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禅宗定祖之争三阶段及其表现形式
TUhjnbcbe - 2025/2/19 19:51:00

我们继上文讨论《禅宗“定祖之争”的性质、起讫时间及其鲜明特征》后,本文我们讨论禅宗“定祖之争”可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其“争”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一、“定祖之争”三阶段

上文我们讲了,禅宗六祖“定祖之争”起于公元年五祖弘忍写偈选衣钵传人,直至公元年慧能被赐予“大鉴禅师”谥号止,前后年。

我们可以把“定祖之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公元年至公元年弘忍圆寂;第二个阶段从公元年至公元年神会圆寂——之所以选神会圆寂为一个阶段结束点,是因为这个阶段主要是神会在北方传播,为慧能正名;第三个阶段从公元年至公元年慧能被赐谥号止。

为什么说“定祖之争”要至公元年慧能被赐予谥号才结束?本来公元年神会被封为七祖,“定祖之争”也可以认为是结束了。但我们看到,年慧能被皇权认为是六祖,是因为这年是神会被封为七祖,慧能因此被认为是六祖。而年慧能是独立地被赐谥号,表明皇权最终在形式上也接受了慧能——被赐予谥号表明了皇权地认可。所以,“定祖之争”还是以年为结束点为妥。

二、“定祖之争”第一个阶段的表现形式

第一个阶段,前14年五祖弘忍还在世。在五祖弘忍在世期间,并无六祖之争情形出现,这期间各弟子还未独立讲道——禅宗传统一般都是在师傅圆寂后再自立门户独立传道。例外也有的,如弘忍一说是公元年四祖道信就传衣钵给他,而道信圆寂于公元年。如这个时间点成立,自然弘忍就早早独立讲道了。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禅师也是早早传道。

在公元年弘忍圆寂后,慧能、神秀、法如三位当事人分别于公元年、-年、年陆续独立传道,赢得声誉。

事情的关键转折点是公元年神秀被招请进京。其实神秀也是推辞过,进京后也建议武则天招请慧能进京;在武则天邀请慧能不来情形下,神秀自己也写信邀请慧能进京。但慧能还是坚持不进京。自此神秀的北宗在京畿地区就扎根,影响力日益增加。而慧能还是只局限于岭南。

法如碑铭把法如写成六祖,当时神秀、慧能都在世,神秀也在北方,老安还同在嵩山(会善寺),但都未见激烈言行。

慧能对张说碑文、《楞伽师资记》把神秀尊为六祖说法,并未发表任何言论。

归纳下,一是弘忍圆寂后三位当事人陆续独立传道,赢得崇高声誉;二是慧能坚持不越过岭南进京,神秀成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三是从“争”的方式看,这时期“定祖之争”主要方式是各自努力。当事人之间彼此敬重,相安无事,并无“争”的言论和行动。

三、“定祖之争”第二个阶段的表现形式

第二个阶段,一是三位当事人均已经去世,第7代弟子上场,南宗主要是神会上场。

二是此阶段“定祖之争”表象是非正宗的北宗六祖挑战正宗的南宗,是相互之争,实质是北宗神秀六祖事实上已经被皇权认可,是南宗北上“正名”之争,是南宗替代北宗之争,是南宗要求慧能替代神秀之争。

三是南宗北上替代北宗,慧能替代神秀这个重大历史使命是神会来执行,神会来完成的。

慧能弟子南阳慧忠倒也是在河南传道,据说天授元年(年)到淅川(今河南省淅川县)白崖山的党子谷,修炼四十余年,这样推算是到年。但年玄宗将其迎往京城长安,后担任南阳龙兴寺的住持。直至安史之乱(年——年)期间,才离开长安,隐遁山林。因此,慧忠应也是在长安传道时间很长。但未见其在正名慧能为六祖方面的记载。似以其性格,并不涉及六祖之争,单纯传道。

慧能公元年圆寂后,弟子行思禅师至江西吉安青原山净居寺传法近三十载;弟子怀让主要在湖南衡山传道,前后三十余年,都未踏入京畿一步。

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在师傅圆寂后也开始独立传道,马祖在江西,石头和尚在湖南衡山,直至神会圆寂也是一步未踏入京畿地区过。

因此,神会是唯一在北方传道并直面“六祖之争”,直接提出慧能为六祖的禅宗传承的慧能弟子。是神会在滑台开大会发起辩论;是神会明确提出慧能是六祖的禅宗传承;是神会请王维写《六祖能禅师碑铭》壮大南宗和慧能声势;是神会在安史之乱中不惧危险,返回洛阳卖度牒筹集资金为皇权效力,为南宗赢得皇权认可和扶持。

四是这个阶段是“定祖之争”最激烈阶段。这个阶段“争”的形式有辩论;有争取朝廷官员、社会名流的支持;也有直接的人身攻击。有官员卢奕上奏告神会,神会因此2年被迁徙四次。

但要说明的是,“定祖之争”完全不象西方马丁路德宗教革命,引起宗教战争,死伤无数。导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禅宗“定祖之争”并没有腥风血雨,动刀动枪。斗争不是肉体的消灭。这种竞争比较温和。唯一例外是年对神会的放逐。原因还是卢奕信奉神秀北宗禅学思想,所以对神会不满。但玄宗依然当面听取了神会的解释,结果也只是被贬外地,无过激暴力行为。

五是此期间神秀六祖之名还是岿然不动,还是被皇权认可。虽然神会30多年坚持不懈传播南宗禅学思想,提出慧能才是禅宗六祖,但北宗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北宗神秀因其自身“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崇高声望和弟子普寂、义福持续三十多年得到皇权扶持,神秀圆寂后被赋予的六祖地位已经在京畿地区稳如磐石,几乎得到朝野一致公认。在年普寂圆寂前是这样;在年普寂圆寂后,神秀、普寂、义福等光芒犹在,直至神会圆寂之时,神会都未能在皇权层面为慧能正名。

实例是,即使在神会自年开始历经30多年传道的年,神会还是在卢奕一纸奏折下,被发配至外地。

#深度好文计划#四、“定祖之争”第三个阶段的表现形式

此阶段,一是神会圆寂后,主要还是神会系荷泽宗在继续为慧能正名。在京畿地区的神会荷泽宗在神会之后未出现有影响力高僧,相对对皇权影响力较小。南宗对慧能正名已无代表人物,主要还是依赖神会生前影响力。

南阳慧忠虽然享有“国师”礼遇,自年其一直在长安,但仅限于自身禅学思想讲述,未涉及到六祖正名。

此阶段马祖道一依然在江西、石头希迁依然在南岳衡山。南宗也并无其他有影响力僧人北上为慧能正名。

二是禅宗南宗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领衔下得到大发展。马祖道一主要在江西赣县、南昌弘法,入室弟子人,创立“洪州禅”。石头希迁自公元年起,选南岳衡山为修禅之地,从此至圆寂,几乎都在山上传道修禅,创立了“石头宗”。

马祖道一在江西,石头希迁在湖南,声势鼎盛,形成了“跑江湖”的说法,也就是说,要修禅就要“跑江湖”——要不跑到江西,要不跑到湖南。

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圆寂后,马祖继承人百丈怀海也一直在江西,有了自己的寺院百丈寺;别号药山的石头希迁法嗣惟俨于澧州(今湖南省津市市)药山创慈云寺(俗呼药山寺)。两位禅师也都是遵循师傅传统,在寺院弘法数十年之久,其区域还是在江西和湖南两地。

和第二阶段一样,此阶段除神会荷泽宗外,未见慧能其余弟子、再传弟子在传道中涉及“六祖之争”,提及六祖是慧能的禅宗传承,为慧能正名的记载。

三是安史之乱后北宗发展式微。“神秀卒后,弟子普寂、义福,并为时人所重。”但神秀再传弟子就逐渐淡出视野了。

北宗在普寂、义福之后,神秀第三代弟子、第四代弟子均未涌现高德大僧,没有为皇权极力扶持的代表人物。这也是导致北宗声誉日渐凋零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仅禅宗,宗教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代表性人物的出现对一个宗派传播、声誉提高、皇权认可和扶持等都极为重要。代表性人物与宗派的兴衰是密切相关联的。

四是此阶段“争”主要表现为神会荷泽宗单方面的努力。从声誉和代表人物来讲,此阶段北宗并无代表人物,社会影响力也逐渐小了弱了。南宗要面对的是营造广泛的社会舆论,是争取皇权对神会和慧能的认可。

刘澄编辑了《神会语录》,对传播慧能和神会禅学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胡适甚至考证说,认为《坛经》的作者不是慧能而是神会。虽然一般不认可,但也说明了《神会语录》的重要性。

神会弟子慧空公元年撰的《大唐东都菏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神会塔铭》):粤自佛法东流,传乎达摩,达摩传可,可传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慧能,能传神会,宗承七叶,永播千秋。再次提出慧能是六祖,也是首次把神会列为七祖。

五是皇权鉴于神会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贡献,对神会一直予以肯定,依然尊崇神会,神会地位不断上升。最后皇权选择了神会为禅宗七祖,给出了自己新的禅宗六祖的人选,这是南宗得以正名的最重要因素。

公元年(德宗贞元十二年),德宗敕皇太子召集天下禅门名师,楷定禅门宗旨,搜求传法傍正,决定立神会为禅宗七祖,并御制七祖赞。

为什么选神会为七祖?那时神会已经圆寂39年,那时慧能弟子行思、怀让声望也高,但皇权还是选择神会为七祖。从神会方面讲,是其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对皇权的贡献;从行思、怀让来讲,他们都是隐于禅院修禅传道。

对神会的认可,也标志着皇权对慧能的认可。公元年慧能被赐予“大鉴禅师”谥号,标志着历时年的“定祖之争”的结束,南宗终于替代了北宗,慧能终于恢复了禅宗六祖的地位。

期盼多评论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禅宗定祖之争三阶段及其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