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民国时期,杭州虎跑寺内一间简陋的禅房。弘一法师安详地躺在床上,双目微闭。他的弟子们焦急地守候在床前,请求法师开示。
此时的弘一法师已经病重多日,但他的神情却格外平和。就在众人以为法师即将圆寂时,他缓缓睁开眼睛,提笔写下了七个字。
这七个字,不仅道出了他对生死的彻悟,更成为了后世修行者最珍贵的开示。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从才子到僧人,从艺术家到高僧,每一次转变都令世人惊叹。
年少时的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样样精通。
他天资聪颖,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悟。在他十岁那年,一位游方和尚路过他家,见他在庭院中写字,驻足观看许久,对他的父亲说:"这孩子与佛有缘。"当时没人在意这句话,却没想到竟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预言。
十八岁那年,李叔同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文化和艺术。他的才华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展现,不仅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还精通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他的书法更是被称为"民国第一"。
年,二十六岁的李叔同远赴日本留学。在东京,他系统学习了西方音乐和美术。回国后,他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开创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河。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都被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在杭州教书期间,李叔同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他穿着考究的西装,出入高雅的文人雅集,被誉为"浙江第一风流才子"。
但就在这看似完美的生活中,他的内心却起了波澜。
一个深秋的傍晚,李叔同独自站在西子湖畔。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泛起点点金光。他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忽然想到:人生究竟为了什么?名利、地位、才华,这些都能带给人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永恒的吗?
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开始阅读佛经,寻找答案。《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他:"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万物,如梦似幻,唯有觉悟才能超脱。这个领悟让他下定决心,在四十二岁那年剃度出家,法号演音,后改号弘一。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一改往日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他严守戒律,终日苦修,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禅房里研习佛法。
他的变化让很多故友感到不解,有人问他:"您以前写的曲子那么优美,为什么现在不再创作了?"他微笑着说:"那些都是世间的音符,现在我要寻找心中的禅音。"
在虎跑寺的日子里,弘一法师每天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一件旧衲衣,一个木鱼,一张草席,就是他全部的家当。但他的心却格外充实。他说:"以前我拥有很多东西,但内心总觉得空虚。现在我什么都没有了,反而觉得拥有了整个世界。"
他将自己的修行心得记录成文,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法。
他常说:"学佛要从根本上着手,不能只在表面上用功。"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有一位居士问他:"大师,死亡是不是很可怕?"弘一法师笑了笑,说:"生死本是一体,就像春去冬来,有什么可怕的呢?"
随着年龄增长,弘一法师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从不因病痛烦恼,反而常常开导前来探望的人:"病苦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要以平常心对待。"他经常提醒弟子们:"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一次,有人送来一幅他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李叔同一身西装,风度翩翩。弘一法师看着照片,轻轻说道:"那时的我,以为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却不知道内心是那么的贫乏。现在的我,看似一无所有,却觉得心中充满了宝藏。"
弘一法师感到自己时日无多。
他让弟子们把纸笔拿来,颤抖着手写下了七个字。这七个字,凝聚着他对生死的彻悟,也是他一生修行的终极感悟。
当时在场的弟子们看到这七个字时,无不落泪......
剩余34%未读最低0.55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