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人。
王十朋少年时聪明过人,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年少的王十朋十分勤学努力,时至今日,他因为字写的不好而发奋练习书法,并向其叔父名僧宝印法师请教书法之道,终成一代书法大家的故事,还被编进教科书。19岁时,他便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这样的名句。24岁时,乐清县学落成,王十朋能文赋诗,他的盖世才华震动了浙南诗坛。
由于当时朝庭*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王十朋纵然才华出众,却屡试不第。直到绍兴二十七年()年,秦桧死后,高宗主持殿试,王十朋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点为状元。
王十朋从*后,初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后来,王十朋先后出任侍御史,出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四州知州。
乾道四年(年),王十朋任泉州知州,乾道五年(年)冬,王十朋卸任,离开泉州。据说,当地百姓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效仿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重建,以“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百姓们跟随出境,一直送到仙游县枫亭驿才肯返回。
乾道十年()年,王十朋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因病以龙图阁学士致仕。绍熙三年(年),王十朋因病去世,宋光宗追赐谥号“忠文”。
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直言不讳,力主抗战,被称颂为真御史。他一生清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诗文自有风格,对《春秋》《论语》《尚书》尤有研究,著有《梅溪集》《春秋解》《论语解》《尚书解》等。
朱熹称其文“规模宏阔,骨骼开展,出入变化,俊伟神速”;称其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如其为人”;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
另外,王十朋与佛教的因缘也深。王十朋由严首座转世而来,这是中国佛教史上比较著名的公案之一,在《乐邦遗稿》《天台山志》《台郡志》当中均有记载。
严阇梨,俗姓贾,字伯威,是王十朋的舅公。年少时出家于明庆寺,拜知性和尚为师,后来成为宋代高僧,人称“严首座”。
王十朋出生当年正月,他的祖父王格曾梦见严阇梨前来,手捧一大束花送给他,却又忽然不见了。严阇梨就在这个月圆寂,王十朋的母亲万氏恰于这个月有孕。
王十朋小的时候眉毛浓重,目深神藏,不仅相貌与舅公严阇梨十分相似,而且聪明悟性也与严阇梨十分相像。王十朋小的时候曾在贾岙鹿岩求学,他的表叔贾元达说:“此子眉目类吾伯严阇梨,他日能文未可知也。”
王十朋在《记人说前生事》当中说,自己小的时候,每次有乡僧见到他,都会说:“这个小孩儿是严伯威的后身”。
王十朋在一首诗中说:“前身严阁梨,蔬气端不除”,又在自注中说:“或云予前生为严阁梨,因以戏云”。看来,当时他对于大家说他是由严首座转世而来的说法并没有相信,只是当作戏言罢了。
虽然王十朋心中有所怀疑,但人人都这样说,不免心中有疑,于是他便去向叔父宝印禅师问严阇梨之事。宝印禅师对他说:“严阇梨是你祖母的兄长,是我的舅父,而且是天台宗的高僧。他博学多才,擅长诗文,曾经与法潜、思聪、文学家苏轼有过诗文往来。他戒行严谨,专精天台宗教义,江浙间人所共知,倍受推崇。”
后来,王十朋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来到一个地方,那里峰峦秀异,林木阴邃,并且有僧人在其中来往。王十朋所在的位置有一座石桥,桥上有一块石碑,他就走到石碑前看碑文。这时,有一个僧人对他说:“这是您前生所写”。王十朋追问僧人自己的前身是何人,僧人说:“是严首座”。
过了几年,王十朋来到石桥寺,寺中的僧人事先梦到迎接严首座,第二天,王十朋便来到了寺院。在寺中游历中,王十朋所见与他梦中的情景完全一致,所以他就写了一首诗:
石桥未到已先知,
入眼端如入梦时;
僧唤我为严首座,
前身曾写此桥碑。
可见,时至此时,王十朋才真正相信了自己确实是严首座的后身。
王十朋对严阇梨深怀敬仰,曾作《潜涧严阁梨文集序》《潜涧严阁梨塔铭》《跋严伯威墨迹》三篇文章。他在《潜涧严阁梨文集序》中认为,古之高僧垂名于不朽,皆因与当时知名之士从游,得以抬升身价;而严阁梨隐于潜涧,可谓“师真非常人,惜乎避迹于桑门,无贤士大夫与之游,推扬而夸大之,遂使其名泯灭而无闻。”
在《潜涧严阁梨塔铭》一文中,王十朋又赞叹道:
师之道,儒律禅教,咸臻其要。
师之技,歌诗文翰,咸极其致。
师之节,公卿大夫,不屈而渴。
师之训,子传教观,孙传心印。
师之庐,左琴右书,山高涧适。
师之塔,明珠遗骨,千古不灭。
王十朋出生在佛教盛行的宋代,加上家学渊源,他的一生也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王十朋曾与佛门中人来往甚密,如潜老大师、觉老大师、德芬大师等。
他在《寄僧觉无象》中写道:
我昔居鹿岩,时来潜涧游。西坡访觉老,终日为迟留。
高谈穷古今,满坐风生秋。令我名利心,一听浑欲休。
论诗出古律,有唱无不酬。篇章溢嫌素,锦绣烂然浮。
此老岂易得,当于前辈求。吾生恨太晚,见师已白头。
从诗句看来,王十朋在鹿岩居住时,时常与觉老大师谈古论今,并感叹与高僧相见恨晚。
在王十朋的诗文中,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佛教的意蕴,如“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兵轮心境两团园”;“但能造得儒宗语,便是能传佛陇心。”
然而,纵观王十朋的诗文,他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时时透露出不入佛门的心意。
王十朋曾在诗中说:“渊明修静不谈禅,孔老门中各自贤”;“闻师结莲社,旦莫事真修。我狂似灵运,此志那能投”;“回首白莲社,姑作陶渊明”。
他的意思是说,陶渊明的一生修静不谈禅,而是在儒家与道家门中求学不倦;听说有人结莲社,恐怕我不能如说修行,我的性情狂放如同谢灵运,哪里能够投身其中呢?每当想起白莲社,自觉还是做陶渊明那样的人为好。
在这些诗句当中,王十朋自比陶渊明,以白莲社暗喻佛教,反映出他对佛教有意保持距离的基本态度,倡言修心,并无意投身佛门。
清代高僧印光大师在谈到这段公案的时候,曾经引用莲池大师的话来表达感慨。
莲池大师说,我听古德说,士大夫英明聪敏过人,多由高僧转世而来,但也曾经怀疑,既然是高僧转世,为什么会多半迷失于红尘,重续佛缘的人少之又少呢?想来身在五浊恶世,退缘多多,纵然曾为贤者,也难免如此啊!
印光法师在《复丁福保居士书五》中说:“王十朋,苏东坡,*庭坚,曾鲁公等,皆是前生铮铮出众之高僧。而此生已不如前生,来生又不知如何结局。思及此,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若不发愤专修,仗佛慈力,往生净土一法者,非夫也。”
学佛·改变·命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