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找到圆悟克勤写的“禅茶一味”这幅字,我们也要复制后把它挂起来,也要对我们的老祖宗行礼。喜欢茶道的人,需要有点仪式感,日本茶道为什么到了后面有一点宗教仪式感呢?因为这中间充满着一种敬意,体现出对祖师的崇敬与对自然的尊敬。——纯道题记
年1月17日,纯道先生在中科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作题为“茶道的精神”的公开讲座,演讲历时三个小时。在场位参加者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场面感人。在浮躁的年代里,不少人从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赶来参加一场非著名学者的讲座,表明在中国民间,依然活跃着一股崇尚传统文化,爱好中国茶道的中坚力量。现根据讲座录音整理成文字,为体现讲座内容上下文的连贯与一致,对部分内容略有增删。全文共多字,将分8次连载,以飨读者。
五、圆悟克勤与禅茶一味
圆悟克勤生于一零六三年,一一三五年圆寂,他就是首先写下了“禅茶一味”的中国禅师,我们刚才说荣西是什么时候去大宋国的?公元一千两百年前面,不到一点点,说明圆悟克勤要比荣西还要早两代到三代人。圆悟克勤为什么会写“禅茶一味”这四个字,我们就要回过来说茶道的精神了。
圆悟克勤是四川崇宁县人,弘法在四川湖北一带,晚年主要在成都,皇帝多次召他到宫里,请他讲法,所以赐紫衣给他,名号叫“佛果禅师”。后来又给他一个赐号“圆悟禅师”,最后圆寂之后又给了一个谥号“真觉禅师”。我为什么要查这幅字呢?我还很好奇他的题款是用什么名字提的。他有可能用克勤,也有可能用佛果,也有可能用圆悟,不可能用真觉,因为这个名字是他圆寂之后以后才有的。现在我们统一称他叫圆悟克勤,圆悟是皇帝赐号,克勤是他原来的法号。他写这幅字的源头,融合了我们中国传统国学儒释道三家。中国人的智慧是什么呢?禅脱胎于佛教,但是中国人有道教,还有儒教,他们不一定能够接受佛教,但是他们能够接受禅宗。所以道士也坐禅,那么儒士,儒家的学徒也坐禅,坐禅是他们都可以接受的,所以这个“禅茶一味”大家都欢喜。
圆悟克勤写的这本书:《碧岩录》,我今天带来了,这么厚,它是讲什么呢?我们古代的禅宗主张,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就是不想通过文字传颂,因为文字不能真正会意,它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但是禅宗留下的文献是最多的。公案就一千七百多个,很多人看不过来,所以这位圆悟克勤就在自己的寺庙里面,相当于办了一个“佛学院”,他来讲这些公案,讲中间最重要的公案,讲了一百个。讲公案的时候学生们把他讲的内容记下来,就变成了这本书。所以,大家如果对禅宗公案想了解,你一千七百多个看不过来,那你先看这本《碧岩录》,一百个公案。圆悟克勤有个学生,叫大慧宗杲,觉得禅宗不是主张“以心会心,不立文字”吗?他就一定要把这个《碧岩录》烧掉,是后来重新刊印才保留下来,否则我们就看不到他的精彩内容了。
圆悟克勤写这个“禅茶一味”的源头,又来自于一个赵州和尚,叫从谂禅师。在湖北的,当时这个寺庙叫观音院,就是现在的柏林禅寺。这位赵州和尚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公案,是什么意思呢?有一次,一个和尚领了一个新来的和尚,外面来的云游和尚去见赵州和尚,那么赵州和尚就问他:“你以前有没有来过这里?”他说来过,结果赵州和尚就说:“吃茶去!”后来,又来了一个新和尚,赵州和尚也问他:“你以前有没有来过这里啊?”他说我没有来过,赵州和尚又说:“吃茶去!”。有个院主就去问赵州和尚,为什么来过你让他吃茶去,没来过也让他吃茶去?赵州和尚一听,就说:“你过来,你过来!”这个院主就跑到他跟前去,以为要讲什么道理,结果又是听到的又是:“吃茶去!”。
三句“吃茶去!”,就是一个最著名的公案。那么,这个公案很多人很难理解,到底这个公案是什么意思呢?我这里稍微做点解释,他就是点明不要执着来过没来过,所有的实物不要向外求,要向内求,吃茶中可以悟道。什么意思呢?你来这里干嘛,你不是来学禅道的嘛,因为这是禅宗寺庙,你去喝茶,自己去悟、自己去参啊。你一边喝茶你就可以悟出很多道理来。要自己向内求,不要来问我,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喝茶就变成悟道,就有了“禅茶一味”的一个源头:来自赵州和尚。
然后,到了第二步,有一个夹山和尚,他叫善会,是唐代的禅师,比陆羽的年代要晚一点,晚两三代人。他传法弘法,也有很多的信徒围着他,聚两百众,即两百个弟子,并自成一个农禅基地,种了很多茶。他说过“有眼不窥天子乐,目前且取老僧歌”。他写了很多东西,有很多公案。在公案里面有一句话,这句话非常关键,只有两句,非常出名,叫:“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前”。什么意思?我们如果把它细分一下,这是一个如此让人着迷、如此令人向往的禅境!
“猿抱子归”,非常祥和,天慢慢就要暗了,我要回家了。大自然当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满目看到的都是青嶂岭,不是大树,就是茶树,非常寂静,万籁俱寂。正在这个时候,鸟衔着落花回到了碧岩泉旁边去。如果“猿抱子归”是我们看到的平面上发生的事情,那么“鸟衔落花”飞过天上,就是立体的世界了,你隐隐约约可以听到它的叫声,以为是万籁俱寂,所以稍微一个叫声,就那么动人。“鸟衔落花”回到了碧岩前,又从天上来到了地下,这个泉是干嘛的?是煮茶的天下第一好水。
圆悟克勤正是取了这个碧岩泉上的字,出了这本《碧岩录》,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看环境时,觉得很好,就会有一种禅味、禅境,其实最原始的表述就是这两句话,大家可以找个书法家写出来,在家里一挂,你就生活在禅境之中。虽然不是身临其境,想一想都那么优美。“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前”。所以圆悟克勤就有了第二步,第一步是赵州和尚的“吃茶去”,第二步就是夹山和尚描述的禅意和禅境达到极致的“夹山境”。
第三步呢,我们这位可爱的圆悟克勤,到了宋徽宗的年代时候,他到荆州去弘法,受澧州刺史之邀,他就住到了夹山去,夹山有一个灵泉禅寺,圆悟克勤在那边讲课,讲完课以后,就有了这个《颂古百则》,他的学生就把他记录为《碧岩泉》,一共十卷,现在就变成我们手上可以看到的这一大卷。
所以从“吃茶去”,到“夹山境”,到圆悟克勤对这个环境的喜爱,以及对茶的偏爱,终于在哪一天触发灵感,写下来这关键的“禅茶一味”。“禅茶一味”就是高度概括了茶道的思想,你要悟道,就要喝茶,这是你的一个方便法门,茶中有禅、禅中有茶。
圆悟克勤“禅茶一味”这幅字,被带到日本去了。以后,就出现了另外一个人,就是村田珠光。“禅茶一味”这幅字究竟是谁带去日本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被日本的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从径山带回国的。刚才说圆悟克勤是在成都弘法,那么后来怎么传到了径山,不得而知。到了余杭的径山,很多日本人在杭州不远处的径山学茶道,当时径山有很多茶会,南宋皇帝就在杭州,那里有最规范的茶道表演。这些茶道表演与仪规,就被圆尔辨圆等日本僧人带到了日本。带到日本以后,这个圆尔辨圆还写过一个《东福寺清规》,就把他把学来的径山的茶宴的规则,在这个《东福寺清规》里面记录下来了。第二种说法是根据《新选昭觉寺志》记载:有日本僧村田珠光来华,参礼佛果克勤禅师,师授以《正法眼藏》,并书赠“茶禅一味”的墨宝。珠光回国时,所乘海船遭台风袭击而沉没。内放“茶禅一味”的墨宝、外用生漆密封的竹筒,飘流于日本本州岸边,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这一说法实在太可疑,一休宗纯是珠光的老师,学生带回的东西成了“漂流瓶”,然后被自己的老师拣到,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
圆悟克勤禅师写给虎丘绍隆禅师的信札,讲述了禅宗的发展史和精神,该信札是作为对虎丘禅师证道的印可证明。信札内容收录在《碧岩录》中,此件为“印可状”的前半部。后流传到日本一休宗纯手里,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村田珠光,他是个和尚,早年在净土宗寺院出家,结果违规被逐出师们,被赶出寺院。赶出以后,他就听到有一个高僧,谁呢?这个高僧名字就叫一休宗纯,就是聪明的“一休”,我们小时候看过片子《聪明的一休》,写的就是这个和尚小时候的故事。听到一休在京都大德寺传禅法,他就去拜他为师,就住下来了。
住下来了以后,村田珠光也喜欢茶道,所以一休就给了他一个院子,现在就叫“一休庵”。在这个一休庵里面,村田珠光就把圆悟克勤写的“禅茶一味”挂到了榻榻米茶室的“床之间”的上面。所有去见一休宗纯的人,也要喝茶,就会到这间房,现在叫“一休庵”的里面去喝茶。品茶之前,对不起,人人都要先对中国这幅字拜一拜,所以中国这幅字就变成在日本非常著名,日本人都非常清楚这个“禅茶一味”的来源。恭敬地挂在茶室的壁龛中,让客人都要先向圆悟克勤的手迹行礼,从此这幅手迹不仅作为禅门重宝,而且成为茶道的至高圣物。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我为什么要去找这幅字,找来以后我们也要把它挂起来,我们也要对我们的老祖宗行礼。你喜欢茶道,你总归要有点仪式,茶道为什么到了后面有一点宗教仪式感呢,因为这中间充满着一种敬意。不像我们的茶馆,进去是去打牌的,打麻将吵的不得了。日本的茶室有一个字:寂,非常安静。
日本茶道中的很多规矩和清规,如同我们的佛教思想一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当然,有的人说,日本,特别是京都,处处见禅,好像吃的、用的、玩的都是有禅。其实,日本人根本没有这个特别概念,没有说我是学禅的,你这个东西就是禅物。道理很简单,因为禅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精神领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我说,你今天思考了吗?你一定思考了,你从眼睛睁开就在思考,但是你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你在思考这个过程。第二个问题,请问:你用什么语言思考的?你肯定用汉语思考的呀,除非你外语很好,你到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你才会用英文思考、用日文思考。但是你从来没有意识到你是用中文思考的,禅已经进入了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铃木大拙说,禅是日本文化的一个至高点。你们可以去看看他的书,很多人刚接触禅,就问看哪些书比较好?你们可以去看铃木大拙写所有书,关于日本文化与禅的关系,当然也写到中国文化。第二个呢,你们可以看台湾的一个散文家,叫林清玄,他写的散文诗、散文著作,主要就是从公案中提炼,结合现实生活写的关于禅的文字。这两位的文字都比较通俗易懂,但也有争议,大家可以通过入门阅读,再找一些更深刻的著作来作阅读比较。(未完待续)
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