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净土祖庭红螺一寺祖师双列
TUhjnbcbe - 2022/8/2 19:07:00

文/念君

“怀柔为邑,东连密云、潮河,以抵于山海;西接昌平、居庸,以及于云中。实古幽燕之域也。……崇冈叠嶂,横亘千里,雄居东北,以屏障华夏。”这是弘治年间大学士谢迁在《重建怀柔城记》中对怀柔的刻画,看来怀柔自古便是国都的“畿辅屏翰”。

乾隆六年高傲宗曾有御制诗咏怀柔云:“山围古郡富耕桑,此地前朝是疆场。四海怀柔原在德,原故礼义固金汤。”强调王朝统制在于施行善*,惟独得民心才可守天下。

清时怀柔有一驰名寺庙,即红螺寺,曾被誉为“净土门庭”,国内出名,盖因出了一位盛德祖师彻悟巨匠,主张念经法门,专以净土为说,世称“红螺彻悟”。

红螺寺原为大明寺,元时昭文馆学士樊从义所撰《红螺山大明寺碑》中对此有详细刻画“国都之北,皆佳山也。然多为大雄氏之居,而红螺山大明寺为最胜。环寺诸峰,如龙如凤,嘉林蓊郁,微径幽深,白云青涧,远绝尘嚣,是宜有道者之隐于此焉。”

元时此地邻近国都,山上多建有寺庙,如红螺山北侧有金代所建观音寺,东侧有定慧寺、法藏寺,西侧有甘涧峪华严庵、德胜庵等,个中尤以红螺山大明寺最是驰名。

《日下旧闻考》中记录:“红螺山麓有资福寺,古之大明寺也。创于金皇统初年,距县一十五里。”在按中增加说:“资福寺在县北二十里,有元大学士樊从义碑,称寺创自金皇统初,明正统丁已重建。本朝康熙三十三年,圣祖临幸兹寺。”

从樊从义所撰碑文来看,在金大定年间(-年),金世宗曾派人从真定府洪济寺请来佛觉禅师,把持红螺寺寺务,影响日远,四方学者云集。

元时,世祖忽必烈建都燕京,推许释教,而朝中大臣多有崇佛者,故对旧有寺庵施行整修,并征召有德之士。所谓“豪爽宗刹,多敕修而不废;耆旧硕德,吸收之而不遗。”

仁宗更是对释教推许有加,“凡承命主大刹者,多位居三公,佩一品银章,以领其宗教。”大圣安寺云山禅师便是那时名誉深重的一位高僧。那时太皇太后赐钞五万缗,拜托云山禅师把持修茸红螺寺。

至正十二年(年)冬,云山禅师以年高倦于交际,乃归隐于红螺山,潜修红螺寺。元顺帝以空门乏材,“拟屈师于辇下,师固不起也。”

云山禅师入山后,见寺庙风雨腐蚀,栋宇损害,慨叹说,从前太皇太后出内币,令自身把持修茸,此刻重建之责,当仁不让。乃命其徒,以累朝所赐珍玩,兑换泉币,又加诸善信帮忙,再修大殿,重塑佛像,令寺宇严肃,圣像重光,山谷亦因而挪动。

碑文曰:“而兹寺,由唐历辽金,甚至我朝,主寺者皆以绍隆为切务,灯灯续焰于无尽,不亦盛矣乎!”看来,元时红螺寺范围影响已是不小。

樊从义特地做词赞曰:

名山燕地之艮方,郁蓊佳气来帝乡,峨峨佛刹山之阳,开基创立于盛唐,云门一派源头长,禅丛烨烨阳幽香,司徒说法悦君王,银章紫绶提宗纲,匡徒四十余星霜,会中龙象何轩昂,晚年来此深退藏,仰观寺宇心慨慷,乃命其徒倾己囊,重建宝殿新栋梁,佛菩萨像金碧装,粲然林石增辉光,和风夜听金琅珰,诸天卫法藤萝傍,惟师趺坐石为床,衔花幽鸟俱相忘,师将隐德德弥彰,我因颂德歌词翰,刻之翠琰传无疆。

云山禅师堪称红螺寺史上的复兴之祖。

今朝公布质料先容说,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距县城约10千米。该寺初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史籍。这一始建年月不知按照安在?

依樊从义所撰碑来看,应是建于唐。此碑立于至正十六年(年)。此碑还吐显现另一讯息,山何以名红螺,“山下有小潭,奇石森卫,水色澄碧,中有二螺,其色殷红,每夕能吐光焰,绚辉林麓,居人觉得灵异,遂名其山云。后红螺死,瘗之寺中,今双浮屠存焉。”相传山下有一“珍珠泉”,泉中有两颗色采殷红的大螺蛳,每到落日西下,螺蛳便吐出血色光焰,故山得名“红螺山”,寺俗称“红螺寺”。

《明一同志》中记录说:“红螺山在县北二十里,高二百仞,下有潭,潭中尝有螺,色殷红,夕吐红焰,土人异之,因以名山。”

明朝《帝京光景略》刻画红螺山说:“山高二百仞,石山也。众山皆青,沉沉独黑;日午丽之,不秋而紫。”

明巡关御史仪真马文卿有《游红螺寺》:“非云非雾亦非烟,夕吐红云焰触天。山际翠眉呈透色,潭中螺髻照灵巅。虹霓林麓光遥度,老蜃楼台影倒悬。百丈峰头近斗极,错疑胜地吐龙泉。”

清代县吏吴景果曾留诗曰:“红螺腾焰碧峰巅,螺去潭空不记年。孤塔尚传埋玉蜕,一沟犹见涌珠泉。琅圩百筒摇风细,璎珞双珠带雪妍。忆自宸游纡翠辇,霞光长烛紫霓天。”

红螺寺在元时已有这一称谓。樊从义所撰碑白话“近侍王伯顺大司徒,贞亮人也。一日启曰:檀州红螺寺,圣安派别,而历岁既深,殿宇将圮,乃赐钞五万缗,命师修茸之。”《帝京光景略》中就有“有寺,土人呼之红螺寺”的记录。红螺寺原驰名字“大明寺”,反倒不显。

据清怀柔知县陈大忠撰于道光十四年(年)的《重建红螺山资福寺碑记》说“怀邑之红螺山资福寺,殆其验欤。山距城北十里许,岩壑郁纡,层峦险峻,峰腰旧有大明寺,考诸樊从义碑记,是寺肇端于唐,历辽金元明,皆具大严肃,为无尚宝刹。迨入国朝,或做山庵,或为森林,先后兴革不一,而基址尚仍其旧。惟改名资福寺,无可考。”现言明正统年间(-年)改名“护国资福寺”,亦不明其按照。

寺庙占地百余亩,紧要兴办为庙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以及由东西四座配殿和诵经房构成的中院。院内翠竹成林,已逾六百余年,为北京地域竹林之最。

康熙三十二年(年),康熙天子曾光顾寺内赏竹。康熙年间的《怀柔县志》对资福寺记录以下:

资福寺,在县北二十里红螺山麓,古大明寺也。旧志称创自金皇统初年,至明正统丁巳,顺德长公主重建。按元樊从义大明寺碑称始建于唐,至金世宗大定年间,召佛觉禅师于真定之宏济寺,来居是山。至元仁宗时,诏云山禅师主大圣安寺。内侍大司徒王伯顺以大明寺为圣安派别,请于太皇太后,发帑金五万为修寺之资。至正中,云山从圣安归老于此,复尽捐先后赐金帛,重建焉。则寺建自唐,历金元,皆为巨刹,寺制雄古,檐布铁网,殿前古槐二株。康熙三十二年,圣劳驾幸,设御座于山亭,亭下有竹甚茂,上命内侍记其数,凡六百余竿云。

康熙帝特命寺僧善加管护,故称为“御竹林”。院内又有两株历经千年的银杏树,牝牡相伴,果实累累。尤其奇特的是院内三圣殿前成长的一松两藤,每逢春末夏初节令,串串藤花顺着样式奇特的千年平顶松攀登而上,被誉为“紫藤寄松”,松藤仿佛一把伞盖,遮掩院子,全部寺庙芬香扑鼻。古时每临花季,本寺方丈皆会聘请内地贤达官人,以及相近寺庙长老,前来赏花参禅。

元时樊从义《红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和风夜听金琅珰,诸天卫法藤萝傍”之语。

清程宗颐有《游红螺寺》诗:“古寺倚瑶岑,森森竹径深。寒皋飞堕叶,荒渚舞翔禽。观偈窥禅性,谈空识佛心。多志云与往,坐此欲投簪。”

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还特地谈到红螺山大明寺碑:

红螺山大明寺碑,元昭文馆大学士太史院使领司天监事樊从义撰文,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吏王与书,称寺始于唐,金世宗大定间,召佛觉禅师于真定之弘济,来住兹山。元仁宗时,诏云山禅师以荣禄医生大司空,佩一品银章,主大圣安寺。内侍大司徒王伯顺,以大明为圣安派别,请太皇太后发帑五万,为修寺之赀。至正中,云山从圣安归老于此,尽捐先后所赐金帛重建焉,盖梵衲检校司空,在辽时已然,金、元循之不改也。碑又云:两红螺死,为双浮屠,瘗之寺中。今寺南一池曰红螺池,三面皆果园,花时,遨游颇胜。殿西有竹一亩。寺东南二里许,为明怀宁侯孙武敏义冢,有两碑:一李贤撰,一彭时撰。中一碑刻谕祭文。

寺内塔院有梵衲灵骨塔四座,离别是资福堂、资明堂传临济宗三十七世、三十九世梵衲灵骨塔。普同堂院内的四座梵衲墓塔均为清代。

普同塔,六角形梵衲墓塔。通高二点五米,单面宽零点二九米。塔正面阴刻楷书:“十方普同窣堵波嘉庆岁次丁卯(十二年、)皇九日讷堂醒敬题”等。碑文共二十三行,六百三十九字。

石公塔,塔身六角形,通高二点四米,单面宽零点二七米。塔正面阴刻楷书:“圆寂资福堂第二代临济正统第三十七世上松下泉石公梵衲灵骨塔,道光三年()蒲月十三日立”。碑文共二十行,六百十九字。

兴公塔,塔身六角形,通高二点九米,单面宽零点三米。塔正面阴刻楷书:“圆寂资福堂上第四代透明堂上第一代传临济正统三十九世上昆下泉兴公梵衲灵骨塔。大清光绪三十四年()三初一日敬立”。碑文共二十行,七百零四字。

睿公塔,塔身六角形,通高二点六米,单面宽零点二六米。塔正面阴刻楷书:“圆寂资福堂上第二代第三次方丈代传临济正统三十七世上天下朗睿公梵衲灵骨之塔”。碑文一行,三十五字。

在红螺寺东山沟中尚有盛茂梵衲塔。塔身六角形,须弥座僧帽顶,通高三米,单面宽零点二七米。塔正面阴刻楷书:“严肃圆寂资福堂上第三代临济正统第三十八世上盛下茂林公老梵衲灵骨塔,清光绪戊寅年春三月十六日立”。碑文共二十三行,七百九十五字。

内地有一段传闻:盛茂梵衲天天去寺庙东侧山沟中打坐,有一天至晚未归。寺内梵衲找到他时,发掘他头放红光,面西圆寂。众僧称他为罗汉化身,并在他圆寂处制造此塔。后来这条山沟也被称为罗汉沟。

红螺寺范围也有一些古迹可寻。寺南卢庄村有清代阁老范文征的坟墓,残址尚存。寺东南的东宫村,有清代皇姑墓。寺东南二里许有明怀宁侯孙武敏墓,碑两座。

陈大忠《重建红螺山资福寺碑记》说:“嘉庆五年,有彻悟醒禅师,由国都觉生寺出仕兹山,礼大好事,发愿兴建,谢谢今世王公大人岁助俸米,为养众僧费。此后缁素云集,法席昌盛,复成蓬莱仙境焉。”

看来,嘉庆五年(年),巨匠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欲终老于兹。四众门生伴随者甚众,巨匠为法为人,从无厌烦,便集众学修,一饮一食,与众共之。担柴运水,泥壁补屋,资福寺遂成一念经道场,申明远播,香火日盛。

菩萨戒门生徐显瑞言:“有清中世,梦东老翁继莲池、蕅益而起,宏阐净土法门于京北之红螺山,迄今百多余年。国内称净土门庭,首推红螺焉。”此后,红螺山资福寺成为驰名的净土祖庭、念经道场。

彻悟巨匠居红螺山十年,至嘉庆十五年仲春,到万寿寺扫粹如纯翁祖塔,辞行山外诸护法云:“幻缘未几,尘寰特别,虚生怜惜,各宜竭力念经,他年净土好相会也。”

三月回到红螺山,命门生预办荼毗事。移交方丈位,劝告大众:“念经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招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范围,永宜遵照,不得革故鼎新,庶不负老衲与众一片苦心也。”

圆寂前半月,巨匠觉身有微疾,即命公众助念经号,见虚地面幢幡多数,自西方而来。巨匠告大众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门生恳劝巨匠住世。巨匠回复:“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必留耶?”

十仲春十六日,巨匠指令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巨匠告大众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公众称念经号,声声不停。巨匠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完成了“一寸韶光,一寸命光。速诞存亡之关,共证愉逸之境”的愿望。大众闻到异香浮空,幽香盈室。

抚养七往后,巨匠风貌如生,慈和饱满,头发由白变黑,光亮反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徒弟门生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巨匠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年,法腊四十有三。“讷堂老翁平生苦心,为法忠实,不厌其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梦东禅师遗集》(《彻悟语录》)散播于今。印光巨匠曾评说其遗著“《彻悟语录》,洵为净宗最要开示,倘在蕅益老翁前,决意选入《净土十要》。”对其身教推许备至。

彻悟巨匠门下龙象辈出,有天朗法师继其法席,再阐净宗。再有瑞安,专修净土,名流魏源曾向其问法。更有出名的印光巨匠,曾于清光绪十二年(年)由湖北至红螺寺寻访彻悟祖师古迹,专修净土法门,后至普陀山宏扬净业,更是光大门庭,为红螺寺出色,被列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华夏净土宗,出了十三位祖师,个中,第十二代彻悟巨匠和第十三代印光巨匠,都曾在红螺寺讲经说法,人能弘道,人也能名寺。红螺寺之于是在释教界犹如斯申明,实因二位净土祖师之故。红螺一寺,祖师双列,诚为天下净土第一。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誉。

本文为腾讯梵学独家首创稿件,

转载请必须阐扬做家和来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净土祖庭红螺一寺祖师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