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
《六祖坛经》有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着烦恼、压力和苦闷,这六句话其实就是参悟了人生境界的真实体现,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修行,渐渐看清生命本相。
01心平何劳持戒这里的“平”,就是说人没有贪瞋痴。苏东坡本人对于佛法有很深的造诣。一天,苏轼诗兴大发,做了一首禅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诗的大致意思就是,参拜上天佛陀,佛陀慈悲的光芒普照大千世界。世间的或赞或讥,或顺或苦,佛陀都不为之所动,只是庄严而安稳地坐在莲花台上。
苏东坡满心期待地打开自己的大作,却发现只有“放屁”二字,顿时火冒三丈,决定亲自去跟佛印评理。于是乘船过江,直接到了佛印的房间,只看见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看见此句,才恍然大悟。正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当真正遇到事情了,才知道自己竟与常人无异。
我们之所以要持戒,就是因为有贪瞋痴。但是心平如镜,心中没有波澜惊扰,不被妄念左右,就是心中无垢,辛辛苦苦持戒律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唯有心平,方能八风不动、修得一清静之心,获得无上的智慧。
02行直何用修禅六祖慧能认为,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持戒修禅。
“行”的范畴非常广,不仅是指身体上的行动,还包括言语、念头等等。佛法认为,行为能公平正直,就是禅。
“直”,乃是道德、品行的“直”。直心正念方为真禅者,若能一生行为正直,没有妄念虚伪,才能够说这个人真正领悟了禅意。
03恩则孝养父母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报恩是本分,更是义务。
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十分孝顺。早年间家中非常穷,他自己就经常去吃点野菜充饥,但是却会去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生养我们,我们永世也报答不了父母的这份恩情。我们能做的,就是趁好好地生活,才能少让父母牵挂,千万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在。
04义则上下相怜“义”不管是在佛家还是在中国儒家,都是必不可缺的德行之一。孔子曰“义者,宜也。”也就是说,行为上要正当、合时宜。
佛法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守道德,重视自己人格和品德的修养,对上尊敬有礼,对下怜悯助人,不会见利忘义,甚至能做到舍生取义,就是“义则上下相怜”的最佳写照了。
05让则尊卑和睦
这里的“让”,就是要求我们有一颗谦让之心,不要过分逐利争斗,彼此之间相互尊敬礼让,这样与上与下都能和睦相处。
正如林肯所说,“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已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不但有损自己的性情,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与其跟狗一路走,不如让狗先走一步,如果给狗咬一口,你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
反之,在社会中,如果不惜牺牲他人利益,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这样的人际关系,并不能实现长久的维系。
06忍则众恶无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若是能忍会忍,那么人家就算有恶处,也不会经你之口给宣扬出来。《佛遗教经》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这就点出了“忍”在成就功德过程中的必要性。
佛法认为“忍”是世间的美德,不仅可以平静自己的内心,不会轻易被动摇,“以能忍之心对治所忍之境就能防止一切障碍恶业发生”。
“忍”还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怨恨敌意,像是春风拂过冰封的江水般,消融人与人之间阴暗的怨恨。
六祖慧能(~),慧能,一作惠能(会元年至年),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年到湖北*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来这里求取什么?」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乾得欢快。当时弘忍的徒众有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乾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授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慧能得到祖传衣钵后返回广东。为躲藏"物色之者"加害,他在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年)才公开露面。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