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曹丕即位,曹植的苦日子就开始了;到了他侄子魏明帝曹睿的时候,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太和三年十二月,曹植被分封到山东东阿,十一年中三度迁徙,令曹植“常汲汲无欢”,四十一岁便英年早逝。
鱼山坐落于东阿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属泰山西来余脉。海拔82.1米,占地80余公顷。相传,因其形似甲鱼,或曰古建鱼姑庙于山顶,故名鱼山。东阿是曹植喜欢的所在,也是他最后溘然长逝的所在,曹植从踏上东阿鱼山的那个时候起,就有了最后为存身之所的想法。所以死后,他的儿子遵从遗嘱把父亲埋在了这个地方。
在南北朝时期的刘敬叔所著《异苑》中记载了曹植在鱼山听到梵呗的故事:
曹植登鱼山,临东阿,听到峰峦的山洞里传来悠扬的诵经声,“清通深亮,远谷流响”不觉“敛衿祗敬”,于是就根据这个旋律创作了梵呗,以致于佛教流传至今。
南朝刘义庆《宣验记》、唐湛然《法华文句记》都记载了类似的说法。
曹植当年听到的声音就是从这个洞里传出《法苑珠林》则认为曹植闻“有声特异,清扬哀婉”也就是说曹植根据这种声音制作出来的曲子百转千回,三日绕梁,足以能够让人们通过唱诵将情愫尽情彰显。
南北朝时梁僧祐在《出三藏记集》中就有《陈思王感鱼山梵声制呗记》;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宋道诚《释氏要览》中都有大同小异的记载。
鱼山梵呗寺梁慧皎在《高僧传》之《经师》中说曹植深爱声律,受鱼山诵经声音的启迪,删治《瑞应本起》,有辞有乐,包含四十二个乐章,咏唱完这些需要三千余声才能完成。唐贞观年间,日本空海大师、圆仁慈觉大师随遣唐使来华,将鱼山梵呗传到日本,至今传唱不绝。
后来梵呗逐渐运用在讲经、六时行道、道场忏法方面,令佛教文化的弘扬传播更加灵动,更加多彩多姿,因此备受社会欢迎和接受。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加丰富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清新的春风。中国古典文学充分借鉴了这一点,在章回小说中活学活用,使得语言更加清新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