果没有腐烂,就会被镀成金身供奉在寺庙,这是高僧功德无量的象征。这种安葬方式从唐代开始便在全国各地盛行,所以举行缸葬的不一定是得道高僧,也有可能是佛教信徒。
历史上著名的肉身佛有唐朝的慧能法师,他的真身供奉于广东的南华寺灵照塔中;还有惠能的弟子也是著名的肉身佛,可惜的是年被偷走,至今未能回归祖国。
结语
无论哪一种安葬方式,都是关于死亡的一种仪式。死亡不再禁忌与恐惧,而是生命的凝视与整理,人们对死亡的重视,恰恰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即使有些人选择的安葬方式我们无法理解,如若能够尊重死者、抚慰生者,它就是有意义的。
图片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