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丁云鹏白马驮经图(局部)
摄摩腾,原本是中天竺国人。他擅长于修饰自己的风度仪表,懂得大、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常常以云游四方宣扬教义为已任。早先经过天竺的附属小国时曾在当地讲解《金光明经》,当时正好有敌国侵犯该国疆界,摄摩腾说:“经上说:‘能够讲解此经经法的人,为地神所庇护,能够使他所在的地方安定快乐。’现在战争刚刚开始,应当是它发挥妙用的时候了吧。”于是立下重誓,置生死于度外,亲自前往劝和,结果使得两国相互和好,摄摩腾也因此而声名显达。史载公元67年(汉永平十年),汉明帝一天夜里梦见了一个金人从空中飞来,于是广召群臣来占解此梦。博学多识的傅毅奏答:“臣听说西方有一个神,名字称做‘佛’,陛下所梦见的,大概就是它吧。”明帝深以为然,便立即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出使天竺,寻求佛法。蔡惜等人在天竺遇见了摄摩腾,便邀请他到中国本土来。摄摩腾志在弘扬佛教,于是不惮劳苦,不顾危险,越过大沙漠,最后来到了洛阳。明帝对他甚为赏识并善以待之,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了一处精舍来安顿他。中国正是从摄摩腾开始有佛教僧徒的。然而佛教大法初次传入中国时,并没有多少人皈依信服,所以摄摩腾只能不断积聚自己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而无法进行宣扬传述,不久之后就在洛阳去世了。有记载说:摄摩腾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卷,当初就封藏在兰台石室的第十四间中。摄摩腾居住的地方,就是现在洛阳城西雍门外的白马寺。相传:有一位外国的国王曾经摧毁佛教寺庙,只剩下招提寺还未来得及破坏,这时夜里有一匹白马绕着寺中的佛塔悲呜不已,有人立即将此事禀告给这位国王,国王马上就停止了破毁寺庙的行动,并改寺名“招提”为“白马”。所以后来很多寺庙大多据此为名。灵隐寺飞来峰内宋代白马驮经故事浮雕竺法兰,也是中天竺国人,他自称诵读过数万章经、论方面的典籍,是天竺学者们的老师。其时蔡愔等人已经来到了他的国家,而竺法兰与摄摩腾在云游各地宣化教义的志愿上很投合,于是结伴而来中土。当时他的学徒们阻拦他东去,因此竺法兰是秘密来到中国的。到达洛阳后,他与摄摩腾同住,不久便熟练掌握了汉土语言。蔡愔于西城所获得的佛教典籍,便由竺法兰进行翻译,就是《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经书。汉献帝时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导致天下大乱,其中四部的原本亡佚,没能传到江南地区。只有《四十二章经》保存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余字。中国现存的佛教经典,正是以此经为最早。蔡愔在西城时又得以描画了一尊释迦牟尼善迦跌坐的雕像,这尊雕像本是优田王檀香佛像雕塑师的第四件作品。蔡愔回到洛阳后,明帝立即命画工据蔡惜所作的图画进行描绘,将绘成的画像放置在清凉台中以及显节陵上。旧像今已不复存在。另外,昔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在湖底挖到了一些黑灰,武帝以此询问东方朔,东方朔回答道:“我不知道,可以问问西城来的人。”后来竺法兰来到了洛阳,众人便拿这件过去的事情问他,竺法兰说:“世界毁灭之时,有烈火焚烧,那些灰就是火灾劫余之物。”东方朔的话得到了证验,于是相信竺法兰的人非常之多。竺法兰与摄摩腾二祖师像
被尊为中国佛教鼻祖的两位高僧,就安眠在洛阳白马寺。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摄摩腾圆寂并安葬于白马寺,墓碑前写着“汉启道圆寂通摩腾大师墓”,而竺法兰的墓葬与摄摩腾东西相对,碑文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每天,络绎不绝的游人在寺内穿梭,在墓前徘徊,如果两位高僧在西天佛国能够感知,继他们之后,有无数的僧人为宏扬佛法来到东土,也有中原的僧人为求取真经而踏上漫漫西行之路,他们传入的佛法,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道教文化相融合,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感恩转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