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甘肃前,我正在看铜华的《大漠谣》,对那个豪情时气吞山河,柔情处缱绻缠绵的霍去病充满了敬仰。之所以选择来武威这座城市,只因为,这座城因霍去病而得名。
武威,喜欢美食的人会在这里找到舌尖的享受,喜欢文化的人能在这里发现历史,喜欢风景的人这里有沙漠和湿地……
武威,我带着向往而来!
从古至今,武威拥有“五凉古都”、“西夏陪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城”、“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等等美誉,这是一座不简单的城……
武威,我带着崇拜而来!
深秋的武威,树叶正黄,兀自随风,残阳映处,藜麦飘香,我来到武威,寻找那些让我深爱的前缘。
武威美食:三套车
曾经问一个武威人,一天三顿吃什么?他回答说,面条。武威人能把面食做得连续一周都不重样。甘肃缺水,武威也缺,祁连山的雪水能灌溉的土地毕竟有限,但是沙土地长出来的作物却甘甜可口。例如民勤南瓜、胡萝卜、土豆,有一种甜到心里的好吃。武威人也吃肉,戈壁滩羊肉、白牦牛肉,无肉不欢。
沙漠里还生产有一种作物:沙葱,细细的,细得像韭菜,味道和我们的小葱有稍许区别,不辛,且细腻。
又如沙米粉。原材料来自于一种叫“沙蓬”的植物的籽实。这种植物耐干旱,生长在大漠里,等待成熟的时候,拿一条布单子铺在地上,抓起沙蓬,倒着又打又抖,把沙米抖在布单上,很有点像打芝麻的感觉。拿回家的沙米经过晒干、碾皮,在水里泡上一、二个时辰,等待沙米变软,拢一把光洁的麦秆铺在案板上,把沙米倒在麦秆上,用手又搓又揉,再把揉搓好的沙米桨通过细筛过滤,倒锅里煮开,放凉,沙米桨便会凝固成块。最后切成细条或小块,倒上点香油、辣椒油之类的调料,配点香菜,吃起来有种果冻似的口味。
武威人善于吃,很会吃,若在武威的特色美食中找出一种独属于武威的,当属三套车。
三套车,其实是一杯茶、一盘肉、一碗面的总称。茶,主要由焦枣和茯茶组成,再加上点枸杞、玫瑰花、桂圆等等,喝的时候,配上点冰糖,又补又好喝;肉,可以是猪肉、牛肉或者驴肉等等,外地人眼中的卤肉被武威人称之为腊肉,肉质香而不腻,整整一大盘;面,可粗可细,有客人的时候,把面煮熟,再浇上用各种蘑菇、蔬菜作的卤料。之所以称之为三套车,因为茶、肉、面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档口,做茶的单做茶,做肉的单做肉,做面的单做面,三家没有利益关系。但茶喝完了可以再加,面的卤料想添也可以再添,都是免费的。因为古时候,做面的,做茶的,做肉的都会推着车在一块儿做买卖,因而被称之为三套车。三套车的茶、肉、面缺一不可。
武威神奇的西夏碑
武威辖一区二县一藏族自治县,有38个民族,以汉族为多。在武威西夏博物馆,陈列有一块碑,最为奇特的是碑的正面为西夏文,反面为汉字。关于这块碑的来历,有一个曲折精彩的故事。
古印度时,阿育王娶了一位妃子,这位妃子貌美如花,深得阿育王庞爱,引起了阿育王其他八万四千个妃子的嫉妒。有一次,一位相面的看了阿育王庞爱的妃子,预言这位妃子未来一定会给阿育王生下一位金光闪闪的太子。
妃子果然怀了孕,在即将生育的时候,阿育王因为战事出了远门。妃子如预言所说生下了一位浑身发光的王子,但是却被其他妃子害死,并且换成了一个普通的孩子。阿育王回来时,听说妃子并没有生下金太子,遂把妃子打入了冷宫。
不过即使真相在黑暗中埋藏的再深,却总会有水落石出的那天。几年之后,阿育王和妃子机缘巧合之下,产生了一次见面,妃子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阿育王,阿育王盛怒之下,杀掉了他的那八万四千个妃子。面对血流成河的场面,国师对阿育王说,你这一生杀戮太多,想要灵魂住进天堂,须一夜间在世界各地建造八万四千座塔,用来安放那八万四千个妃子的灵魂。阿育王果然在全国建了八万四千座塔,其中一座塔便在武威。
这座塔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已经废弃,前凉王张轨在武威建立宫殿时,无意间把宫殿建立在了那座废弃的塔之上,到了他儿子张寔这一代,张寔经常梦到皇宫上方有一座金光闪闪的佛像,找来高僧一问,才知道这座宫殿是建立在佛塔废基之上,若想国家长治久安,需毁掉皇宫,重建佛塔。张寔不仅重建了佛塔还在附近建了一座寺院。
到了西夏时期,武威作为西夏的陪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有一次敌人前来侵犯时,佛塔塔尖突冒金光,吓跑了侵略者。西夏国王便在佛塔旁立了一块碑,用来纪念此事。因西夏国崇尚汉字,并且发明了个西夏文字,便在碑文一面刻着汉文,一面刻着西夏文。
此碑历经时代变迁,慢慢被封存在地下几百年。这座塔所处的位置便是武威现在大云寺的位置,与鸠摩罗什寺并称为“文明双峰”。到清代后,武威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大云寺无意间发现了此碑,遂请僧人打开此碑。经过研究,发现碑面的文字,虽也分正草隶篆,但读音不同,乍一看,像汉字,细一看,却不识一字。后经碑后的汉文才研究出此碑的内容。
西夏被蒙古屠城之后,这个由党项人发明的文字便慢慢失传,隐姓埋名的党项后人也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传说,蒙古黑水将军在镇守黑水城时,城里埋有很多宝藏,有一位苏联人便在黑水城发现了一本字典,字典里收录了所有的西夏文,史学家便是根据这本字典翻译出了西夏文。
武威,古称凉州,因霍去病赶走匈奴重建大汉武威而得名。这座地处丝绸之路最东端的城,这座“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城,这座构成“如意甘肃”缺一不可的城,从古至今的故事,从来都讲不完。
非遗凉州宝卷
武威有寺,有把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之地-----白塔寺。有萨班的妹妹修行并圆寂之地----莲花寺,有萨班、八思巴供奉佛像的金塔寺,有萨班始建的海藏寺,有安放佛教大翻译家鸠摩罗什舌利子的鸠摩罗什寺......寺虽常见,但武威却有一个安放佛像的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开凿最早的佛教石窟。
但我要说的却是,在天梯山石窟附近的小村庄------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流传着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宝卷。
河西宝卷是石窟和佛教文化的产物,是传经过程中所演变的民俗化的佛教文学,主要起着教育和启蒙的作用。古代经藏分经和卷两部分,经指佛经,卷便是宝卷。凉州宝卷相比河西宝卷更富有地方特色,从总体上分为佛教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和寓言类四种类型,内容主要是劝人为善,规劝孝道,遣责忤逆。
宝卷分长、短,最短的宝卷唱完至少需要45分钟时间,长宝卷分念和唱两种方式,演完长宝卷至少得几天几夜。演出时,道具必不可少,一般由藏铃、简板、钹、山羊皮鼓组成,和声“阿弥陀佛”可以由人声完成,也可以由道具完成。凉州宝卷的念唱形式是韵白结合,有说有唱,有吟咏有和音,开头有定场诗,结尾有劝善诗。
听说有人对凉州宝卷感兴趣,凉州宝卷的传承人赵旭峰专门带着人从村子里赶过来,他在天梯山石窟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主要用来写字画画和整理宣扬凉州宝卷。
我问他,现在听凉州宝卷的人多么?平时演出多么?他的脸上浮现出一种遗憾,喜欢的人会专门来找他演,以前村子里有了喜事,也会请他们去表演,能给现场增加些热闹,现在年轻人结婚,爱听宝卷的人越来越少了,演出也就渐渐稀少了,现在主要是给像我们这种专门要求表演的人演,以及村里有了白事,才会请他们。不过,他随即又安慰我,我们现在有书和录音,这些会一直保存着,也算一种传承。
他让我们到他的办公室看看,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小小的办公室飘着墨香,墙上、桌上都是他平时画的画,除了宝卷书籍还有他写的一本叫做《龙羊婚》的小说。我们跟他开玩笑,来到武威,遇到的人都说自己是农民,可这些农民一个一个的都不简单啊。
他抱起孙女,站在自己的画前,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裂着嘴笑,虽然我们不知道凉州宝卷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但我觉得,在他的带动下,凉州宝卷一定会传承下去的。
武威?武威!
在普康农业园的时候,介绍人说自己是武威人,但是并不喜欢武威,因为空气干燥,除了荒野便是大漠,不过,他转言又说,自从了解了武威的历史之后,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仔细想想,那个被称为西夏的小国,在强大的宋朝和辽、金之间夹缝生存了近年,是多么了不起!霍去病,也是因为有了武威的天马从而把强势的匈奴赶出了国土,这些匈奴有多历害,也是有据可查!
匈奴大败汉朝之后,向欧州逃去,他们将当时最强盛的阿兰帝国消灭,征服了日耳曼人建立的东哥德王国,又夺取了匈牙利平原,并让东罗马全军覆没。而大汉朝却用霍去病的骑兵赶走了他们!这些了不起的故事,就发生在河西走廊,就发生在武威的土地上!于是,他从外地回到了故乡,做起了“农民”,立志改良土壤,把武威的戈壁滩羊和瓜果蔬菜、美酒等等送到全国人民的饭桌上。
武威,地域广大,在广褒的土地上,有无垠的沙漠,也有美丽的湿地,有高大的雪山,也有成群的白牦牛,有流传至今的凉州词,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有霍去病,也有现在无畏的武威人......当我用脚步丈量它的时候,当我用眼睛观察它的时候,当我用心感受它的时候,满树黄叶正随风飞舞,一轮红日,半天红霞,点燃了我无限的豪情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