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回顾江西小伙遵遗嘱,将父亲制成木乃伊
TUhjnbcbe - 2025/1/19 17:25:00

年3月9日这一天,江西省上饶县的一个农村发生了一件让人议论纷纷的事,村里一位老人突发脑血栓即将离世,却在离世前他凭着最后一丝力气将儿子喊到床前,老人轻握着儿子的手,发出孱弱的声音对他说,待自己辞世后,一定要按照自己生前所愿,将自己的遗体放入缸中制作成木乃伊,举行“坐缸”仪式,然后三年后打开置于家中供奉,老人儿子听后不但没惊讶反而直接点头答应父亲请求,但随行帮忙的村民们听到老人遗愿是把遗体变成木乃伊后却脸色一惊,他们认为这是有违常理的行为,随后这件事就在村里被传得沸沸扬扬...

这位老人名叫林观荣,他的儿子叫林上水。

大家都知道,葬礼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特殊文化,人们最常见的便是土葬和火葬。土葬是将逝者收敛在棺木里下葬,墓穴直上直下,因为后期城市土地逐渐减少,国家开始提倡火葬,所以从我们的日常认知里好像从来没听过“坐缸”这种葬礼仪式,这不禁让人心中产生疑问,何为“坐缸”?

通过历史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坐缸这种形式的缸葬,古人将其称之为“瓮棺葬”,按照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就是将遗体放入缸中做成木乃伊。

而古代瓮棺葬一般是将瓮棺以竖放或横埋入土中,是一种流行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墓葬形式,同时在长江流域的江南一带及云南、广东也有应用,在已经发掘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陶制瓮棺是最初人们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

看过古埃及纪录片的人都知道,埃及木乃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里的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他们认为灵魂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在那个时期地位高的法老等人,他们离世后都会安排后人将其肉身均制成木乃伊,利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作为当时对离世者永生的方法,然后放在金字塔内部的墓室中,作为其地位的象征。

而我国往后期演变发展就是佛教将坐化和缸葬二者结合,形成坐缸。在当时这是和尚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是在修行有所成就的僧人圆寂后,将僧人身体盘坐装入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添充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随后再密封缸体进行安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成就所谓的“肉身不坏”,也被很多人称之为“肉身菩萨”。

所以我们从这可知,一般举行“坐缸”仪式的都是功德圆满地得道高僧,那林观荣作为一普通农民为何会向儿子林上水提出“坐缸”的请求呢?林上水又为什么会答应父亲的这种遗愿呢?这便要从林观荣的生平说起。

据林上水介绍,父亲林观荣年10月生人,他们一家人以及祖辈,一直住在江西省上饶县广信区灵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都是当地安守本分的农民。

而他们村庄背靠的灵山地处上饶县北部,山伟壮阔,景色宜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达一百六十平方公里。并且灵山被道家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后因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被道教和佛教同时看重,成为当地有名的宗教名山。

因为灵山临近林观荣所住的村庄,受其宗教影响,村庄里的很多村民开始信佛,成为修行者,经常来回奔波于山上山下,而林上水父亲林观荣毫无意外的也是其中一员。

据林上水说,父亲最开始主要是受长辈影响开始信佛。在林观荣小时候开始记事起,他就看到长辈经常往返于灵山中,出于好奇长辈都去做什么,他后来就跟其一起前往,就因这一去,使得他与灵山留下了不解之缘。

在林观荣的日记中,曾记录过他第一次上灵山时看到的场景。林观荣当时和长辈走到灵山半山腰,看到绿荫的森林中间矗立着一座威严的寺庙,寺庙前面一排长长的台阶,他跟着长辈沿着台阶往上走进寺庙大门,便看到有一干净空旷的院子,院子周围有很多木制的禅房,其中央摆放着一个大的香炉,有很多信徒在那里烧香拜奉,他学着长辈的样子也参与其中,随后再往里走就是一个大的佛堂,里面威严壮阔,些许僧人在佛堂两边打坐念经,潜心修行者在佛堂中央跪拜…

这一去的第一眼印象,一下子深深地印在了林观荣的脑海中,他被山中寺庙浓厚的佛教文化所吸引,自那以后,他就经常跟着长辈或邻里村民前往山中寺庙,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手掌合十向僧人问好,而久而久之被他们虔诚拜奉的精神所感染,便跟随他们一起诵经、打坐。寺庙的僧人不多,僧人们信佛都是向善之心,即使寺里吃穿用度不好,他们还是会经常给予因拜奉而迟回家的人素斋,所以在这些僧人们的影响下,林观荣有了经济来源后,平时偶尔也会给寺庙带一些香火钱,无事时也帮着僧人做一些杂事,砍柴、修葺房屋等,就这样久而久之,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信徒。

林光荣和祖辈一样为人正直心善,并且潜心修佛,将其作为心中的信仰。年复一年的相处,僧人们对林观荣所做的一切都看在眼中,对他很是敬重,平时还邀请他一起打坐,一起用斋食,休息期间一有机会便会跟他分析佛法,还经常对他说:“你与我佛有缘”。

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林观荣结婚生子,在为孩子取名字时,他想到了道家著作《道德经中》中“上善若水”这一词,认为此意甚好,便为儿子取名林上水,希望儿子如自己所愿做一位胸怀大度、心地善良的人。就此,林上水在父亲林观荣的影响下,也与佛家结缘。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林观荣随着年龄的增长,去寺庙的次数越来越多。不知是不是因为大半辈子去寺庙的缘故?他的身心以及食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不爱吃荤食,看到荤腥类的食物就没有食欲,甚至闻见它们的味道还会想吐,但吃起素食便会津津有味。为此,他妻子见状后,专门给林观荣配了一套锅铲和食用餐具,每次做菜都会单独先用这副锅铲做一份素食,然后再另起锅灶做另外吃的食物,食物烧好后一家人会分开在两个房间吃饭。而这套锅铲和餐具自那时起便再没沾过一点荤腥,一直用到林观荣人生的最后时刻。

直至后来,林冠荣发现,因为自己吃素食的习惯给家人造成了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他和家里人商议,他自带素菜、大米和面食带到灵山的寺庙中,与僧人们一起用餐。家人看出他的顾虑,便点头答应。

只是灵山山路崎岖,加上年代已久台阶老化,林光荣每日爬行去灵山寺越发觉得艰难,特别是在下雨天,台阶里面的泥土都会渗出来,更是让人无法行走,于是林观荣想着自己上山都觉得艰难,更何况那些诚心虔拜的老人呢!所以他为了方便更多的人上山拜佛,决定用自身的力量去修缮直达灵山寺的台阶,为自己和家人积累福报。

虽然直达灵山寺的台阶有多级,但林观荣有了修缮的想法后却没有一丝犹豫,当机立断便开干起来。因为他家条件有限,没有钱买混凝土,于是他就每天早晨天不亮去附近山上凿花岗岩,将凿碎的岩石用背篓装上背到台阶的地方,然后顺着台阶一层一层往上铺,同村和他年纪相仿的村民看出他的用心,偶尔也会来帮助一起修缮,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着,他成功铺设了多个台阶,开辟了一条全新顺畅的通往灵山寺的路。

林观荣修好的这条路,方便了很多上山拜佛的村民和下山的僧人,这也让原本在村里名声就很好的他一下子名声大噪,人人称他为功德无量的大善人,而这也使得他更加信佛,认为是佛成就了他。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到了90年代之后,林观荣年事已高,这时的他,有幸参加了一场灵山寺得道高僧圆寂后实行的缸葬仪式,看仪式时,旁边熟悉的僧人告诉他,高僧离世后实行缸葬可成为“肉身菩萨”,又可称之为“肉身佛”、“真身”,说这在佛教中是指“以父母所生之身体而修至菩萨阶位者”,也叫做“全身舍利”,《金光明经》记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因此,能成为肉身舍利,往往都是修行者的渴望,也是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林观荣听后心中立即有了一个想法,他对僧人们说:“等我离开人世之后,我也要像那些高僧一样,实施“缸葬”,成为“肉身菩萨”。僧人们听后连忙反对,他们告诉林光荣:“你是潜心修行者,并未入佛门,还是按照世人的方式入土为安最好”。

但林光荣并未听僧人们所劝说的话,他铁了心要和得道高僧一样实行“坐缸”。回家后,他将此事说与儿子林上水听,林上水听完不以为意,因为他通过父亲的影响了解过一些佛法,认为这只是父亲一时冲动的想法,可没想到自那后的每一日,林观荣只要去一次灵山寺回来,就嘱咐他,待自己离开人世后一定要给自己实行“坐缸”仪式。

就这样,林观荣提出的“坐缸”之愿,在儿子林上水耳中念叨了两年之久,但林上水始终都没有明确答应。结果在年的2月份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林上水的想法。2月份的一天,林观荣外出办事归家,走到家门口时突然倒地不起,医院急救诊断查出是突发性脑血梗,医生说很难苏醒,于医院精心陪护,但照顾了近一个月一直没见父亲有苏醒的意识。

然而,就在3月9日的这一天早晨,熟睡的林上水趴在父亲病床边,突然感觉到有人在碰自己的手,抬头一看,是父亲微微睁开的眼睛,他激动坏了,赶紧靠近父亲问:“爸,你怎么样?”只见林观荣轻声对他说:“孩子,我知道我不行了,不要为我难过,希望你一定要按照我生前所愿,为我举行“坐缸”仪式,然后供奉家中。”林上水没想到二十多天未醒的父亲,现在醒来的第一件事竟是要求为自己举行“坐缸”仪式,至此,他明白此事已成为父亲的执念,于是他出于孝心,强忍着悲痛点头答应了父亲的请求。

林上水答应父亲嘱咐后,就赶紧通知家人四处找陶缸。最开始,他的家人找到一个陶缸,但高度只有五十厘米左右,他怎么看都感觉小,根本容不下父亲一米八高的身体。后来,他经过四处打听寻找,找到当地卖陶缸的商贩,通过商贩的介绍,在一处找到一个当地最大、质地非常好的陶缸,还配搭一个跟这最大缸口径相吻合的小缸,这两个缸是大小不同的普通缸,可以扣在一起,便于密封,于是他当即便将这个缸买回家中。

确定好缸后的第三天,也就是年的3月12日,75岁的林观荣永远离开了人世。随后林上水忍着悲伤和家人将父亲遗体运回村里,准备“坐缸”仪式。

但林上水的行为引起当地很多村民不满。村民认为缸葬是极其不符合民俗风气,认为中国的传统葬礼都是以入土为安为主,而林上水这样做实在惊人,大家有的气愤,有的阻止,有的好奇,议论纷纷。

不过,林上水见状并不在意,他只想赶紧完成父亲生前的遗愿。于是他准备好缸葬需要的所有东西后,就去灵山寺找懂坐缸仪式的僧人前来帮忙,然而,当僧人得知他是为了要给自己父亲办理坐缸仪式时,当即拒绝了他,并劝说他还是让父亲入土为安为好。

林上水求助无果无奈下山,下山时他在想,还有谁知道坐缸的方法呢?突然,他想到了前些天坐车时,遇到的隔壁县做“肉身菩萨”的工匠。于是他通过电话联系这个工匠,工匠说:“按照我要求的价格给我,我就去”,林上水想都没想赶忙回应:“没问题”。

村民在得知林上水请到人帮忙后,全部聚集围绕在他家周围,大家交头接耳激烈地讨论着,无疑都在好奇“坐缸”仪式的用意及程序。

资料显示,古时候的“缸葬”的程序比较复杂,包括沐浴、更衣、入缸、坐缸、封缸、开缸等。

随后林上水便准备也按这个步骤进行,他先和工匠将父亲的遗体擦拭干净,然后将新买的寿衣为他穿上,接着先在缸底放满用黄纸包着的石灰粉、香料,再将准备的小板凳放入缸中,随后他和工人轻轻的将父亲抬起放入缸中,让其坐在小板凳上,身体呈微弯曲姿势,双手放在膝盖两个方向。

人放进去后,林上水在工匠们的指挥下,和他们将一筐质地较好的木炭、用黄纸包着的石灰以及香料填充到缸中周围空隙中,待填满到父亲脖子后让其头部露出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缸倒扣在大缸之上,中间不留一点空隙,紧接着将桐油和石灰搅拌而成的浆糊涂抹在两缸接口处,进行完全彻底的密封。

这一切完成后,林上水让工匠将装着自己父亲遗体的缸抬到旁边新建的近十平米的小房子中,这个小房子内部周围涂满了白胶,目的为了不透气,缸抬进去后,林上水立马锁住房门,贴上白封条,封条上写着“千日开缸”。之所以写着千日开缸,是因为曾经林上水听父亲说过,这是僧人满三年的开缸仪式,按千日计算开缸时间,如满千日开缸肉身不腐便可塑成金身进行供奉,反之则会成为一堆白骨。

林观荣的“坐缸”仪式告一段落,等待的即将是千日后的开缸。

这次林家的行为在村里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越传越广,引发了当地媒体的注意,记者也纷纷来访探寻此事。

就这样,所有人和林上水一样每天都看着日历计算着开缸的日子,终于到年11月29日,林观荣“千日开缸”之期到了。

这一天林上水家周围蹲满了村民与记者,在众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顾江西小伙遵遗嘱,将父亲制成木乃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