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历史的时候,对于一个皇帝有着许多种的称呼,有时候直呼其名名气最大,比如我们更多爱说朱元璋而不是洪武皇帝,而有时候则更喜欢用年号,比如说雍正皇帝而不是爱新觉罗·胤禛。
皇帝在古代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在今天也作为历史中划分不同时期的节点,称呼一个时代有着年号、徽号、谥号、庙号这些称呼,一起来看看。
社稷永昌——“年号”年号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是皇帝刚登基时,就必须向全天下发布的一个名号,在古代用来纪年。会选用吉祥的字眼,毕竟这象征着这位皇帝的治国期望。这里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罗列一下。
汉代:建元、天汉、*龙、元寿、永平等。
唐代:贞观、永隆、永昌、开元、乾宁等。
宋代:开宝、淳化、景德、致和、绍圣等。
元代:至元、泰定、天顺、延祐、至正等。
……
新君即位时就要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在汉武帝之前没有年号的名目,他的年号“建元”——即“建为元年”的意思,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年号。
一般的年号都是两个字,但也有皇帝不走寻常路,比如武则天就使用过“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这三个四字年号。仔细想想,“万岁登封元年”也真够啰嗦的。
武则天:嗯?你有意见?
而在明代以前,皇帝往往一时兴起就会改元,导致一位皇帝在位,却留下了多个年号的情况。比如汉武帝在位44年,就用过11个年号,平均4年一换。到了明清两朝,才使一帝一号成为常态。史籍上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代表时代的行为也多了起来,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
矾红彩云龙纹杯碟清康熙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汉以来近两千年的历史里,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康熙”,一共用了61年。从历史的一般规律来看,同一时间段内,年号多且持续时间短,则国运衰微,而年号少而长久,则显示出国力隆盛,天下太平。
尊崇仰视——“尊号”尊号又叫徽号,为尊崇帝后所上的称号。同时,在位皇帝会将未去世的前位皇帝尊为太上皇,将前皇后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尊号始于秦,兴于汉。
尊号有生前奉上,也有死后追加,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开元是玄宗的年号,后边是赞美之词。
《鹡鸰颂》李隆基书唐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以后,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帝后的尊号字数随着时代变迁有增无减,愈加愈长。这与中央集权制度及皇权日益膨胀有关。
例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加徽号为“慈禧”,徽号每逢庆典还要再累加,然后慈禧偏偏还有75岁的高寿,于是乎她的徽号就变成了“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这个长度,拳打满清入关以来所有皇帝,脚踢后宫三十六院所有嫔妃的名号。
“这才是哀家的完全体!”
盖棺定论——“谥号”高僧逝世叫圆寂,普通人叫死,只有皇帝才能叫驾崩(←你猜为啥)。那么对于皇帝来说,死后自然也得有一个说法,这就是谥号。
谥号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古代都很常见,君主、诸侯、大臣甚至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然后给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这个制度起源于中国周朝,灭商开国之人姬发,死后谥为“武”,所以他也被后人称为“周武王”。
周武王封比干墓铭
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惋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1)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一点否定的意思。
由于中国古人讲究“逝者为大”,比较反感批评已逝之人,除非这位皇帝确实让所有人都不喜欢,一般都不会立恶谥。北宋时,还有过明确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和平谥。
隋炀帝:“我还修了条大运河,能不能把我的谥号换一下?”
入庙为祖——“庙号”庙号是皇帝去世之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才能使用“祖”,继嗣君主必须有治国才能才为“宗”。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唐太宗、宋太宗等,都是凭本事挣来的名号。
唐太宗:“虽然我逼得亲爹禅位了,但我还是这么牛!”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而唐朝以后,由于谥号文字的过长,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看完了这些,有没有解决了你内心的一点困惑呢?其实,皇帝的名号虽然多,但是只要记住规律就不会弄错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