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杂阿含经1
TUhjnbcbe - 2021/4/3 20:06:00
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杂阿含经》精选五十篇讲解

第一篇卷一(1)无常

这是所有的佛经的开头句,是佛陀叮嘱在集结其教说时,在开头用这四个字。在阿含经里面会这样解释:“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或者“我听到这样的说法”,为了方便说,以下一律采用“如我听过的”这解释,就是比较简单些,大家也能理解。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闻物城。乔萨罗国的首都,现在的北印度)的祇树给孤独园时候的事。

(祇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也叫须达多长者)向太子买地,且都铺上了*金,盖了房舍,但园中的树木属于祇陀太子所捐献,由此二人捐建而成的寺院,通常都为祇园精舍)。

那时,世尊(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观察色是无常

(看到的,听到的等,宇宙万事万物,所有一切的一切,均为迁流不住而不常在,故为无常)。

像如是的观察,就叫正观。能正观的人,就会生起厌离无常之心(厌离不是厌烦而离开,是指脱离),能厌离的人,就会将其喜贪灭尽,喜贪灭尽后,就叫做心解脱。

(心解脫:由定力而於定障得解脫。指心由一切束縛中解放;解脫之当体即为心,称心解脫;而以智慧解脫者,称慧解脫。

将无明之灭称慧解脫,将渴爱之灭称心解脫。心解脫連結於禪定,与无貪相应。依慧而解脫烦恼障,与无痴相应。

此二者同時解脫者,就称俱解脫 )

同时也应该像这样的去观察受、想、行、识(此四阴均为精神的作用。受为领受一切,如感觉是苦、是乐、不苦不乐等之感受作用。想是对于万事万物的印象,如树、山河、人、动物,是取像作用。行就是各种的业作,也就是心思作用,当然是使身心活动的根本的力量。识即为了别一切,也就是识别作用,就是意识。连同上面的色,叫五阴,现在也叫五蕴),都是有变易,并无常住。

像这样的观察,就为之正观。正观的人,就会生起厌离,会厌离的人,即其喜贪之心会灭尽,喜贪灭尽的话,就叫做心解脱。


   

像如是的,比丘们!心解脱的人,如果想要自证的话,就能自证!所谓证悟:我生已尽(我生死已灭尽。由于生的种子之灭,即存在的业缚就会穷尽,已不会再生,就是阿罗汉果),梵行已立(离爱欲,清净的梵行已经建立,只有正行、正精進而沒有邪行),所作已作(所应作的一切,均已完毕,就是已完成一切义务职所),自知不受后有(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中了)。

像这样的观察五阴为无常那样,也应观察「五阴是苦,是空,是非我」。

(空:五阴随缘生灭,变化无常,究竟而无实体,叫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非我: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独立实在的自体。因五蘊无常,故苦,由此而知无一常住、唯一、自在、主宰、独存、实在的我。所以叫“非我”)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纳受,而愿意奉行!

总结:一切五阴現象,都是随缘生灭,变化无常。观察五阴为无常,为空,为非我,就能灭尽喜贪,叫心解脱,就能解决生死的问题

第二篇卷一(6)应了知五阴


  

如我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色,对它不知、对它不明白,不能远离对它的贪欲。而心灵不得解脱的话,则不能超越生死病死等怖畏。同样的,对于感受、想像、意志行為,心识等精神現象,也不知道、不明白、不能远离对它的欲贪,而心不得解脱的话,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


  

诸比丘们!如果对于色,能彻知、明了,能离开欲贪,而得心解脱的话,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像如是的,如果对于受、想、行、识,也能彻知、明了、离开欲贪,而得心解脱的话,则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的教示后,都欢喜而愿奉行。

(五阴就是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各种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

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蕴属于精神)

总结:对于五阴无知的话,就会有生老病死之系缚,对五阴有了知的话,离开欲贪,就是解脱。

第三篇卷一(8)三世无常


  

如我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去、未来之色,乃为无常,何况是现在之色,怎么不是无常呢?圣弟子们!如能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就会不回顾过去之色,也不会欣乐于未来之色。

对于现在之色,会讨厌而欲离,会正向于灭尽之道。像这样的,那些过去、未来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何况现在的识呢?

(识为精神的综合作用,故包括受、想、行、识等之作用)。

圣弟子们!能作如是观察的话,就能不回顾过去之识,也会不欣乐未来之识,对于现在之识,会讨厌,会离欲,会正向于灭尽之道。如是这般,观察三世诸法为无常、痛苦、空(不实在)、非我(无我),也是同样!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的教示后,都欢喜而愿奉行。

总结:观察过去、未来、现在等三世诸法的无常。

第四篇卷一(9)正观五阴

如我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为无常,无常即会苦,苦即是非我。既为非我,即一切也就非我所有。

(非我所:我所,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見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做我所。非我所,即非我所有。)

能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就名叫做真实的正观。像那些受、想、行、识,也是无常,无常即会为苦,既会苦,即非我(无我,指不能主宰的意思),非我的话,就非我所有。像这样的观察,名叫真实观。


  

圣弟子们!如能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就能厌离色,也能厌离受、想、行、识。由于厌离,就不会喜乐,由于不喜乐之故,就能得解脱。既解脱后,即真实之智会产生。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自己已绝对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欢喜奉行!

总结:正观五阴,就能厌离五阴,而能果证。

第五篇卷一(11)因缘也是无常

如我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为无常。不管是因,或者是缘,能生诸色的那些因与缘,均为是无常。

(凡一事一物的生长,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素叫做缘。例如稻子,种子為因,而泥土、阳光、空气、肥料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緣的和合而生長稻子。)

由于无常之因,与无常之缘所生的诸色,怎么会有常呢?像那些由于因缘所生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的。

不管是因,不论是缘,能产生诸识的那些能生之因与缘,均是无常。由于无常因与无常缘所生的诸识,怎么会有常呢?像这样的,诸比丘们!色是无常,受、想、行、识,也是无常。

无常就是苦,苦就是非我,非我即是非我所有。


  

圣弟子们!如能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则能厌离色,即能厌离受、想、行、识。会厌离五阴的人,就不会喜乐于五阴,不喜乐五阴的话,则能解脱。由于解脱,而能正知正见(解脱知见)。

(解脫知見:自己已经获得了解脫的智慧,亦即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智慧。解脱知见也是圣者生起实智的意思。为五分法身之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总结:观察因缘,与因缘所生的法,均是无常。

第六篇.卷一(22)心得善解脱


  

如我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名叫劫波,他来到佛所,把头面投礼在佛足(五体投地),然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陀说:

「如世尊之启示,即当一位比丘的,必须将心善予解脱!世尊!要

怎样做,一位比丘方能将心得完善的解脱呢?」

这时世尊告诉劫波比丘说:「善哉!善哉!你善能问如来,有关于心完善解脱的问题。善哉!劫波啊!你要注意的听!谛听后,要善思念其真义!当会为你讲说。

劫波啊!应当要观察而知道诸有之色。不管是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要观察这些一切的一切,均是无常的。

如果真正(正确)的观察这些为无常(彻知)的话,即对于色爱(执迷色相)就会解除,色爱解除后,其心就会善于解脱!如是的去观察受、想、行、识:不管是过去,不论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这些一切的一切,都观察而知为无常。

如果正确的观察为无常后,即识爱(心里执着──我执)就会解除。识爱如果解除后,我就会说为是心的善解脱!

劫波啊!像这种心善解脱的比丘,如来会说他名叫心善解脱的人。为甚么呢?因为他的爱欲已断除之故。爱欲断除的人,如来就会为他名叫心的

善解脱」。


  

这时劫波比丘,听佛的启示后,心大欢喜,他礼谢佛陀后,退出现场。劫波比丘领受佛陀的教诲后,就独自一人在闲静的地方,去专精思惟其中的奥义,都安住于不放逸里。乃至精修到了自知已不再受后有之身,其心已善于解脱,而成就阿罗汉果。

总结:于静处,思维、观察五阴(五蕴)的无常,就是在修观,就能得心的善解脱。

第七篇卷一(28)见法涅槃

(見法涅槃:見,读音现。意思:现。現法:现世今生。见法涅槃意思于現世今生中,获得寂靜解脫。)

如我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大家较不熟悉的比丘,来到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陀说:「世尊!如世尊您所说的得到见法而涅盘。到底一位比丘,要怎样才能得到见法,而达到涅盘呢?」

「善哉!善哉!你现在想知道见法得涅盘的道理吗?」那位比丘回禀说:「唯然!世尊!」佛陀告诉比丘说:「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义,当会为你讲说。」

佛陀于是告诉那位比丘说:「对于色,生厌、离欲,而灭尽,而不起诸漏(烦恼),而心正,而解脱的话,就名叫做比丘之见法性、得涅盘。

像这样的,对于受想行识,也生厌、离欲、灭尽,而不起诸漏,而心正,而解脱的话,就名叫做比丘之见法性、得涅盘(现生得解脱寂静)。

(不起諸漏:漏就是烦恼。烦恼的別名,貪瞋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於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不起諸漏就是不起各种烦恼)

这时,那位比丘听了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总结:对于五阴厌离、离欲、灭尽者,就会见法性而得涅盘。

第八篇.卷二(33)五阴非我

如我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不是我!如果色是我的话,就不应该在色当中会有病苦之发生。也不应于色,欲使其如是,或不使其如是。由于色,无我之故,在于色阴里,才会有病、有苦之发生。亦能得在于色阴,欲使其如是,或不使其如是。

受想行识等阴,也是如是。比丘们!你们的意见如何呢?色阴到底是为常呢?或为无常呢?」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比丘们仰白佛说:「色阴乃为无常的,世尊!」佛陀说:「比丘们!若无常的话,这到底是苦与否呢?」比丘回答佛陀说:「是苦啊!世尊!」佛陀说:「如果是无常、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的圣弟子,宁在于此当中,见为有我、异我(他之我)、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吗?」比丘回答说:「不也,世尊!」

佛陀说:「受想行识等阴,也是如是的。因此之故,比丘们!诸所有色,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不异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像如是的观察那些受想行识等阴,也是如是。

比丘们!多闻的圣弟子,对于此五受阴,应认为非我、非我所,要这样的如实而观察。如实而观察后,对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之故,就没有所执着,无所著之故,就会自觉而证涅盘。

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总结:五阴不是我,也不是另外一个我,也不是我所有的。如实观察后,对于世间都无所取,就不会执着,就会证涅槃。

第九篇卷二(47)修习厌离五阴


  

如我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信心的善男子们,都应该要作如此之念:『我应该要随顺于正法!我应当对于色,多修厌离而住,对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而住!』有信心的善男子,即因为对于色,多修厌离而住,对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而住之故。

对于色,能得厌离,对于受想行识,能得厌离。厌离后,就会离欲而得解脱,而得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总结:有信心的善男子会随顺于法,会于五受阴修习厌离,这样就会离欲得解脱。

第十篇卷三(65)修习禅思


  

如我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大众要常常方便的修习禅思(等持,定,定心不动),要向内寂静其心。为甚么缘故呢?因为比丘都要常常方便的修习禅思,去内寂其心,去如实而观察!怎样如实而观察呢?要观察这就是色(物质现象),这就是色之集(物质现象的集起),这就是色之灭(物质现象的息灭),这就是受想行识(感受、想像、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現象),这就是识之集(精神现象的集起),这就是识之灭(精神现象的息灭)。

(色集:集,是集起、生起的意思。一切事务都有种种因缘集聚而生,所以色的生起,就是物质现象的生起,叫色集)

物质現象与感受、想像、意志行為、心识等精神現象是怎樣集起的呢?愚痴无闻的凡夫,对于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并不能如实而观察。对这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对感受的爱乐、感受所造成的禍患、自感受中出离等情況,都不能如实观察。

对于受而乐着,而生出执取。由于执取,而有了有,由于有而有了生,由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这般的纯大苦聚,都是由于集而生。所以叫做色的集,叫做受想行识的集。

(不如实观察为无明。乐着为爱。执取为取,有为有。生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是老死等。此为十二缘起,也就是十二因缘的原形)。

物质現象与感受、想像、意志行為、心识等精神現象是怎样息灭的呢?多闻的圣弟子们,受诸苦、乐、不苦不乐(舍)之受,而能如而观察这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对感受的爱乐、感受所造成的禍患、自感受中出离等情況。

由于如实观察,对于受之乐着,自会消灭,乐着消灭的缘故,执取就会消灭,执取消灭的缘故,有就会灭。有灭的缘故,生就会灭。生灭的缘故,老死忧悲恼苦就会灭。像这样的纯大苦聚,均能得以消灭。这名叫做色之灭,受想行识之灭。


  

因此之故,比丘们!应该要常常的方便修习禅思,将内在之心寂静!当一位比丘,就是这样的要住于禅思(禅定,心一境处),将内在之心寂静,要精勤方便,如实去观察!」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总结:如实观察,应修禅思。如实观察就是对于五阴的集起与息灭的观察。

------------------------------------------------------------------

学佛法长智慧QQ群

慧音老师每周六下午2点半—5点半在腾讯课堂讲佛法。大家可扫码加入,可看回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杂阿含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