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时期佛教文化盛行,与燕京毗邻的涿州佛教活繁盛。在涿州博物馆“石艺通灵”展厅,陈列着这样一尊石塔构件。此塔原立于涿州城北永乐村的东兴寺,为经幢式塔,高六米余,八角,密檐十三层。由于年代久远,该塔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留下了塔身的一部分。
据史料记载,东兴寺为燕南名刹,始建年代已经不可考,仅知在辽金之际称永乐院,明清时期称东禅寺,后又改为东兴寺。东兴寺的寺院建筑以及这座石塔同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民国年间编纂的《涿县志》中就刊有该塔的原貌照片。现在该寺遗址已辟为学校,石塔的部分构件在村里操场,后村民筹资利用塔的剩余构件重建了此塔。留存的塔身部分保存于涿州博物馆内。
永乐石塔的这个构件为大理石质,八棱形,高.5厘米。塔身纵向从中剖开作二件,中间正中挖空呈龛形,龛内置一石佛像。塔身正面上部雕一行龙,周饰云气纹,下部饰一门,行龙作口衔门楣状。门左右两侧下部各雕一护法神,云、行龙、人物的浮雕布局匀称,线条劲健,刻画精细,堪称是辽代石刻艺术的精品之作。其中在第二三四面镌记文,第五六面镌《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七面上部刊当材施助者题名。同时塔身上的的记文也为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塔翻译成中文最为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塔字,建塔之初是为了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后来成为了历代高僧圆寂后埋藏保存其舍利子的建筑,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塔也随之在各地建造并普及,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标志性建筑。
来源:涿州发布客户端
通讯员:葛龙
全媒体记者:邢占山陈小婷张红涛王怡
运营:张淑琦
监制:王金玮
涿州发布
-
涿州融媒新媒体中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