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弥勒上生经介绍
天佑
弥勒,音译梅帝丽,义译为“慈”。
(梵语maitreya;巴利语metteyya),
又名阿逸多,义为“无能胜”。
乃公元前六世纪,
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人物。
菩萨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
波婆利大婆罗门家。
菩萨诞生,相貌妙好庄严,聪慧异常。
请来相师看相,相师惊异道:
此人具足轮王之相,
长大当成转轮圣王。
国王惶恐,怕王位落于他人之手,
便有心要杀害。
菩萨之父预感大祸临头,
便将其匿藏于舅母家中。
直到菩萨长大,从佛受教,
出家具戒,成为比丘僧团中的一员。
此过程见载于《贤愚经》。
关于弥勒菩萨本生,
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
释迦牟尼佛有专门介绍:
“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
我于其后乃发道意。
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
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
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
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
名胜华敷,佛号弥勒。
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
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便信服。
为佛弟子,发菩提心,
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
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
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
诵持《慈三昧经》,一心除乱。
补处菩萨乃前佛寂灭之后,
有当来佛陀补其处,
也就是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
菩萨隔一生即成佛,故谓之一生补处。
本师释迦牟尼佛陀已在两千多年前涅槃,
弥勒菩萨当来下生,
为现在当世之补处菩萨也。
弥勒菩萨受记为当来佛陀,
那是在释迦牟尼佛的一次开示中,
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疑惑。
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
优波离问佛说:“此阿逸多,
具凡夫身,未断诸漏,
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其人今者唯复出家,
不修禅定不断烦恼,
佛说此人成佛无疑,
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释迦牟尼佛肯定得回答说:
“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
劫波利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
结跏趺坐,如入灭定,
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
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
如铸金像,不动不摇。
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
字义炳然。时诸天人,
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
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
师子床坐,忽然化生,
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
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悉皆具足。
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
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度诸天子。”
兜率净土四千岁后,(年)
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人间)。
那时,国土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
土地平坦如镜,遍地都是名花软草。
种种树木,果实茂盛。
那时的人,寿长过八万岁,
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隐快乐,
不过依然有便利饮食衰老之不足(漏)。
有一大城名翅头末,街巷道路广十二里,
扫洒清净。有明珠柱,皆高十里,
其光照耀,昼夜无异。
那时天下非常太平,没有怨贼劫窃,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没有哀恼水火刀兵及饥馑毒害之难。
人常慈心,恭敬和顺,
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有转轮王名叫儴佉,
以威武统治四天下。
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
各有四亿小藏围绕。
珍宝涌出,并无守护,
众人见之,视为常物。
不会有人陷于贪着,而生非份之想。
弥勒菩萨下生、出家、成道、说法,
与释迦牟尼佛无异。皮肤紫金,
身高千尺,具足三十二相,端正无比。
弥勒观世间五欲致苦甚多,
众生长劫沉没轮回,
观一切法悉皆无常,
便不乐在家,出家学道。
轮王供养宝座,弥勒转施大众,
大众将宝座拆散,使弥勒感悟无常。
弥勒是久圆的大士,进阶极快。
坐于龙华树下,即刻成就无上道果。
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地神并诸天人各相告曰:
“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便有大将魔王,率领欲界无数天子,
至弥勒佛所,请转法轮。
当时就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
弥勒佛陀共有三会说法:
初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
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
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
弥勒与大众一起来到鸡足山,
得到摩诃迦叶转交的释迦牟尼佛衣。
弥勒佛陀寿命八万四千岁,
般涅槃后正法住世六万年,
像法亦住世六万年。
具体可参考竺法护译
《佛说弥勒下生经》与
罗什译《大成佛经》之广说。
关于弥勒信仰的经典总有三类,
本生本愿类,如《弥勒本愿经》,
还有《弥勒菩萨发愿王偈》
专述弥勒在因地的修行情况,
与弥勒菩萨的特殊大愿。
另外下生系列经典,有诸多版本,
包括法显在《佛国记》的相关见闻。
反映了早期的弥勒信仰,
期待于未来净土,也是人间净土实现。
一切缘成,人间净土并不有赖神赐,
当然也不会无中生有,凭空出现。
那是需要大众一起努力,从小事做起,
勤修福慧十善,共同感得果报。
也显示了早期信仰的朴素。
大乘佛教发展,扩充了宇宙观,
并且开发出,娑婆以外的其他净土。
配合三身四土义的发展,
与临终关怀的需要,
弥勒信仰有了第三途的实践。
即是死后求生兜率净土,
则当即就能见到菩萨,继续学习。
直到未来人间净土实现,
与佛一同下生,共襄龙华三会。
据太虚大师的意见,
兜率净土有三点殊胜:
一、弥勒菩萨一生补处,
以当来于此土作佛,教化此土众生,
特现兜率净土与此界众生结缘,
故应发愿往生兜率亲近弥勒也。
二、兜率净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
变化净土在同处同界,
即与此处此界众生有殊胜缘,最易得度。
他方净土泛摄十方众生,
而此特摄此土欲界众生也。
三、吾人上生,由所修习福德成办,
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
成为清净安乐人世;
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
亦即为建造人间净土也。
据《上生》、《下生》二经所述,
值遇弥勒有上生与龙华二途。
然而无论选择哪一条途径,
都必归于同一结果:
遇弥勒、赴龙华、闻法教、得解脱。
我们要尊释迦牟尼佛的法教,
勤于学习,精进修行,不放逸和懈怠,
以此积累福慧资粮。待到此生报尽,
若尚不能解脱于缠缚,
那就上生兜率净土,值遇补处菩萨,
听闻法教;于后来世,下生人间净土,
参与龙华三会,得大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开此殊胜(契机,适根)的弥勒净土信仰。
这就是《上生经》的由来。
这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是较晚传来我国的弥勒经典。
此经细致描述了兜率净土之因缘、
境况;往生之条件与行法,
于境、行、果皆备。
若欲求生兜率净土,必要依经行法。
如经中云:“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
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
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
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
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
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
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
当作是观系念思惟。
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
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
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
当作是观。作是观者。
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
若一念顷称弥勒名。
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
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若有敬礼弥勒者。
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
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花菩提树下
亦得值遇。发无上心”。
“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
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
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
佛告优波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弥勒净土信仰的根本经典
——这就是《上生经》的意义。
译主是南朝刘宋的沮渠京声。
他本是南北朝时代,
北凉王沮渠蒙逊的从弟,
世称“安阳候”。
据出三藏记集高僧传等资料记载,
其祖先乃天水临成县胡人,
曾在匈奴任左沮渠之职,
因以官名为其姓氏。
甘肃河西一带,包括敦煌、武威、
酒泉、张掖诸郡,古代称为凉州。
凉州地区自古即为中西交通要道,
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必经之地。
从印度、西域来华传法译经的僧人,
以及中国历史上的西行求法者,
川流不息地经过这一地区,
因此这里很早就受到佛教影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
凉州刺史张轨仍奉晋室正朔,
关中人士纷纷来此避难。
这一地区成为当时比较安定的所在,
佛教得到很大发展。
据《魏书释老志》说,
凉州自张轨以后,世代信奉佛教,
又因敦煌地接西域,所以
道俗交得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公元年,吕光在此自立为凉州王,
西域名僧鸠摩罗什在此居住了十多年。
其后不久,原本匈奴部落的沮渠蒙逊
先后占领了张掖、姑臧等地,
基本上统一了凉州,建立北凉国。
北凉王沮渠蒙逊信奉佛法,
他在境内大力提倡佛教,
因此这里的佛经翻译事业发展很快。
沮渠京声为北凉王的从弟,
从小就受到客观环境影响和薰染,
因此他对佛教有着相当的造诣。
据文献记载,他自幼即受五戒,
且常以讽诵佛典为务。
天资聪明,涉猎群书,并能言善谈。
据《沮渠安阳侯传》载,他曾涉过流沙,
来到当时西域佛教重镇于阗国。
在高昌郡得此《弥勒上生经》。
刘宋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
北凉亡于北魏,沮渠京声南奔刘宋,
自此晦志卑身,常游止寺庙塔院之间,
以居士自称。丹阳尹孟顗见而善之,
雅相崇爱,厚相优赡。
沮渠京声于刘宋孝武帝孝建二年
(公元四五五年)在扬都
竹园寺和钟山定林寺
译出《弥勒上生经》。
(一说此经是在高昌译出后带回)
沮渠京声一生无意于荣利,
常以僧徒为侣,以宣通经典为务。
京邑僧侣都对他敬而嘉许。
沮渠京声所译佛典,
《出三藏记集》中列四部五卷,
《历代三宝记》有三十六部三十八卷,
《开元释教录》则记为二十八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