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四,中国佛教律宗第十一代传人,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弘一法师圆寂纪念日。
法师住世60余载,在俗39年,出家24年,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法师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世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苦学潜修,精研律藏,严持戒律,孜孜以复兴律宗为己任,让自南宋以来湮没年的南山律宗重放光彩。佛门弟子奉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从富家子弟,到艺术家、教师,再到众所钦敬的佛门高僧;从浪迹燕市,厮磨金粉享荣华,到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半世风流半世僧,一念放下万般从容。这就是弘一法师的一生。
法师是国内外公认的近百年来通才、奇才,为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佛教领域创立了13个第一的先驱,不论是从事文学、音乐、绘画、篆刻、戏曲、表演、教育工作的,还是佛门弟子,我们在弘一法师面前,唯有谦卑俯身。
律宗第11代传人弘一法师悲欣交集后学感怀
那是一个秋天的薄暮时分,病卧多日的弘一法师,慢慢地从简陋的木板床上起身,来到书桌前面,秉笔蘸墨,凝神注力,在用过的三寸纸片背面,一气呵成“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九月初一日下午六时写”,交侍者妙莲法师。
三天后,即年九月初四午后8时,63岁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师在泉州晚晴室吉祥西逝。“悲欣交集”是为最后之绝笔,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感动。
关于大师“悲欣交集”的含义,各界人士有种种解读,有世人认为这四个字是对弘一法师全部人生内涵的高度概括:在其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既有意气风发、业绩骄人的年华,也有意兴阑珊、屡遭挫折的岁月。
也有世人测度,大师临终所现的境界与《观无量寿佛经》上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一般无二。“见观经”,“观经”即为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为佛说观想念佛、净土十六观的著名教典。有人认为,弘一大师往生前题“见观经”三字,表明他所写的“悲欣交集”四字,反映的是他见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描述的净土境界的心情。他已契入无量寿佛国土,即将西去,提笔总摄了他一生行道乃至往生的见证,如他一惯所做的菩萨行,以使后世修行者能因此生信增上。“悲”是厌离娑婆,是悲悯众生沉沦生死轮回之苦;“欣”是欣求极乐,见自己净业成熟而喜,是欣慰度众生离苦有望。
菩萨度生,中流两岸不居。弘一大师以身示范,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悲欣交集”正体现了发大乘菩提心的弘一法师度生的本怀。从他临终对妙莲法师语可见:“我生西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
半生繁华才情横溢
出生名门,少年得志
壹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天津一个钟鸣鼎食之家,李家世代经商,到法师出生时已是名门望族。
法师自小饱读诗书,天赋过人,8岁读四书五经,13岁攻历朝书法,15岁惊才绝艳,名噪一时。16岁时考入天津辅仁书院学习制义(八股文),这是那个时代的学子们为博取功名走上人生正途的必修课程。尽管他的制义文章经常得奖,但他的兴趣却在诗词、金石、书法和戏剧等艺事上面。他在应对辅仁考试的同时,从师名家学习诗词、书法和篆刻艺术。
风流倜傥,才子名士
贰
诚如李叔同所说:“文章虽好,亦不足以制胜也”,对功名并不热衷的李叔同,暂时还只能按照旧章,经由考试文章的科举之途走上人生之路。但他却连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初资格还未具备。
为此,他连续两年赴考。也许是文思过于超前,或者是固步自封的考官们有意阻挡,他的多次考试都未能中的。这使他经由科举考试寻找人生出路的幻想彻底破灭。他又回复到了原先的生存状态:“奔走天涯无一事,”“声色将情寄”了之。他有这种生态和心态,也是在看不到个人和国家前景时发泄苦闷的一种方式。
年秋天,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特班”,成为蔡元培的高足。不久,延续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也取消了。
年3月,李叔同母亲在沪上病逝。7月底,李叔同携眷扶柩搭轮回津,“尽除一切繁文缛节,别定新仪”,为母亲办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式丧礼。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说是“李三爷办了一件奇事”。李叔同说,母亲的去世,是他有母亲呵护的“幸福期”结束,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
百年奇才,富于创新
叁
年秋天,李叔同赴日本留学时,作一首“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哀柳,破碎山河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读这首词,可想他当时豪情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留学期间,李叔同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位留学生,对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创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创办春柳社的剧团,和同学一起上演《茶花女》,他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剧团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话剧运动创始期的开始。回国后,李叔同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间学校的课。李叔同在任教期间,为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例如,他是中国现代木刻的首创者、(中国)撰写欧洲文学史第一人,等等。李叔同在绘画音乐上的成就,更是世人共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我国中小学校的图画音乐教员,多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单是传唱不衰的《送别》歌、“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春游》歌,也足以使李叔同流芳百世。戒行精严缁素皈仰
凡事认真,一贯到底
壹
然而,正当李叔同的人间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一步一步地远离尘嚣,喜欢独处,最终隐遁于山谷丛林之中。李叔同之走向佛门,用他《我在西湖的出家经过》中的自述,是有“远因”和“近因”的。
所谓“远因”有两个,一是指李叔同在幼年时,接受过家中信佛倾向的熏陶。这是说,他很早就种下了佛化的因子。二是指西湖佛教氛围的影响。西湖一地丛林密布,随处可以见到僧人的身影,随时可以听到悠远缥缈的梵呗钟声。李叔同说,他经常到寺庙周围去散步徜徉,有时还在寺院中住上几天。每当看到僧人们悠闲洒脱的生存状态,他就“感觉得很有意思呢”。
所谓“近因”也有两个,一是看到一篇文章说“断食”是一种“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能使人除旧更新,改去恶习,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李叔同就认真了起来,在虎跑定慧寺进行了前后21天断食试验(中间有7天只饮水不进食)。事后他说:“全断食那几天,心地非常清凉,感觉特别轻快灵敏,能听平常不能听到的,悟人所不能悟到的。真有点儿飘飘然的感觉呢!”他还从僧人那里读了不少佛经,更具体地观察了他们的生存方式,并进一步羡慕向往起来。
第二个因是,已当了居士的李叔同,住进了定慧寺。但他并未立即剃度为僧,想在寺中住个一年半载再作定夺。一个月后,朋友来探望他,看到他身穿海青,一头黑发的模样,说:“这样不僧不俗的样子,还不如索性做了和尚!”朋友是不愿他出家,故有此愤激牢骚之言。李叔同却是个做一样像一样的人,听了这席话,仅仅过了半个月,就提前剃度,做了真正的僧人。
李叔同所说的“远因”和“近因”,当然是可信的。但现在看来,导致他出家的原因,恐怕还有其他一些更深层的外因与内因吧!
品尝过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弘一法师,从十丈红尘中抽身而去,三件衲衣,一肩梵典,心甘情愿、一丝不苟地去历经人生的悬殊落差。像他那般情景,非大彻大悟大勇者,其孰能之!数十年来,人们所敬仰他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以不骛名闻利养为核心的人格力量。
对于弘一法师信奉的佛教义理,对他一心向往的西方净土,及其恪守的戒律,有的人尽可以不作认同;但他为了到达其追求的理想境界,矢志不移地信守着特定的观念,并付之以相应的行为方式,那样一种坚毅勇迈、艰苦卓绝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力量,是很值得一切因受名缰利锁之困者认真地思索和借取的。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贰
弘一法师让人羡慕不是他的半世风流,而是他后半生人生的从容与造诣。所谓“从简到繁易,从繁到简难”,法师的不凡恰恰就体现在这一点上,他的人生是真正的从繁到简。真正做到了“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能够做到放下,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弘一法师的放下,不过就是一念之间。正是有如此高的心境,才能成就弘一法师的“不凡”。
放下,不代表形而上的洒脱,反而是一种沉淀,沉淀之后的从容。弘一法师出家之后,妻子伤心欲绝,问弘一法师“什么是爱”,弘一法师答“爱是慈悲”,何等万般从容。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众所周知,这是弘一法师的一首送别词。以法师的才情、经历和修养,红尘与世外,其所感所悟,片鳞只爪都能让人大有所获。
弘一法师对众生心怀慈悲,临终前还赠字遗言: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千江有水千江月,各人对此的理解、解读都不一样,各有所得而已。但弘一法师留下的诗词作品还有很多,其中不乏让人阅之忘俗的真情实感。
重兴律宗,实践躬行
叁
年,39岁的李叔同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僧腊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弘一法师一贯到底,修行功夫愈进愈深。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讲究戒律,一举一动都有规矩,严肃认真至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弘一大师苦学潜修,精研律藏,严持戒律,孜孜以复兴律宗为己任。初学《根本说一切有部律》,遍览义净所译有部律藏,皆能躬履力行,轻重不遗。防护精严,闻者钦赞。后从扶桑请得南山三大部及唐、宋律宗诸师著述,深觉南山一派,契合此土机宜,遂改学南山律,终身奉持,不遗余力。其律学著述,有手书《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及《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等,致力之勤,用思之密,方之古德,诚多无让。”——赵朴初《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
弘一法师不仅言传,更重身教,精严持戒。他出身盐商巨富之家,从小过的是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生活。但皈依佛门后,他笃志头陀苦行,过午不食,多个补丁的破衣裳,只放盐不放油的青菜萝卜……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法师出家前是富家公子,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艺术家。但他出家后修的律宗却以戒律森严著名,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例如,有一次丰子恺寄去一卷宣纸,请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法师就写信问,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来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子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那都是“认真”的原故。过着反差如此大的生活,弘一大师却很享受,很快乐。他以身作则告诉佛门四众弟子,持戒再难都能做到!归心净土,修成正果
肆
弘一大师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念佛法门。为了拜其最服膺的印光法师为师,他曾三次致书恳求,并于佛前燃臂,最终感得印祖破例收他为唯一的出家弟子。他从出家初期到后来修行皆遵从印祖教导:习劳(勤劳),惜福,专心念佛。而抗战期间,他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大师一生的成就和品行折服僧俗两界,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皆通透觉悟。他用传奇的一生劝勉着世人:持戒念佛。大师出家前,即以艺术大家驰誉当世。大师于艺事之暇,深究內典,信解日增,遂发心出家,披度于西湖虎跑定慧寺,法名演音,字弘一。大师出家后,诸艺俱舍,唯书法不废。间常精楷写经以结法缘,得者珍如拱璧。大师以书画名家而为出世高僧,复以翰墨因缘为弘法接引资粮,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功钜利博,润泽无疆,岂仅艺事超绝,笔精墨妙而已哉。
——赵朴初《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随喜供灯
1、联系人:悟永师兄
2、联系人:妙音师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