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从古自今人们一直在学习如何养生,养生之道确实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关键,下面我们看看佛教是如何养生的。
高僧为何多长寿
佛教追求解脱,不追求长寿,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侣、居士多高寿。据《历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灿著):自公元年(三国)~年(清朝)的年间,生活在全国各地的个高僧平均寿命达76.4岁,比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高36.1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能达到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实属奇迹。就近现代而言,高寿的僧人、居士也比比皆是,清定上师世寿97岁、广钦老和尚世寿95岁、赵朴初居士世寿93岁、李柄南居士世寿96岁。可以说,这些高僧大德,全是以高龄之相示寂。
不过,现在代的妙智和尚以岁高龄成就肉身,成为福建省唯一一尊“肉身和尚”,确实是全省乃至全国佛教界的盛事。这位跨越了三个世纪的老寿星,于二零零零年被评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并名列榜首。
妙智和尚于二零零三年农历正月廿八在香光念佛堂圆寂,弟子遵照其生前保护真身的嘱咐,请来九华山法师,将其跏趺坐缸。缸中配以木炭、檀香木、石灰等原料,再密封缸体及砌砖封护。二零零六年农历正月廿八开缸,其肉身完好,颜面如生。令人称奇的是肉身竟新长出了指甲和头发。省佛教协会知情后非常重视,要求市佛教协会及香光念佛堂保护好妙智老和尚的不坏之身,供海峡两岸信众瞻礼。
据悉,妙智和尚长年食素,注重修炼,持久坐禅,必然气脉贯通,筋骨相连,体内脂肪极少,这为圆寂后坐缸形成肉身菩萨打下了基础。而且,他深谙医术,一旦感觉不适,就自己调养。妙智和尚一生修持“药师法门”,提倡佛教养生之道——“三勤”,即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即看淡权力、看淡金钱、看淡年龄;“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其中不仅内涵养生要道,更富有佛教慈悲济世的真理,堪称最佳的养生之法,值得当今世人借鉴。
佛门养生十大秘诀一、慈悲为怀——以善立世的人生理念
二、素食文化——低热量的清淡饮食
三、禅茶一味——清火降脂的益寿饮品
四、农禅并举——一张一弛的禅院生活
五、晨钟暮鼓——有规律的作息制度
六、六和共住——和谐的生活圈子
七、深山古寺——优良的居住环境
八、人天师表——受人尊重的高尚职业
九、心无挂碍——与世无争的空灵心性
十、习书作画——养神静气的业余爱好
学佛人该如何养生
一般来说,对于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若多加注意,身体生病的问题自然会减少。但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无论用什么药物、补品、饮食,可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个道理,学佛之人必须懂得,并且深信不疑。
将个人的欲望舍弃,对世间种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弃得干干净净,内心就会清净自在;心地清净自在,身体就不不容易生病。经上说:“依报随着正报转。”心是正报,身是依报。身体健康与否,往往都是随心而转,所以心理健康,身体一定就健康。迷惑、颠倒、妄想、烦恼等等,都是心理的毛病,能将这些毛病统统放下、舍弃,身体无需任何刻意的保养,自然就能健康。也就是说,顺乎自然,身体就健康。这些道理与事实,都摆在我们眼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听从佛陀的教诲,断烦恼、转换念头,也就是转换观念。
佛家讲的“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而“修观”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思想,这才是真修行;研究教理是修观,参禅还是修观,念佛亦不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其实都是修正错误思想与观念的方法门径。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净宗法门,此法门包含念佛与研教,研教是解门,念佛是行门,解行相应,才可能成就。所以,修行学佛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就无法成就;偏在教理,废弃修行,固然不能成就;偏在修行,不研学教理,也会遇到许多障碍与困难。
学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后了解事实真相,懂得如何调心、调身,让自己身心轻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无限法喜。世出世间一切法,其实都在目前,若能真的完全放下。三餐温饱,衣可保暖,局可安身,就已经足够了。多余的都是累赘。
至于饮食方面,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这是养生之道。晚上少吃的原因,是睡眠时,所有器官的运动都缓慢下来,消化系统缓慢了,吸收能力也缓慢,所以晚上少吃,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佛家“日中一食”,非常之有道理。
现在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体并不好,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烦恼、妄想未断。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而每个人能量消耗的状况不同,有人消耗能量多,有人消耗能量少。而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若妄念少,消耗就少。古代的修行人妄念少,没有欲求,心地清净,所以每天一点饮食,就足够补充能源,体力的需要就足够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若是补充得不够的话,体力就支持不了,就会生病。这些都是心理上的问题,心杂心乱,身体就需要大能量的补充;心清净、妄念少,补充的能量也就少,一天正常的三餐就足够了。
在中国禅堂里修定的方法是打坐,也有跑香运动,但以坐禅为主。因此,禅堂的饮食就比较特殊,点心很多,保持“不饥不饱”,便于用功。“不饥不饱”非常重要,也就是我常常所说的“刚刚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身体决定健康。人在饥饿时发慌,太饱时昏沈,精神不振,功夫都不会得力。所以在禅堂里饮食,不能超过五分饱,当饥饿时,再吃一些点心。所以,禅堂每天是吃八、九顿,多半是小馒头、小点心,让你始终保持不饥不饱,功夫就容易得力。尤其是晚上,吃得愈少愈好。这样的饮食原则,与现代的养生之道,实在是不谋而合。
小结
僧人也是人,他们的长寿也遵循着科学的养生之道,只是他们的养生之道,不是刻意追求来的,而是依佛奉行。当然,决定一个人生命长短的因素毕竟不是单方面的,它还与人的遗传基因有关,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关,与自身的修持有关。这些佛教的养生方法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