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六祖坛经》的核心要义。何为自性?人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怎样见性?对此,《六祖坛经》中有最核心的解答,其透过一则则生动的故事以及佛法真义,让我们在当下烦恼的生活中体会到本性,成就最智慧的自己,欢迎收听由民商书院首席传习导师扬子先生为您详细讲述的中国人自己的佛学经典《六祖坛经》,第三集:见道的一首偈。
上一集,我们讲到六祖惠能有宿世的缘分,遇到了一个客官给他捐了十两银子,安顿好老母亲后,惠能便启程到五祖的东禅寺(今湖北*冈*梅县五祖寺)去求法。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讲。
过去的陆路交通不发达,主要以水路为主。惠能从广东肇庆的新州(今云浮新兴)坐船,沿新兴江、西江而上,近一个月就到了*梅东禅寺。
在佛教中,有一个重要禅修法门,叫“参话头”,是指互相问答,并在问答过程当中感悟禅机。
惠能去到东禅寺见到五祖弘忍大师,五祖就问他:你是哪里人?你来这里干什么?这相当于老师问你:你哪里来的学生?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本是师生之间很平常的问答,却孕育着禅机。
惠能是一位很朴实、耿直的农村青年,便不假思索的告诉五祖:我是岭南新州百姓,我来是为了求佛法,是要成佛的,别无他求。对此,有的人认为六祖大言不惭,不谦虚,一来就说我要来成佛。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在成佛的问题上有人不自信。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中已经把佛法妖魔化了,觉得佛离我们太远了,可望而不可及。反观六祖,他没有半点琢磨,直接就回答:我来就是为了成佛的。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王阳明先生提到的四大训诫,分别为立志、勤学、改过、择善。其中首则便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在这里,惠能立下的志向就是成佛。这个志向是本真的,没有掺杂其他念头,后来他真正就成佛了。
接着,五祖便问惠能:你是岭南人,又是没有开化的獦獠,怎么能够成佛呢?“獦獠”一词是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指惠能来自南方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是一群以狩猎为主的族群。譬如,说有一位北方人问你:你是从哪里来?回:我是从广东来的。结果,那人便说:噢!广东人,南蛮子。蛮是野蛮、蛮夷之地的意思。中原文明有一个中心的问题。传统历史意义上讲的中国,就是指以河南登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周围的四方族人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夷范围大约在今天山东一带;南蛮就是百越之地,包括今天的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西戎指*一带;北狄是在今天的内蒙、蒙古一带。《中庸》提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这就指君子即使到了化外之地,也能够随遇而安。
按五祖大师的修养德行,他是不至于用“獦獠”来贬低别人。其实,五祖这样回复,是想来检验一下惠能的基本悟性如何。结果话锋一转,惠能就讲到:人虽有南北,但佛性没有南北。獦獠的身体和您的身体是不一样,但是又怎么会影响成佛呢?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之间,五祖就知道六祖根性敏锐。本来五祖还要跟惠能继续对话,但是考虑到在众多弟子面前不方便对惠能进行表扬,否则是害了他。因为五祖担心有弟子会羡慕嫉妒恨:这个“獦獠”还未剃度出家,一来就大言不惭说要成佛!我们的最高智慧的五祖大师也夸奖他根性敏锐。我们出家多年,青灯古佛,也未得此表扬,未能成佛。对此,五祖担心惠能招致凶险,便匆匆安排他跟着弟子去干一些劈柴、舂米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五祖对惠能的一种保护。
之后,惠能在后院干了八个月的杂役工作,苦心修炼,为法忘身。在古代,舂米全靠人力用石碓去壳。由于来自南方的惠能身躯瘦小,无法踩下石碓的杠杆,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惠能往腰间捆绑一块大石头。今天,我们到五祖寺依然会看到当年六祖干活的作坊和工具。
有一天,五祖忽然过来看惠能,对他说:我知道你的见解是有道理的,但我怕有人暗害你,就没有跟你进一步谈论,你明白吗?惠能就回复说:我是清楚大师您的意思,所以也不敢到前面的讲堂去,我知道大师是爱护我的,我也不想让他人察觉到。
五祖弘忍大师是得道高僧,已经得到了无上菩提、无上智慧,但是如今年事已高,他也知道自己离归期不远。因此,五祖就需要找一个人来继承衣钵,弘化一方。五祖不压抑跟着他修行的一千多位门人,于是召集众弟子并对他们说:你们根据自己对佛法、智慧的感悟,从内心出发,写一首佛偈,然后送上来给我看。
“偈”多用于佛教,一种略似于诗的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与此同时,五祖也告诉弟子们“思量即不中用”,不要纠结。言下之意就是指说话当间马上就可以看见本性,反复的琢磨、考虑是没有用处的。
弟子们听到吩咐后,就回来互相议论:我们需要费心思写偈吗?教授师神秀是学习委员、是班长,他是学霸呀!他是领导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将来师祖的衣钵肯定是传给他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心作偈呢?
此时,神秀心想:大家都不想作偈,是因为我是大师兄、是教授师,我应该作一首偈呈给师祖的。如果我没有写,师祖怎么会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接着,神秀又纠结了,想:我向师祖呈偈意在求佛法,如果是为了取得六祖位份,这是一种邪心、一种恶行,与我学习佛法和参悟人生的目的相悖啊,实在太令人为难了。
五祖知道神秀是纠结的,没有底气。所以,五祖在吩咐大家作偈的时候就强调不要苦思冥想、不要思量。人,如果连成佛的想法都没有,能成佛吗?反观惠能与五祖首次见面的对话,他回答就很干脆,也很真实,“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其他事不干,就是想成佛。
神秀作偈完毕,曾数度想呈送给五祖,几次走到禅堂前,都不敢进入,神思恍惚。他担心五祖看了自己写的偈,觉得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性、真面目。王阳明先生曾说“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就是指抛开烦恼和欲望的自然本体,是人的清净自性。
就这样,前后经过三四天,一连十三次神秀都没有把偈呈交上去。一天半夜,神秀悄悄拿着蜡烛,来到弘忍大师禅堂前的南廊,把自己想好的偈写在了墙壁的空位置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个位置原本准备请供奉卢珍来画《楞伽经变相》和《五祖流脉图》,以便后世有所流传。然后,神秀又思忖:我把偈写到墙壁上,不署名。师祖明天看过后,如果高兴,我就告诉他是我写的,再告知师祖我是为了让您检验我对佛法感悟、智慧的高深,而不是为了取得六祖名位。如果师祖说不行,我就知道我这几年待在山里是白待了,心里迷误,不该得法。
其实,五祖已经知道神秀多次在门外不入,没有自明佛性。第二天,五祖看到墙壁上偈,便让门人念诵修持,焚香礼敬。神秀作的这首偈也是十分了不起的,意为经常擦拭心中的这面镜子,不要被污染了。若被污染,就什么都看不到了。这是神秀理解到的层面。五祖知道这首偈是不错的,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还是可以见道的。但是没有识自本性,没有证得智慧的真正要义,没有证得本性的最高部分。所以,五祖就告诉他的弟子们,依照这首偈修行,就能避免堕落三恶道了,并能获得很大的修学好处。
到了三更时分,五祖把神秀叫进了禅堂内室,问他说:那篇偈是不是你作的?神秀肯定了,五祖再说:此偈没有见到本性,我再给你时间,你赶快写了再呈与我。如果能真正的看到你的本性,我依然把衣钵传给你。
神秀后来是北宗的创始人,儒释道三家的功底都很深厚,主张渐悟,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但是佛教的智慧不能靠自我标榜,神秀所作的这首偈没有明心见性。所以接下来的几天,神秀行住坐卧,闷闷不乐,神思不安,最后偈也没有作出来。
过了两天,寺院中一位小沙弥蹦蹦跳跳地从碓米房门前经过,一边走一遍唱诵着神秀的偈。刚好,被正在干活的惠能听见了,当时惠能还未剃度出家,然后小沙弥把此偈的缘由告知了惠能。惠能一听就知道该偈未见其本性,便请求小沙弥引导到偈前礼拜。到了南廊壁前,惠能说不认识字,请求别人为他念诵。这时,正有一位居士,他就是江州别驾张日用。江州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其《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便有提及。
接着,张日用就高声朗诵这首偈给惠能听。惠能听完之后,说:我也有一首偈,但是我不认识字,希望别驾替我写在墙壁上。于是,张日用就帮他写了,并且他约定,若将来你得了法,你要度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自性是什么?就是《心经》里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首偈就体现了惠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寺中众人一看这首偈,不得了,稀奇啊,没想到我们这里出现一个肉身菩萨。肉身菩萨是指什么?就是活着就直接成佛的人。佛教认为,肉身菩萨圆寂后可得全身舍利,舍利就是身骨,是有别于凡夫死人之骨,可分为三种:一是白色的骨舍利,二是黑色的发舍利,三是赤色的肉舍利。
接着,这首偈就传到五祖那里,他过来一看,知道惠能已经得了。但是,五祖更担心有人会加害他,五祖马上脱下自己的布鞋一下子就把惠能的偈抹掉了,并说:也没有见自本性。
于是,众僧人便说:师祖说并没见到本性,便是没见性的。大家就散了。实际上,这是对惠能最大的保护。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详说《六祖坛经》第一集丨“六祖”其人,“坛经”其事
详说《六祖坛经》第二集丨恍若“邻家小哥”的求佛之路
详说《六祖坛经》
第四集: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上集)
开播时间:年1月6日
播放平台:民商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