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一次并未抵达“西天”的取经成果
文/舒放
按正史记载,公元67年(汉明帝永平十年)是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的年份。同年,汉地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开始修建,标志着佛教在我国正式落户。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白马寺是同时代的产物。不过这部历史上的首部汉译佛经,并非源自梵文佛经,而是由当时中亚贵霜帝国“胡本”佛经翻译而来。这背后的故事,听上去有一点传奇色彩,却恰恰反映出在正式落户之前,佛教已经在中土有所传播这一事实。
东汉永平三年年(公元60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即梦见一位金色身体的“神”,周身有光环绕,缓缓飞入大汉帝国的都城洛阳。汉明帝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将这件事情告诉群臣,当即有太史傅毅启奏:西方有神名曰为佛。汉明帝是否真的有此一梦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史能够即刻回答“西方有神”,并且知道是“佛”。这表明佛教在中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传播,并被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了解,否则太史不可能“秒回”皇帝的问题。
汉明帝听奏后十分高兴,随即下旨组成了一个12人的使团,前往“佛”所在的西方求法取经。这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使团经由西域向天竺出发,数年后抵达了当时国力强盛,且高僧云集的贵霜帝国,并在此地遇见了由天竺前来贵霜弘法的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
两位高僧得知汉明帝的求法愿望,当下也有了前往汉地弘法的心愿,双方一拍即合。于是迦摄摩腾和竺法兰马上誊抄佛经,随后用白马驮着誊写好的佛经以及佛像、佛陀舍利等物和东汉使团一起前往洛阳。
公元67年,汉明帝迎回了取经的使团和两位高僧,十分开心。并下旨在洛阳城西修建寺供奉所取得的佛像、佛舍利和佛经,同时供奉两位天竺高僧。由于白马驮经有功,遂以白马寺命名。这就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的由来。
迦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天竺高僧从此就在白马寺专研汉语,并将所携带的佛经翻译成汉语。他们终生没有再返回故乡,最后均圆寂于洛阳。由于他们的卓越功绩和历史贡献,迦摄摩腾与竺法兰被奉为中国佛教的鼻祖。
他们所翻译的佛经,是当时贵霜帝国的“胡本”佛经,属于语录体的《阿含经》的精要摘录,并非梵文《阿含经》原版。由于整部佛经由四十二个较短篇幅的章节构成,所以称为《四十二章经》,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
《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早期佛教的教义,阐明了“去欲除摄”、“鼓励梵行”的意义,称得上是一本佛教启蒙教材。这对刚刚引进佛教的东汉而言,非常适宜。由于《四十二章经》是语录体的佛经摘录,所以多以譬喻说理,这些句子形成了很多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如:仰面唾天、逆风持炬。
我国历史上首次佛教使团虽然没能抵达佛陀释迦牟尼的故国天竺,但这次半道而得的佛经、佛像等物开创了佛教在中土生根结果的局面,意义重大。而后世的法显、玄奘等大师正是沿着首次佛教使团的脚步,一路西行,终于抵达了佛国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