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学处慎护口业
TUhjnbcbe - 2021/5/26 5:33:00

《法句经》中云:“夫人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就是说我们在这世间,言语如同一把斧头一样在我们口中,之所以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完全是由于讲恶语的缘故。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人若能口说善言,则令人心生欢喜,会为自己结下善缘;但如果口出恶言,除了令人生恼,还须自受恶业苦报。

口业的种类

口业的种类有四种:两舌、恶口、妄语、绮语。

印光大师释义为:“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妄语者,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

这里两舌即搬弄是非,向这个人说那个人的话,向那个人说这个人的话,最终挑拨离间,导致他人感情破裂,发生矛盾。

恶口

恶口即是言语粗俗,辱骂他人,像刀剑一样伤人于无形。如果辱骂、中伤他人的父母,称为“大恶口”。

妄语

妄语即是说假话、瞎话、大话,说的话语与事实不符,无中生有或者指鹿为马等,这就是妄语。

绮语

绮语即是所说的话从表面看来,好象是一句很好听的话,但是其中却暗藏着欺骗、迷惑、煽动人心,使人受到蒙昧,从而丧失了道心和正念,并导致走上邪路。

在佛教“身口意”三业中,口业是最容易触犯的,并被视之为“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因为一念瞋心而恶口伤人,将自招无量苦报。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三《议论品第五》中有一则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一天他与阿难进入王舍城中,乞食结束后便走出城门。由于王舍城门外有一个大深坑,当时城里的人都把大小便弃置此坑,再加上雨水和其他污水都累积其中,所以水坑污秽不堪。但在这样污浊的水中却有一只虫子,其形状很像人,却又有众多手和脚。它很远就看到了佛陀,便将头伸出水面,满眼充满泪水地看着佛陀。佛陀见了虫子,很是悲悯。回到耆阇崛山后,阿难代表大众问佛陀:“世尊!刚才在王舍城外水坑中的虫子,前世是造了什么样的恶业,生在此水中有多久了?又于何时才能解脱呢?”

佛陀告诉阿难及大众:“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现于世教化众生。佛涅槃后,于像法中有一婆罗门,造立僧房,供养僧众。当时有居士送来很多酥油,又有很多比丘前来挂单,当时任维那的法师因为前来挂单的僧人过多而心生瞋恚,就把酥油藏起来,不分给其他来挂单的僧众。挂单比丘于是问:‘为何不分给我酥油呢?’维那便说:‘我常住在此,而你只是来此挂单的僧人,为何要分给你?’挂单比丘说:‘但这是居士要供养给现前僧的。’维那便露出凶恶的表情并开口大骂:‘你怎么不去吃屎啊,为何要向我拿酥油!’因为这样的恶口,维那死后即投身为浊水中的虫,且无量劫都住在屎尿当中。”

佛陀讲完以后,阿难及众比丘都知道了一句恶言,就能招来如此的苦报。接着佛陀又告诫众弟子道:“你们应当善护口业,因为恶口的过患比猛火还可怕。对待父母、僧众,应当尽量说柔软语、赞叹语,并且心怀感恩。因为僧众是帮助我们出离三界的福田,而父母则是三界内最胜的福田。”

在《因果明镜论》中则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宋钦宗北狩时,已经立成和议,显仁皇后即将回国。当时宋钦宗挽着皇后的手,哭着说:“我如能南归,即使作太乙宫使,也于心足矣。其他我也不存在奢望。”皇后则对宋钦宗发誓:“我南归后,如不来迎陛下,当瞎我眼!”等到宋高宗时,根本不见有迎复先皇之意。显仁皇后怃然,却不敢力言,不久即双目失明。

当时虽然广募医疗,却无人能治皇后的眼病。后有道士入宫,用金针一拨,左眼顿时复明。皇后心喜,请求再治右眼,道士说:“皇后,您用一眼看视,另一眼应该履行你的誓言。”皇后闻言悚然起谢,道士竟自离去。

两则故事中维那因恶口而导致生于粪水中为虫,显仁皇后则因为没有履行诺言而双目失明,这其实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口业之故。所以不管是对于出家还是在家众,管好我们的“嘴”,不犯口业,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世间诸多祸端来源于口业的缘故,世间诸多悲剧的发生也是因为造口业而产生的结果。而学佛弟子,在为人处世时就要经常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上面口业中的四种过失,如果要,马上就要惭愧、忏悔、改过,否则口业不清净,就会招致恶报啊。

在《坛经·坐禅品》中,六祖大师示众云:“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此段开示六祖所强调的即是“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和“不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若“见”若“说”即是“与道违背”。

虽然是针对坐禅而言,但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事,又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准则呢!管不住自己的心,张口闭口都是流言蜚语,这就很容易为自己种下恶的种子,试想当今社会里有多少悲剧无不是因为口业而引发的呢?

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在娑竭罗龙宫,为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说法,佛陀告诉大众:“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若离两舌,,即得一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词美妙;

五、言可承颂;

六、言则信用;

七、言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

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诚如六祖大师在《无相颂》中所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我们若是能够时时修心,就可常见自己的过,而非他人的过。心中没有了“过”的意识,口中便没有了是是非非,那么就自然也不会再为自己造下口业,同时又会慎护口业、清净口业,并以柔软语、赞叹语、欢喜语,普渡有情、利益大众。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处慎护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