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民族的脊梁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
TUhjnbcbe - 2021/9/30 18:53:00
中华民族的脊梁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

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今天是二月初五,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圆寂一千三百五十六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缅怀和致敬这位中华文化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杰出伟人,以此祈愿祖师加被:世界和平,国家昌盛,人民安乐,众生无殃。

唐太宗曾称赞他,“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鲁迅评价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梁启超说他乃“千古第一人”。

光辉一生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公元年~年),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人。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大师、真谛大师、义净大师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

玄奘大师10岁进入佛门,13岁被破格剃度。少年玄奘智商超群、过目不忘,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大师一人西行五万里,历尽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前后十七年,遍学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年,玄奘大师归来,带回佛舍利粒、佛像7尊、经论部,并于长安呕心沥血地翻译佛经十九年。大师及其弟子翻译《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75部译典著作共卷。大师口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详尽记录了他西行亲历的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和习俗等。

玄奘大师西行取佛经、不畏生死,体现了大乘菩萨的真精神。大师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韩乃至全世界,被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大师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大师与《心经》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大师在四川时,曾于路上看到一个衣服破烂的病人,满身生疮,污臭难闻。大师为他请医生治病,供给衣服饮食,并用心照顾。病人痊愈,传授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师从此发心修持此经。在前往印度取经途中,凡有困难危厄,大师都一心称念《心经》,都能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有灾难,当下消除,转危为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次,他来到恒河岸边,看见前面有好几千人聚集在一起,他上前一看,发现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当时印度有九十五种婆罗门,在这些婆罗门中,有些境界很高,也有些境界很低,保留着很野蛮的风俗,当时,这些婆罗门教在印度比较兴盛)。

这些婆罗门为了供奉恒河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年轻男子,准备将他扔进河里。他的家人都非常悲痛,与男子抱作一团、泪流满面。

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当即喜笑颜开,准备让唐玄奘代替那个年轻男子,随后,便立即将唐玄奘捆了起来。

唐玄奘告诉他们说:如果你们今天非要把我扔进河里供奉你们的河神,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一个要求你们必须同意!婆罗门连忙问他是什么要求。唐玄奘回答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我每天的经是必须要念完的,等我念完了经,你们怎样处置我都可以。

这群人觉得玄奘的要求并不过分,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之后,天空马上变得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非常害怕,觉得这个人可能是不能得罪的,便将唐玄奘放了。

在唐玄奘取经的途中,这种类似的危难和违缘非常多,每次他都靠《心经》度过了这些难关。

这部字的《心经》,属于《大品般若经》卷中的一节,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精要。千百年来,无数人因虔诚持诵《心经》而得无上利益。

归期将至

唐朝时,弥勒信仰盛行。玄奘大师晚年临终时,他召集了所有身边的翻译佛经的弟子,留下了在人世间最后的话:

玄奘此*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二月初五夜半时分,他的弟子问玄奘大师:“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玄奘大师回答说:“得生”。

据经载,弥勒菩萨是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修行的人,释迦牟尼佛授记弥勒菩萨将来会接替释迦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现居兜率天宫内院。将在56亿万年后降生人间成佛。

玄奘大师的晚年生活并不平静,他与皇室的微妙关系、繁重的译经工作,都使他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玄奘大师预感到自己的归期将至。

那么,他在人世间的最后生命时刻,都做了些什么呢?

唐高宗麟德元年(年),玄奘大师六十五岁,他依然在玉华寺翻译佛经。在这一年的历史记载中,有他对译场的助手和弟子们说的这么一句话:

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在玄奘大师的一生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这种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无法完成的担忧之辞。实际上,由于多年劳累,在翻译完《大般若经》以后,他自己就觉得体力开始衰竭,甚至觉得自己行将就木。不久,他又对弟子们说了一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遗言:

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师的弟子恳请玄奘大师开始《大宝积经》的翻译。玄奘大师在勉强翻译了开头的几行以后,突然停了下来,他犹豫了很长的时间,平静而凝重地看着他的弟子,神色黯然地对大家说:“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说完这句话以后,玄奘大师从此绝笔,停止了翻译工作。他表示,要把此后可以预见的很少的岁月留给自己去礼拜佛像,为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做好准备。

正月初八,玄奘大师的弟子之一玄觉法师,梦见一尊庄严高大的浮图(即佛塔)突然倒塌而骤然惊醒,他担心这个梦是自己会出什么事的征兆,于是赶紧就去找他的师父玄奘大师,请玄奘大师解梦。玄奘大师非常明确地告诉他:“非汝身事,此是吾灭谢之征。

正月初九,曾经翻越过无数崇山峻岭、曾经跋涉过无数滔滔江河都不在话下的玄奘大师,居然在屋子后面跨越一道小小的水沟时摔了一跤。虽然只不过是稍微擦破了脚腕处的一点点皮而已,玄奘大师却从此倒下,病情急转直下。

正月十六,玄奘大师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口里喃喃自语:“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第二天,玄奘大师又梦见在他住的禅房里突然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人,非常高大,身穿锦绣服装,在他禅房里来回穿行,院子后面的山陵之间突然布满了鲜艳的金幡、旗帜,林间奏响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门外停满了装饰华丽的车子,车子上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供养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一面说:“玄奘未阶此位,何敢辄受?”一面却还在不停地进食。弟子赶紧把玄奘大师叫醒,玄奘大师睁开眼睛,把自己刚才看见的事情告诉了随时等候在他身边的玉华寺寺主慧德法师,而这个寺主非常恭敬的把玄奘大师的这些描述记下来,留给了后人。玄奘大师同时还对慧德法师说:“玄奘一生已来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并不虚也。”

玄奘大师的意思是说:我在梦境当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好像表明我这一辈子所修的福慧没有白费。我确信,佛教因果不是虚妄。在生命弥留之际,玄奘大师作为一代高僧,还在竭尽自己最后的精力印证佛法,这是一个高僧修行的一部分,是他的功课。

当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他下令自己的弟子,把已经翻译完成的佛经编一个目录,看看到底翻译了多少。统计下来,从西天求回来的佛经还有五百八十二部没有来得及翻译。实际上这已经是玄奘大师在做自我总结。

玄奘大师又吩咐众僧,为他造像写经,广为施舍,同时他按照佛教的戒律,把自己用的东西全部施舍给寺里的僧众。玄奘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容不迫地等待着圆寂时刻的到来。

那么玄奘大师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刻,他留下的最后遗言是什么?玄奘大师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圆寂的呢?

从记载上来看,这以后玄奘大师的病情似乎稳定了一段时间,或者也就是世俗所谓的“回光返照”。

在正月二十四日那天,玄奘大师还很清醒,他让一个叫宋法智的塑像工人,在玉华寺的嘉寿殿竖起一个菩提像,把骨架搭好。

他召集了所有身边的翻译佛经的弟子,留下了在人世间最后的话:

玄奘此*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在接下来的日子,玄奘大师几乎就不说话了,只是不停地念诵佛经,皈敬弥勒、如来,愿往生弥勒净土。

二月初四夜开始,玄奘大师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非常平缓地,右胁而卧,再也不动半分了。

这是玄奘大师圆寂前的最后姿态,也就是玄奘大师肉身的最后姿态,我们看见卧佛就能想到这个姿势。二月初五夜半时分,他的弟子问玄奘大师:“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

玄奘大师回答说:得生。

这是玄奘大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两个字了。

与很多人相比,玄奘法师的一生近乎单调——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仿佛只是在行走、译经,然而他却在简明的人生中,为人类创造了史诗般追求真理的征程,为中国翻译了成千上万卷经书。他终其一生舍身为法,矢志不渝。

我们今天能够诵读学习的每一部经典,都是祖师们以身命相搏历经磨难才流传至今的。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是西行取经的行者,需经历九九八十一道磨难,坚持下去,才有意义。

这才是玄奘法师教给我们每个人的道理。

唐高宗惊闻玄奘大师舍报噩耗,哀伤不已,反复说:“朕失国宝矣!”玄奘大师出殡当天,五百里之内,四众送葬者有多万。当夜留在*原墓地为玄奘大师守灵的四众弟子有万人之多。

与很多人相比,玄奘法师的一生近乎单调——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仿佛只是在行走、译经,然而他却在简明的人生中,为人类创造了史诗般追求真理的征程,为中国翻译了成千上万卷经书。他终其一生舍身为法,矢志不渝。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玄奘法师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至诚祈愿

世界和平国家昌盛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疫情消除人民安乐

龙华寺菩提学苑宗旨

发心为首觉悟为标

华严为导戒律为行

禅修为要净土为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族的脊梁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