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1978年,江苏3名小学生玩耍,无意中进
TUhjnbcbe - 2025/7/25 17:47:00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文物,文物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很大的考古价值。因此对于很多国家来讲,为了让国人更好地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品鉴、考古文物,他们都会把文物作为重要的保护对象。

中国的文物流落多处。一是由于改朝换代、时代更迭,文物易主,也历经“流浪”,不知归处;二是在清朝末期,中国的文物因为八国联军侵华受到过严重的洗劫和毁坏,造成了很多文物流落在外。很多文物既没有被收藏者收藏、也没有因发现下落而赎回来,更糟糕的一种情况是知道它的存在,却从未被任何人发现过。

小孩子贪玩,却发现宝物

在年,40多年前,小孩子玩耍都是不需要家长陪同的,他们都是自由自在的自行结伙外出游玩。和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着些许的出入,因为现在的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是倾向于严格,可能和时代的发展环境有关。

当时是某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三个正在上小学的小孩子闲来无事,就商量着去江苏郊区的瑞光塔玩。因为没有家长的陪同和管束,小孩子们玩得就很疯。当他们嬉闹地到达第五层时,发现了几只麻雀在围绕着塔飞,孩子们好动,脑海里的想法千奇百怪,在大人认为没有任何价值的事情上,他们总能寻出一份专属于他们的乐趣。

所以对于麻雀来回飞的地方,他们认为这里肯定会有鸟巢。而且还决定去寻找这个鸟巢,还想着鸟窝里面会不会有鸟蛋。孩子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忐忑和期待的。瑞光塔里面很黑,他们也没有害怕的心思,而是心情高昂的盲目摸索着所谓的鸟窝。找了一圈,他们没有找到鸟窝的所在地,却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的狭窄洞口。

对于这个洞口,他们没有视而不见,而是钻进了洞口进行查看。他们发现这个洞口里的地板砖是松动的,走动的时候会出现回响。这回说明地板砖下面有什么宝贝,于是他们商量决定放弃寻找鸟窝,取而代之的是地板砖下面的宝贝。好奇心驱离了对未知的恐惧,他们开始找地板砖的缺口以进到下面的空间,后来他们撬开了一块板砖后便进入了这个漆黑的空洞。

在这个漆黑的空洞里,他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木箱子,旁边有几本经书,于是把书点燃当成了照明工具。木箱打开后,里面放的是经书和看起来较为贵重的珠宝和宝石佛像。小孩子们看到这些很激动,很开心,每个人都拿了不少东西回家了。父母看到自家孩子手中拿的珠宝很是惊讶,问了以后便知道了来龙去脉,而且还及时地告知了当地的相关部门。

价值50亿的国宝——真珠舍利宝幢

相关部门接到通知和孩子父母交上来的珠宝,很是激动,便立刻派出了几名考古人员去江苏瑞光塔里进行勘察。考古队到达暗洞后,发现了十几本佛教经书和佛教法器以及佛像,根据推断,都是北宋时期的文物。在这些珍贵的文物中,最吸引考古队的是一个名叫真珠舍利宝幢的佛教法器。

真珠舍利宝幢是用来盛放已经圆寂了的高僧火化后剩下舍利的专用器具,比其他的同类器物相比较为高大和贵重。专家们认为真珠舍利宝幢上的每一样东西在当时的社会都是价值连城的存在,估价为50亿。又因为它有着珍贵异常的材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信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佛教地位,而被专家们评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备受保护。

匠人精神,望永垂不朽

文物流落在世间一隅,时代更迭,风云转换,世人只知其名,却未曾有幸亲眼一看。真珠舍利宝幢的偶然出现让大家有幸一饱眼福。但是博物馆里供大家鉴赏的真珠舍利宝幢并不是正品,而是仿制品。

真珠舍利宝幢是由水晶、玛瑙、琥珀、金、银、珍珠和檀香木等七样宝物制作而成的,它的表面还镶嵌了4万多颗稀有且贵重的珍珠,令它看起来闪闪发光,异常耀眼。

为了保护这一珍宝不受破坏,文物部门召集了30多位珍珠制作专家,耗费了很长时间复制出了一件与真珠舍利宝幢一模一样的器物。然后把真品珍藏起来,把与真品不相上下的仿制品放到了博物馆里展览,以供游客观赏。

从现在看来,北宋时期珠宝技艺的制作水平是极高的。真珠舍利宝幢的构思风格是独特的、造型的打造是优美的,各方面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制作者在选材、雕刻、镶嵌和细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凝聚了制作者的精力和心血。

真珠舍利宝幢体现了制作者对产品的卓越创造、对细节的极度注重和对完美和极致的追求,这些追求无一不彰显了制作者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对比于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工匠精神是相对稀缺的。希望我们可以学习古人们留下来的匠人的精神并予以传承。

结语

时光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中国的许多历史文物在漫长的岁月中因为经历天灾人祸而不知所踪或因此毁灭。对于其他的失踪文物我国也在大力寻找,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这些文物可以像真珠舍利宝幢一样现于世间,被人发现。

当然,对于古人设计的真珠舍利宝幢的智慧和技艺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他们以一双勤劳的手雕刻了为世人惊叹的巧夺天工的宝物。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却也未输给现代社会一星半点。他们的工匠技艺虽难以复制,但他们的匠人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1978年,江苏3名小学生玩耍,无意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