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永革
南京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专攻近世中国佛教思想文化
一、引论
善导(-)是中国净土宗创宗开教的一代宗师。他不仅是中国净土理论开创时期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纯粹践履、实修实证的净土行者。但对于其净土理论与修为行持的阐论,却相当不尽如人意。在长达千余年世代中,对善导大师盛弘净土的光明德行,特别是对其净土观行本身的研究,一直相对缺省。这种情形,整体上导致了善导大师似乎是中国佛教思想文化史的一位隐匿者。这自然是与善导大师之于中国净土宗的影响及地位,颇有诸多不相应处,相当值得后人检讨。
这种情形的出现,主要源于善导大师著作在唐末五代即大多已湮没无闻。其现存著作,世称「五部九卷」。具体即《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故此撰亦名《观经四帖疏》。这是善导大师的最重要的净土论著。现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中。善导大师还撰有《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这四部书现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中。善导大师所阐论的净宗要旨,无疑尽显于上述诸作中。据传,善导大师尚撰有《阿弥陀经义》一着,然早已散佚,至今未现于世,殊为可惜者。
《佛说观无量寿经》(世称《观经》),与《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一同被尊列为《净土三经》。据传,昙鸾大师(-)遍求长生不死之法,后遇菩提流支,而授以《观经》。昙鸾赞叹顶受,自行化他,广为流布。作为昙鸾净土思想的直接承绪者道绰大师(-,山西汶水人),继出于世。他同样相当重视《观经》这一净土的根本典据。道绰大师于隋大业五年(年),到并州石壁山玄中寺,因睹《昙鸾和尚碑》,而发心专弘净土。此后即以玄中寺为中心传播净土教义,提倡掐珠念佛。曾在玄中寺为信徒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两百遍,听者众多,每当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之声响彻林谷。唐贞观十五年(),善导到玄中寺拜道绰为师,彻底皈信净土法门,并数度聆听道绰畅演《观无量寿经》。唐贞观十九年()道绰大师圆寂后,善导大师转赴长安,在光明寺、慈恩寺等盛弘净土法门。三十年如一日,言传与身教并举,以身作则,勉己励人,专弘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共入弥陀愿海。善导大师即追随道绰大师的引领。于此可见,《观经》在净土行者具有崇高的经典地位,视之为出生脱死的根本圣典,由此中土三代净土祖师都结有《观经》的经典之盛缘。何以故?其缘由自是值得深究。
印光大师盛赞善导大师《观经疏》称:「净业行人之指南针也」,又说「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上世纪初,《观经疏》从日折返中土后,当即引起了佛教中人的极度重视。慧净、净宗两位法师于年12月刊行了《善导大师全集》,不仅收录了善导大师现存的「五部九卷」书,并编列了五部九卷摘要、善导大师法语、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语、《观经四帖疏》纲要、善导大师略传等内容。另外还收录了包括《续高僧传》《瑞应删传》等内容在内的历代有关善导大师的传记内容。此外,本书还附有善导大师年表及内容索引,从而大为便利了初学者研究善导大师的净土理论。
现据善导大师《观经疏》的阐论,略加拟议,以就正于净业诸大德。
二、凡夫入报: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要义
当今台湾慧净法师,曾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字,视之为善导大师阐明宗旨的纲领。并将此八字具体释之曰,「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这种归要,自是妥贴。本文先述其凡夫入报义。尽管凡夫入报义与本愿称名义,二者一体不二。
道绰大师在其《安乐集》之三身三土章已经显明,弥陀净土是报土而非是化土。「弥陀佛是报佛,弥陀净土是报土」,这同样是善导大师所明确主张的。有关弥陀净土报化问题的论辩,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弥陀净土的某种神圣情结。有人认为,弥陀净土应属化土。既然凡夫能往生,当属稍劣等之应化土。有人则认为,弥陀净土当是凡圣同居土…未破无明未见法性之人,是没有资格生于报土的。凡夫与二乘,未破无明未见法性,故不能生于报土。因此,引出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是报土抑系化土之诤。
如果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则凡夫二乘应不能生。当时摄论诸师,便执此说,称之为「别时意」。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是化土,那么阿弥陀佛亦应是化佛。今凡夫二乘皆得往生,可见西方极乐世界应为化土。报土方是真实净土,化土则非。其说不一,诤论纷纷。较为典型的是,当时的摄论诸师,便执着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凡夫二乘不能往生,凡夫二乘往生者,只是「别时意」。这种解说,导致了当时净土行人多生退心者。
于是,有净影慧远法师出,倡「事净土」之说…既然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当是地上菩萨及佛所居之土。凡夫没有资格居住,凡夫只能往生事净土。于是有人便主张西方极乐世界为事净土。总之,当时佛教界普遍认为,凡夫无由往生报土。
善导大师出《观经四帖疏》,称其「楷定古今」,其实即含有贞定包括净影慧远、天台智者在内诸师的净土之议,而彰显己说。
净土行是实感实行实证而实得的法门。善导大师之所著论,着眼于文义并显。他明确主张,阿弥陀佛是报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而凡夫之人,皆能生于报土。凡夫之所以能够往生报土的本因,完全是仗阿弥陀佛无所不在的强大愿力,而非众生自力修为之所致。如果忽略了弥陀大愿,只着眼于往生者之资格而论凡夫能否往生,其说非为佛意…从佛教净土的意义上,净土应当为真净。本愿称名的念佛论,更加充实并强化了净土行的他力地道位,并其于弥陀本愿而指明了法机同体论。
「是报非化」,成为据佛愿、任佛力往生净土的一种根本路径。故善导大师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一切凡夫之垢障,即由佛愿所全然破除。一切凡夫终入佛净报土论,打开了往生弥陀报土的通道,真正确立了净土行门他力往生的可行性。此立论具有强烈的冲击性。因为常没于五浊恶世的芸芸众生,竟然如此不可思议地往生极乐高妙的弥陀报土,其就修行观念所产生的冲击力非同一般可言。更推展而论,佛教了生脱死不再是纯粹觉悟的路径…而是一种更为切实的往生关切。这正是净土愿信的非凡吸引力。这种立论有着信仰上的反差强烈,此即净土往生起点甚低甚易,而终极果报却绝对高妙。这种往生观念,对于常没凡夫,无疑有着极大的修行效应,着实昭示着后世净土法门的综摄性:舍众行而归一行,汇众因为一因,结众果于一果。
进而言之,净土行门的普世性即在于确凿无疑的凡夫同一行性。质诸后世净土行者的修持实例,可以明显看到这一趋势。所谓「愿力成就之报土,自力心行不能到,大小圣人皆共同,唯托弥陀本愿力」。
于此可见,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其诠释弥陀净土的立论始基,完全根植于浊世的凡夫群体,一切立言皆有着鲜明的在世性。前人或时贤往往偏执于佛经皆为佛为圣者所说,《观经》这一净土经典同样亦不例外,但善导大师则明确判定,佛陀开示韦提希夫人的《观经》,却不属于佛为圣者所说,韦提希夫人非为大菩萨,而是一个标准的凡夫类型,《观经》所言说者,完全适用于其他凡夫…因此,一部《观经》对于净土行者来说,无疑有着强烈的普世性蕴涵。
楷定“别时意”之误
善导大师还从根本上否决了弥陀净土的「别时意趣」解释。前人或时贤,出于佛陀言说的神圣性或神秘性维度考虑,往往只见净土的神圣性,甚至是神秘性,而神圣化或神秘化了往生净土这一修度行为…尤其是下品下生者一生未曾修行,却在临终前有往生之愿,亦能无碍地往生佛净土,可能损害了净土的神圣性或神秘性。因此,他们提出了下品下生者唯愿无行,其往生只在遥远之「别时」或别世,而非在当下之「此时」或「此世」。这种解说,对于净土的普适性,无疑有着极强的障蔽性,且在根本上不能相应于现实的众生机性。为此,《释净土决疑论》明言:「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
如何以会通的方式破除此一障见?善导大师《观经疏》妙法在于称名的愿行具足论,超克摄论宗徒的唯愿无行说。「『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这是善导大师解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要义的一句断言。「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要义,体现了信行不二且机法一体。称名念佛的先位性,首先表明了弥陀愿力的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遍在性。应知弥陀弘愿,既源于弥陀在因位五劫所发之大愿,更积累着弥陀历劫苦修成之成就,故阿弥陀佛本身愿行具足。因此,行持者归命弥陀,十念称名,亦就先在地接续着弥陀佛此一特质。故善导大师称「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应该指出,这并不是行人的自力自足,而全然源于弥陀上述的愿行的一种天然体现。并非行者,仅是一种联动效应而已。如同没有停电的状态下,打开了开关,电器就会有感应作用。弥陀愿行具足的意蕴在于其完全遍在性,而非其机械的相应性。如我们不能理解为一声称名阿弥陀佛,即具足一愿一行之类。由此,可以进一步推信,净土行者业因成就论的观念,其实是弥陀愿行具足的最合理诠解。
至少从早期的中国净土宗的盛传史上看,《观经》占据着相当关键的经典地位。这种关键性的经典地位,皆源于《观经》端属于净土行门的他力往生之经,开启了弥陀本愿救度的广阔之门。众所周知,本经所指涉的对象,并非圣者菩萨,而是你我一样充满浊念之在世凡夫。而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既有意达成「楷定古今」的目标(故亦有称善导此疏为《楷定疏》),在净土宗史上,更有着回应诸说与建构义理的蕴意。其所楷定之古说,当指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佛经疏》二卷,及天台智者大师之撰《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等撰述…此后世人对天台净土观的理解,主要源于此。但在天台实相论观照下的《观经》,其本愿救度法门则多少有障蔽之嫌。在此可以简单地指出,诸说解读《观经》大都基于圣道门自力教的观照,有违于《观经》净土门他力教的原初立场。这在客观上导致了「自失误他,为害兹甚」。因此,善导《观经疏》一出,《观经》他力本愿求度往生的理念充分彰显出来。这可以说是,以本愿思想充实与巩固了净土他力的法门地位,成为不易之论,且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改变了中国佛教思想的走向。
正惟如此,善导大师本人对《观经疏》自视甚高。其跋有称:「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如果没有绝对的、源于实证性的自信,对于出家佛子来,说这样的语句乃是相当不易的。
总之,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实以凡夫入报义,遮除往生净土的神圣性,而彰显净土往生的日常普适性。其阶级明显,而现实可行,其理论自足,而人人皆适。达到了理论与行持的双重自足。善导大师还强调,依凭弥陀本愿往生净土,正是芸芸众生的切实可行之路径。他说,一部《观经》中,都是释尊为出没于五浊恶世凡夫们所言说,绝非针对大小圣者。这种机性的简择,正是《观经》纯粹指向他力佛愿的枢要所在,充分表达了「弥陀报身,极乐报土,凡夫入报,全托佛愿」的经旨。
三、本愿称名:善导大师净土观的属世开放性
上已指出,本愿称名与凡夫入报之间有着一体不二的依存关系。所谓「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其实必须把期望佛愿与称名念佛完整地结合起来。正是这种指向上的交汇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愿行与他力的一体不二。向往弥陀救度的根本愿力,这成为净土归向念佛一宗的必然旨趣。慧净法师由此指出,「《观经》的目的不在于十三定观或三福九品,而是在一向专称的弘愿念佛,亦即弥陀本愿之救度。」
善导大师对弥陀本愿的解读,他在《观念法门》解释弥陀本愿称,「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在《往生礼赞》中,善导大师援引《无量寿经》指出,「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指出,深心具在,大要体现于二个方面:
一是「就人立信」,修净业者当信释迦所说、所赞、所证者:「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二是「就行立信」,即专依往生经行,「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上述二者,都与一心专念弥陀名号相关。称名念佛的地位突显,而不是观想念佛。念念相续,常无间断,更无疑虑。故善导在《往生礼赞》中说,「『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这对于末法修行者,自然是极具号召力量的宗教实践理念。
故善导大师判往生皆是凡夫。其理由是,往生非靠自力,而是仗阿弥陀佛之愿力。以佛愿力故,往生西方,即同菩萨。由此可见,本愿称名的净土法门何等殊胜。严格来说,往生净土信仰论极其充满实践性的持名念佛思想。
四、结语
善导大师一生盛弘净土,终其身「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他的弘净盛德,基于弥陀为报佛且凡夫入报义,直接导向称名念佛,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本愿思想。他不仅把净土经典中的本愿思想建构为弥陀净土的主流理念,并逐渐把先前的「观像念佛」,引入到「称名念佛」为主导的修行路径,使之强化为日常修净行为的可靠始基。对此,*念祖居士评言:「善导大师之所以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是因为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把佛教往生的生死关切,以临终关切的极端形式加以表达,把现实苦难的真实解脱与来世的福乐相关联,并认为钝根凡夫临终十念亦能脱离生死苦海而超升解脱,这就为普世众生的生死解脱充分打开了方便之门。(完)
摘录自
《凡夫入报与本愿称名:善导大师净土观析论》
文/陈永革
南京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专攻近世中国佛教思想文化
阅读更多:
历史:古德护法之事迹
净土宗奠基者祖师
净土宗创宗祖师之探讨
历史:净土宗三祖师传
中国净土宗传承的问题
净土宗传承祖师之探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