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万如通微方丈简介
万如通微(~),讳通微,号万如,俗姓张,浙江嘉兴人。自称龙池老僧,世称万如通微禅师。年十九,于家乡兴善寺出家受具足戒。初谒闻谷大师,复历参诸名宿,一日偶阅《楞严经》,中有:“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似有所得,遂往金粟寺参密云圆悟,久而未契。一日入城,见路旁人家殴叱小厮:“看你藏在那里去?”师不觉通身踊跃而得悟,后嗣圆悟之法。
崇祯十三年()开法如如院,后移住莆州之曹山。临济祖庭龙池山自幻有正传圆寂后,密云圆悟继席,而本门眷属不相为谋,拂袖而去,法席虚置二十余年。崇祯十五年(),在龙池祖庭再三邀请、众师兄弟共同推举下,来主龙池。初到龙池,寺院廪无储积。到了第三年(),明清鼎革,烽烟遍地,战乱不止,龙池山里涌入不少难民,禹门禅寺难以为继。一些僧人也心性动摇,师曰:“行教化,临患难,自古不免。况祖塔重系,奚可委而去之?宁束手俟命而已。”僧众并力坚持,终于渡过难关。
翌年(),逢崇祯首辅周挹斋(即周延儒,-)三周年忌辰,茹公居士(周延儒之子)请禅师升座超度。当时,宜兴南部山区中,“草窃充斥”,有的甚至操戈入院,禅师和颜悦色,悉心开导,“瞻师颜、聆师语,皆拜谢而去”。
顺治己丑春(),值禅师赴嘉兴故寺,龙池禹门寺中有几位僧人被当局押走,禅师闻讯,急回宜兴,前往常州,与府驻*副将协商,案情终于大白,山中匪寇虽近在咫尺,但实与寺僧无关。从此,“一山之安,赖公之佑”。清初,江南连年饥荒,所有寺庙也都被吃空,而龙池山难民特别多。寺院执事说“廪虚库乏”,在禅师示意下,座下所有“罄囊典衣,捐金持化”,与难民一起共渡难关。龙池山的名声,口碑载道,附近信众皆来皈依,“四方列刹,莫不渴仰”。
这时,浙江径山、天童、兴善等古刹,纷纷请师回去主持。禅师都以“祖庭塔立,创守非易”为由,一概谢绝。禅师与宜兴名公交往颇深,除了周词林茹公(周延儒之子周奕封),另有戴给谏上慎(戴英)、吴督学石渠(吴炳)、朗涵吴孝廉(吴邃)、问卿吴孝廉(吴洪裕)、鹿苑道人史公(史可程)等等,尝请戴英修撰《禹门寺志》,又受吴洪裕所托,将其别业改建为枫隐禅院。
顺治癸巳()仲夏,禅师临近花甲之庆,江南名流及附近信众,无论远近,都来祝贺,称一时盛事。丁酉()十月,示寂。自禅师居禹门,祖道重新,百废具举。阐化十有六年,所化者数千,嗣印者数十,剃度者二百余人。著有《万如微禅师语录》十卷。
万如通微禅师诗文选录
天童密老和尚赞
严威面目没人情,坐断乾坤孰敢亲。
棒下击开千圣眼,拂尖点处悉通津。
曹源流脉将枯涸,太白波涛复大兴。
幸我昔年不沾滴,也无欢喜也无嗔。
又
拈条白棒,直截痛快。扫尽魔风,掀翻佛界。
高坐天童,道闻海外。起临济宗,古今独迈。
礼幻有传祖塔
灵山法脉到师翁。一滴龙池太白弘。
闽地远来瞻礼毕。抬眸松柏叶藂藂。
赠鹿苑道人(并引)
鹿苑道人者,即讳可程史公也。昔晤濑水,今幸又同寓龙兴院,因山野上堂领意,遂呈偈,故书为赠。
从门入者非家珍。一着明明日用亲。
大地撮来栗米粒。此中惟证独惺人。
夙植灵苗大有因。脚头才举便通津。
目前万象难穷数。信手拈来不是尘。
初入龙池
一入龙池憩此身。万山罗列作嘉宾。
声声*鸟啼清昼。不必山僧更指陈。
路僻林深人迹稀。青山唯见白云归。
闲携拄杖三桥步。惊起幽禽绕树飞。
凭虚阁
数椽小阁架虚空,四面群峰盻莫穷。
不是歇心人到此,焉能把住岭头风。
挽问卿吴孝廉
儒门宗主佛金汤,清净心田洵是刚。
富贵不能笼铁汉,尘缘安得系檀郎。
才闻西土青莲放,忽见东方白玉藏。
阳焰波翻空世梦,禅林千古逗余芳。
与茹公周词林(周延儒之子)
古云“心为一身之主”,若不究明,难免轮回。请问阁下:何者是心,若善念是心,是善非心,若恶念是心,是恶非心,除此二途,将何为心?若也不知落处,是失其本矣。苟失其本,则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总是业识茫茫,如何免得轮回乎?阁下灵根夙植,道悟机先,决不肯自欺也。
俱见:清.释行猷等编.万如禅师语录.
挽龙池万如和尚
丈雪通醉(-)
十季旺化在荆溪,石草霜岩悉发知。
一旦铎声云外响,四维松雪雨中披。
长廊独演千秋月,遍地闲歌一字诗。
收尽烟波山海秀,巍巍坐断古龙池。
出自:清.释彻纲等编.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
介为舟禅师语录卷之五
龙池先老和尚传(节选)
师,浙之禾郡秀水张氏子也,讳通微,号万如。婴龄丧父,随母金氏育于外家。稍长从世父习业,遽有出尘之志。年十九投郡南兴善寺礼涵初公,脱白后参方受具戒,阅禅关策进,遂提撕无字公案,历扣名宿。偶阅楞严,至“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恍有所得。往参湛然澄和尚,问无梦无想话。......师虽了悟,纵夺随方,意不傲物,交接冲和。禾之士大夫咸推师德,请主东塔,师辞让不已,遂勉赴焉。一时闻风趋影道俗具瞻,于是结拈花社,以策励同志。居三载,四方耆宿咸来咨决于师。师每却席以待。如杭郡司李端伯*公临禾,必问道于师,机缘载语录中。师临众宽直,所是必进之以礼,非是则规之以道。及辞院之日,内外眷恋如失依怙焉。崇祯乙亥冬,天童老人七十大庆,师怀香拜祝,入门便喝。....壬午(),履素公莅任闽宪,公清风俭节,一临境俗易民欢,闻曹山法席久虚,钟鼓声沉杳,公驰书有住持之请。师欣然以赴,进院之日,公亲临请法升座,其参叩盈室,而风行闽粤。是岁,天童师翁(~)示寂于台之通玄,师闻讣奔往,且迎翁全身入塔于天童,时癸未()二月也。居无何而随有龙池之请。龙池者,元一源禅师受得法师某“逢龙即止”之识,始卓锡于上龙池,次成丛林于中址。当是时,源师三赐号,五敕大刹,俱辞谢,而独休老乎其间,其骨塔遗颓。幻祖在日,嘱迁共一塔焉,有凭虚阁、避暑窟尚在,余废莫知其代。迄神庙间,林壑寥落,于时有毗陵唐太常凝庵公者居京师,问道于幻祖,机契执弟子礼,遂延祖南来,卜居于此,即今下龙池是也。重辟堂宇,大成法席,题曰禹门院,而济上宗风从兹得振于南矣。历甲寅,幻祖西归,密翁礼奉三祀,方啚接踵开法,因同门眷属不相为谋,遂拂衣长往,一虚此席廿有三载。维时翁主金粟,赴*檗,迁育王,后居天童,所至道风遐播,王公贵戚无不倾仰。翁虽时恋祖庭,不免千里间隔,且眷属藩衍,日久事生,勤旧涤尘。公者商之郡邑檀护,议请天童法嗣择其德量相宜者来继此席,俾山门尊重。檀护悦其言,辄致书天童(~),敦请,适因师翁葬事,同门毕集,众兄弟咸推师主龙池,为久远之计。遂以书敦请,师慨然应诺,踵幻祖绳规,而虚己接物,和风渗人,一住十六载(-),明道德之广,振祖父之条,内外远近,一时悦服。始信众举之不谬耳。师初入院,薪不继炊,廪无储积,甫三载(),适遭鼎革,烽烟遍布,剑戟封林,村野之民辄城移山遁,所留僧伽黎辈兀然萧寺中,凭陵寇盗,时恐侵肤及骨。有谓师曰,事将逼迫,奈何?师曰:行教化,临患难,自古不免,况祖塔重系,奚可委而去之?宁束手俟命而已。众闻师语,并力坚持,幸无恙。呜呼!为祖拥护,为道持身,而临难不惧者,求之于时,孰若师乎?历乙酉(),越丙壬()间,虽天步初安,道路间尚草窃克斥,但闻入龙池者,喟然兴善迁义,或操戈入院,瞻师颜,聆师语,皆拜谢而去。繇是樵采入山之童牧,俱沾师德云。......师诞于万历甲午五月十五日,示寂于顺治丁酉十月二十九日。梁溪学宪汇旃高公世泰为师铭其塔。
顺治十七年岁次己亥清和月嗣法门人行舟谨述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