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当修行止步不前,懈怠时,看看这位大师的故
TUhjnbcbe - 2022/5/3 17:25:00
北京专科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10.html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情最后可以成功,而有些人则不行。

这中间当然有因缘、福报、业力的问题在起作用,但是,仔细想想,会不会很多时候,还有我们自己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持续深入,也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呢?

——吉祥师兄明朝末期,一共有四大高僧,分别是:紫柏、憨山、莲池、蕅益。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位高僧之一的大师,自号“八不道人”的蕅益。蕅益大师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他的父亲名之凤,字岐仲。母亲是金氏,名大莲。父亲信奉佛法,持诵白衣大悲咒十年,有一天梦到白衣大士送子,这之后就有了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出生时,他的父母都已经四十来岁了。由于家中有信奉佛法的良好氛围,所以从小家中都是初一十五吃斋的。到了蕅益大师七岁的时候,他就干脆断食荤腥,自发开始长年茹素,心中也期望着白衣大士能显现。然而,当他到了十二岁时,因为读了很多儒家理论,逐渐对佛法产生了谬见,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发誓要灭了这虚幻的佛老(佛道)二教。于是,他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自觉言论精辟,可让迷失宗教中的人回头是岸,明白佛道之说不过是安慰人心,于这世道毫无作用,反而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人生。后来,在其母亲的教导影响下,十七岁时,他阅读了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谬是有多离谱,于是将之前所著的《辟佛论》全部付之一炬,从此心中对佛法有了真正的敬畏和信仰。到了20岁那年,他苦参论语,甚至寝忘餐了三个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对他的人生观和内心觉醒有了巨大改变。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初五,他的父亲突然去世,享年五十九。他内心悲伤,听闻地藏菩萨本愿,非常感动,随即发出世心,决心此生一定要获得解脱成就,也帮助父母解脱超生。也就是这颗初发心的不变,大师一生都尽力宏扬赞叹地藏菩萨。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有一位占算大师来到家中,大师就求问自己母亲的寿命几何。占算大师一算,告知其母到了六十二三岁的时候必有节限(死期)。他一听内心非常焦急,遂到佛前立下深誓。希望减掉自己寿命,摊薄自己的功名,以此来增加自己母亲的寿命。但是,究竟有没有用,他也不知道。到了大师二十二岁时,他已经进入了日夜专志念佛的状态,尽焚窗稿二千余篇,一心向佛。二十三岁时,大师听闻到了《大佛顶首楞严经》,其中一句让他有所困惑,不知道如何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会生出大觉呢?也因此,他发现自己虽然精进修行,但由于无人指点,使得功夫不能成片,这一刻他决意出家,要参透这体究大事。但是,想要出家和真的去出家只见还差了缘分和时机,到哪里去出家?拜谁为师?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而在当时无人可以为其指引。就这样,到了大师二十四岁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梦见自己礼拜憨山大师,梦中他痛哭流涕,深觉自己与憨山大师相见太晚。梦中憨山大师说:‘此是苦果,应知苦因’。(这是苦集灭道的四谛法。)而蕅益却急忙表达了自己志向:‘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蕅益想要求的是成就佛果的大法,而不是苦集灭道领悟后的小乘。)这时候憨山大师说:‘且喜居士有向上志,虽然不能如*檗临济,但可如岩头德山。’(临济和德山都是两位高僧的名字)蕅益听了这话,还想再说什么,却突然梦醒。然而这之后的一个月内,他居然三次梦到憨山大师,蕅益知道自己出家的时机到了。但是因为憨山大师远在曹溪,对交通工具极为不便的古人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所以他就去皈依了雪岭禅师,命名智旭。这位师父是憨山大师的门人弟子,所以法脉上也是憨山大师一路。蕅益大师修行的心是十分坚定的,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在母亲心中的重要性,于是,为了防止母亲不允许自己私自出家,便做了先斩后奏的行为:先出家,后告知母亲。当然,他这样做,并非不孝顺,事实上他对母亲的情感也是很深的,只是他已经坚定了自己修行的决心,绝对不想被任何人阻止。出家之后,他立即刺舌血写下了《寄母书》,以表自己对母亲的深情和坚决出家之志。《寄母书》共有四段,非常值得我们后辈了解:“甲子正月三日,方外男智旭,敬然臂香刺舌血,白母亲大人膝下。”这句开场白不仅表明了自己如今已经是方外之人(出家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重视。舌尖刺血不仅疼,而且过程也很长,舌尖的血量不会很多,要一边忍痛,一边让血流出来沾笔书写,这个过程是大师的孝心和信念的表达。他希望母亲能通过这个行为,看懂他的心意,不要过于牵挂自己,也希望可以允许其出家行为。01为了说服母亲,蕅益大师首先以父亲、母舅和虞表侄的英年早逝为例,来说明人生无常,并以此为缘由劝说母亲出家对于了生脱死的重大意义。大师说:“我从小就承蒙良好的教育,以及祖上流传下来的家风,非常清楚自己应该陪伴父母,孝养父母,为父母送终才是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生死这件事,人人都会发生,每当静夜深思,就会感觉发自内心的怖畏。就好像大母舅,明明当官当的好好的,却突然殒命;或者说,虞表侄年级小小的,还没有到成年,就早亡了……这些事情都在告诉我们:身命无常如朝露。一旦大限至,无论你年龄大小,都逃不了,这苦海茫茫中,我们哪一个可以免除?因为想到了这些,再反观自己,已经觉得鼻酸难受,更是想到已经过世的父亲,以及家中年华老去的母亲,更觉得非常伤感。我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是这样,放眼望去,众生都是这样的,倘若不早早图谋出世的办法,恐怕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将追悔莫及。(有感于人世生死无常,蕅益大师才萌生了出尘之志,希望藉自己的出家,使亡父得以超生,永脱生死轮回,也希望以己出家修道功德,令母亲福寿康宁。)02接着,蕅益大师又从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出发,讲述了出家修道的孝行。蕅益大师曾在21岁时,由星相家来占卜过母亲寿数,星相家告诉他说,其母最多能活到六十二三岁。大师于是暗自在佛前许愿立誓,愿减少自己的寿命和功名,以求母亲的长寿。有感于眼前活生生的无常事例发生,大师认为单纯依靠一己之力,难遂母亲长寿的愿望,更何况人生无常,自己也难免朝不保夕。唯有出家,依仗佛的慈悲之力和自己修道的至诚恳切之心,方可使母亲得以延年益寿。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就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家中的男丁,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已经成了大师出家前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出家,便有违传统人伦,也为母亲所不许,还将落下个不孝的罪名。为了说服母亲,大师又在信中说:生育一事,是世间的苦本,连同人们在意的功名,其实也是皆有定数。而且,就算能青云得志,有了了不得的功绩,但最终还是难敌生死,大母舅就是一个我们都看到的借鉴。所以,只有像地藏大士、目连尊者那样,帮助自己累劫至亲都得到了解脱,这个才是真正的孝。(大师认为:世间功名富贵、生死寿夭皆有定数,即便是青云得志之人,也难逃生死劫难,一旦大限来临,也只得两手空空离开人世。而娶妻生子,又是在生死中流转,不仅使自己长劫沉沦,又使得后代不得超脱生死之苦。与其如此,倒不如出家,学地藏菩萨和目连尊者,发宏誓愿,救拔累劫冤亲债主,使其永劫免遭沉沦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大孝。)03其后,大师又从世间人情的角度,劝母亲在其出家之后要宽心勿念,并尽可能念佛修行。因出家前,大师曾经谤佛,后得到母亲的教化,又兼读诵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和《竹窗随笔》,才改信佛教,所以大师很感恩于母亲的及时教导。但又念及母亲难以割舍母子之情,以至日夜思念,恐对她的身心不利,因此,大师宽慰母亲不要为此劳心伤神,并尽可能自己也努力念佛,并度化亲属人等。大师写的《寄母书》中说:“……(儿)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又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然香刺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亲属可化者,皆以此意示之。”蕅益大师的《寄母书》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俗世生活的痛苦和出家修道的利益,并由此劝告母亲能舍世间之亲情,听其出家,希望藉自己出家之功德,救拔历代宗亲离苦得乐,永超轮回。数百年之后再读大师的这封言恳意切的书信,仍觉其志可钦,其情可感。大师说,他出家不为别的,只是要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大师在精进修行,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终究获得了成就,也圆满了自己最初对母亲的心意。人这一生有很多种活法,修行之路也不止一途,蕅益大师的人生,我们未必可以复制,但是他的精神,他对于想要做的事情所抱有的坚定心,是我们每个学佛人都应该学习的。当我们因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周旋,对修行止步不前,时而懈怠时,当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要,你得选一样,然后持之以恒的去实现它。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修行止步不前,懈怠时,看看这位大师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