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这是《西藏生死书》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佛学思想与现代科学及西方哲学观的高度融合,具有非凡的洞见性。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自幼跟随蒋扬钦哲仁波切学习佛法,蒋扬钦哲仁波圆寂之后,又跟随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继续修习佛法。年,在他24岁时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并于年开始于西方弘法。正因为有这样的成长经历与学习背景,所以在他著述中对佛学的阐述具有多维立体的思维导向。特别是他针对空性与无常的阐述,更是引入现代科学观点对佛学思想进行了印证。读书至此,一个通过非纯粹、非传统佛学方法且具有现代弘法意识的复合型佛学宗师的形象跃然出现。
01空性在现实世界的穿越
释迦摩尼在在华严经中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做了如此描述:“一多互摄,重重无尽,因陀罗网。”因陀罗网也叫帝网,是忉利天王所居住之地。因陀罗网由无边无际的珠网所结成,每个节点的摩尼宝珠有无数个光亮的镜面,万物景象在每颗珠子的相互映射之下变幻无常。摩尼珠的镜像实为梦幻泡影,可以解释这世间空相的起因。据说唐代武则天时,高僧法藏为了让武则天领略因陀罗网的现实境界,特地准备了十面铜镜并安放于八方上下。镜面相对之间,放置一尊烛光照亮的佛像。于是,每面镜子中都重叠映射并嵌套出佛像和镜子的影像。在场的人们瞬忽间明白了所谓梦幻泡影的空性现实。
索甲仁波切同样是以因陀罗网之间的相互镜像为指引,将现代科学理论和佛教哲学思想进行结合,表达了一个更易于被世俗接受和体悟的空性现实。首先,他通过无常去确定空性的因果。那么无常又是什么?他说无常就是摩尼珠中的镜像,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接下来,他引入相对论的观点,籍以说明因果关系的相对性。或许通过一句话即能说尽世俗之人在因起果报和缘起缘尽中的相对关系而产生的得与失。那么,这句话是一个西藏的谚语——如果洛东不是那么邪恶诡诈,格萨尔就不可能走得那么高。
得与失的相对性,从现代科学上讲是能量转化、从佛教哲学来讲就是因缘和合与分离、从每个人在某一时刻的获得感来说就是空与实。所以,唯一的真实就是当下。
02唯一的真实就是当下
基于在比较宗教学上的深厚学术造诣,索甲仁波切提出:唯一的真实就是当下。
这个观点由一位佛学大师提出显得非常难得。其意义在于:为执着于空性者提供了一个可把握的现实依存、为执着于佛学教义而思想僵化的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修行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佛学与现代科学的思想融合。
现象学的创始人,20世纪奥地利哲学家胡塞尔认为:“不论世界和一般现实可能是什么或者被称作什么,他们必定通过充满着或多或少直观内容的相应的意义或命题,再现于现实的和可能的意义框架之内。”这可以理解为是西方哲学思想对当下的一种定义。简而言之就是无论确定或不确定,只要是出现在人的意识中或再现于当下的直观,就能够被人认可为真实。带着这样的观点,对比佛学所倡导的“明心见性”,在由内心引导的方向中,心即是当下的意识,性就是现实的真实。如果跳出虚无的空性谈真实,世俗之人的究竟真实就在当下。
换个角度,当下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全部的真实。因为每个人的当下,既来自于前一个当下的因,同时也是下一个当下的因。所以,当下的真实就是现实的果报。而每个人当下的意想与未来果报所产生的偏差,就是空性的存在。这一过程通常可以解释为无常。
03当下,是洞见本性的潜在通途
既然空性和无常都不能为我们所控制、既然空性的存在和无常的因果源自于每个人的当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不能决定过去和未来,就一定要把握好当下。
另一个潜在的不为人们所觉察的一点是,“当下所为”是洞见本性在现实中的折射。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本性中的善与恶,通过其当下信念与断念的依存方式,决定了他在这个当下对未来可能种下的因缘。每个人又有资质的高低之分,因而当下之人就有不同的心性格局:上者为护念善行,知性而为;中者为无所畏惧,率性而为;下者为以利护念,甚至以利造恶、逆性而为。
在每个人从当下走向下一个当下的过程中,“当下所为”决定了未来。而在未来的当下,又反射出因果的关系。
由此来看,当下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精神依从,更是洞见本性的潜在通途。把握当下、理解当下的基础是拥有恒常的心性。只有恒常的心性才能令内心宁静,洞见如晴空般清澈的本性随意念流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