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明初设县前后的一千多年里,曾建有许多寺庙。而今,虽然寺观少存,但以寺庙为载体的文化并没消失。僧道的偈词颂语,禅师文人们诗作中,仍保留了一些涉怀的文化信息,唐代古诗《示门人颂》即是其一。本文不惮浅陋,以一己之言,试析如下。
“示门人颂”,是一首公认的唐代七言绝句,被收录于《五灯会元》。该著作属于续编书,有宋宝佑元年()和元至正二十四年()两个刻本。初由南宋高僧释普济编著,是著名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之一。《五灯会元》卷三诗作,是作者以口语叙述式记录的:
“幽州红螺山和尚,有颂示门人曰:红螺山子近边夷,度得之流半是奚。共语问酬都不会,可怜祇解那斯祁”。
按现在文体排列应是:诗《示门人颂》,作者,唐·幽州红螺山和尚。
这首诗很口语化,似乎不难解。几年前有文友传给我一篇下载的分析文章,该文对诗作者、诗中主体事物的阐释略显简单。其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认为诗的作者是唐代名僧邓隐峰。
二是将“红螺山子”理解为僧人。
三是,将“那斯祁”,中的“那斯”等同旧小说中常出现的“那厮”(那个家伙)。
对此,笔者虽略有不同看法,但在试论之前,首先仍要感谢以往论者很早就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