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你我心中弥勒的样子
TUhjnbcbe - 2021/8/3 16:45:00
治白癜风的中药方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119.html

佛教中的佛菩萨有很多,他们的形象或受早期印度佛教人物形象影像,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或受中国文化影响,带有汉化的影子。唯独弥勒佛的形象最为特别,在他的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异域文化的特征,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灵*深处都是妥妥的中国人心中的那尊佛。

弥勒形象的演变其实也是有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线,大概弥勒和这片土地的缘分更深,因此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契机,最终变成了中国人心中最好的模样。

这个契机就是唐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布袋和尚”。僧传称,布袋和尚是明州奉化人,自称契此,号长汀子。当时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契此和尚的故事。

比如说他的形象:额突肚圆,用长杆挑着一个大布袋云游四方。

比如说他的灵异:他能在雪中卧着身上却不沾一片雪花。能提前预知天气,穿高齿木屐就说明天要下雨,穿草鞋就说明要晴天,大家根据他的鞋子来判断天气。

比如说他的性格:他自在洒脱又平易近人,总有一群小孩子打打闹闹围在他的身边。

再比如说他的破有深意的偈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因此,在契此和尚圆寂后的不久,宋代就开始有文字明确说是以契此和尚形象为弥勒菩萨像了。并且不仅有在寺院供奉的像,还有可以在家庭供奉的像。

从契此和尚到弥勒佛的转变,说明契此和尚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意趣符合中国人的社会价值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同时也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佛教的改变,向着积极精进的态度和适应社会人文环境的方向发展。宽容、和善、智慧、快乐的精神意趣,成为弥勒信仰的主要内涵,也成为了弥勒承载的文化灵*。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下的弥勒造型,虽说和传统的弥勒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无论是肩扛布袋的,还是行走的,或是圆系列的,顺着弥勒的发展历史都有迹可循,有据可考,这些思想内涵沉淀在玉石上,呈现于当代的审美中,就是文化。

这种普世的和积极入世的宗教关怀,是对社会和人生有积极助益的传统文化底蕴的显示,是弥勒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我们寄托在弥勒形象中的思想所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行走在红尘中的未来佛弥勒,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传递喜乐、传递智慧、传递幸福,是佛菩萨的样子,是智者高僧的样子,更是我们心中最好的样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我心中弥勒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