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膺(~),唐代禅宗曹洞宗僧人。据《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七等载,俗姓王。蓟门玉田(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二十五岁始受具足戒。他的剃度师要求他学习声闻戒律,但是他不感兴趣,说道:“大丈夫岂可桎梏于律仪耶!”于是便放弃所学,游方参请。后在翠微无学禅师座下问道,偶然碰到一位行脚僧人从江西来,盛称洞山法席,于是他便辞别翠微禅师,前往参礼。
道膺禅师
洞山良价参礼悟道
洞山良价问:“你从哪里来?”
道膺答:“从翠微禅师那里。”
洞山良价又问:“翠微禅师对他的弟子说过些什么话?”
道膺答:“翠微禅师供养阿罗汉。我问他:‘供养阿罗汉,阿罗汉还来吗?’翠微禅师说:‘你每天噇个什么?’”(“噇”意谓没有节制地狂吃狂喝)。
洞山良价说:“你没有白见方家一场。”接着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道膺答:“道膺。”
洞山良价道:“再往上说。”
道膺说:“往上则不叫道膺。”
洞山良价道:“跟我与道吾禅师的对话一样。”
曹山风水
某一天,洞山良价问:“到什么地方去了?”
道膺答:“踏山去了。”
洞山良价问:“哪座山可以住?”
道膺反问:“哪座山不可以住?”
洞山良价说:“那么天下的山都被你占去了。”
道膺说:“不是的。”
洞山良价问:“那么你找到了进山的路?”
道膺答:“无路。”
洞山良价问:“如果无路,你怎么跟老僧见面?”
道膺答:“如果有路,就跟您隔座山了。”
洞山良价赞叹道:“道膺这个家伙,以后就是千人万人也挡不住他。”
云居道膺祖师塔
云居道膺
道膺后来在附近的三峰结庵而居,很长时间不去洞山的法堂。一天,洞山良价遇见道膺,问:“你最近为什么不来吃斋饭?”
道膺答:“每天自有天神来送饭。”
洞山良价生气地说:“我还以为你是个有道的人,想不到你竟然有这样的见解。你晚上到我这里来。”
道膺晚上来到方丈室,洞山良价喊道:“道膺庵主。”道膺答应了一声。
洞山良价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
道膺回到庵中,寂然静坐,从此天神再也不出现了。三天以后,道膺彻底觉悟了。
道膺悟道之后,来到江西永修的云居山,举扬洞云宗风,世称“云居道膺”。
正法眼藏
一法生诸法,万法一法通
一天,一位僧人在房间里念经,正巧云居道膺从房外经过,他有心点拨念经的僧人,便隔着窗户问里面的僧人:“念的是什么经?”
僧人答:“《维摩经》。”
云居道膺再点拨一句:“我不问《维摩经》,只问你念的是什么经?”
僧人经云居道膺这样一问,手中的佛经突然掉到地上,他猛然觉悟了。其实人生也是一部经典,要念透谈何容易。
云居道膺禅法的核心得自洞山良价,认为一法是本心,万法是本性,一法生诸法,万法一法通。
有僧人问:“什么是一法?”
云居道膺反问:“什么是万法?”
僧人说:“我不知道该怎么领会。”
云居道膺说:“一法是你本心(心之所用),万法是你本性(心之本体圆明),你说你的心与性,是一是二?一法即诸法的显现,万法之原理可以一法之通达领悟;性与心从本质上讲是体和用的关系,它们在空性上是相同的,在显现上是有差异的。”
本寂禅师祖师塔
往生极乐
唐昭宗天复二年()正月初三,云居道膺问侍者:“今天是几日?”
侍者答:“初三。”
云居道膺说:“30年后,还是这样说。”说完之后圆寂。过了五年,大唐王朝也消亡了。
然而,洞云宗并没有消亡。正是由于云居道膺,才使洞云宗的法脉延续至今。
道膺禅师于洞山良价禅师处契悟宗旨,是洞山门下三大弟子之一,遂嗣其法,为曹洞宗第二代祖师。后在云居山开堂讲学三十年,开创真如寺徒众常达千余人,大振曹洞宗风。故世称"云居道膺"。嗣法弟子有同安、道丕等十九人。因曹山本寂的法系四传以后即告中断,曹洞宗后来的长期存在和发展便依赖于道膺一脉,为禅宗曹洞宗的发扬光大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曹洞宗在国内外传播很广,法嗣数以千万计,被称为洞云宗第四十七世的虚云老和尚,大力倡导"洞云正宗",立道膺为二祖。千余年后,道膺精神仍在,足以说明道膺和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