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北宋禾城佛教寺塔超越前代
TUhjnbcbe - 2025/1/13 20:11:00

崔泉森

宋开宝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最后的割据政权南唐。吴越王钱弘俶审时度势,遵循祖父武肃王钱镠的遗训,采取“重民轻土”之善举,决定纳土归宋,将所领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悉数献给宋朝。

由此,中国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结束,包括秀州在内的吴越国避免战争破坏,人民生命也免遭伤害,出现了国家基本统一的政治局面。

北宋时期的秀州,北依太湖与吴淞江,南至杭州湾,东临华亭海,西接杭州,经过中唐朱自勉,晚唐刘禹锡、李谔,五代钱镠的水利建设,形成发达的运河水网。

经过多年的农业开发,秀州已经成为江南鱼米之乡,以丝织为主的手工业也渐入佳境。国家的统一,有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大运河嘉兴段成为福建、江西和浙江西南各州郡与中原联系的商贸大通道。秀州州城嘉兴与北宋都城汴梁有大运河相连接,交通十分便捷。

秀州华亭县在吴淞江畔的青龙港已经发展成为对外贸易的大港。北宋时期的秀州已经成为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海内外贸易汇聚的江南雄郡。

作为秀州的中心,禾城人口集聚、经济繁荣,佛教寺院也超越前代。寺院规模宏大,僧人众多,崇殿杰阁,巍然壮观。

北宋嘉兴城南至德院于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为真如寺。

来自网络

真如寺在佛教界的名声与长水大师有关。长水大师名子璇,俗姓郑,号东平,秀州嘉兴人。子璇资性非凡,九岁随杭州普慧寺契宗出家,习诵《楞严经》。十二岁受沙弥戒。太平兴国年中(-),在嘉兴灵光寺跟洪敏学《楞严经》。

当时禅宗盛行,子璇到安徽滁州琅玡山去找慧觉禅师习禅。到琅玡山时正逢慧觉禅师在法堂讲经,即上前致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慧觉厉声回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子璇当下豁然大悟,请求慧觉禅师收为徒。慧觉勉励子璇说华严宗久衰不振,他应该励志扶持,以报佛恩。子璇受教辞去,回到嘉兴专门研究华严奥旨。其后,移住真如寺,设讲席以开导僧俗,时跟从他学《华严经》的徒众几近千人。

大中祥符六年(),受赐紫衣及“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号。宝元元年()四月十五日圆寂,寿七十五。真如寺僧人筑长水大师骨塔葬于真如寺中,骨塔前还建造一座塔亭。

宋仁宗皇祐四年(),真如寺僧清辨与惠宗因旧讲堂低矮狭小,容纳不下各寺僧人及信众听讲佛经,将旧讲堂重新修建,建成高阔雄伟的新讲堂。工程竣工后的当年四月,清辨从嘉兴到了汴梁司马光家中,请求司马光给新建的讲堂写一篇记。

司马光推辞再三,但清辨再三诚恳请求,司马光最后才答应写记。一般来说,名人所写的记大多对建造的讲堂及周围的环境作一番文学性的描述,再对工程主持者的德行功绩进行一番表彰。司马光为人刚直,问清楚清辨建造讲堂的宗旨后,在记中先对佛的品行进行了概括,说佛是西域的贤者,为人清俭寡欲,服敝补之衣,食蔬粝之食,岩居野处,皆以涓洁其身,不为物累。

接着司马光又认为当世的佛教徒距离佛的精神越来越远,批评僧人“莫不侈大其师之言而附益之,以淫怪诬罔之辞以骇俗人,而取世资,厚自丰殖,不知厌极。故一衣之费或百金,不若绮纨之为愈也;一饮之直或万钱,不若脍炙之为省也。高堂巨室以自奉,养佛之志岂如是哉?”

最后司马光还说以上的情况在当时的佛教界普遍存在,“而吴人为甚”,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包括嘉兴在内的江南佛界。清辨拿着司马光这篇很另类的记回到真如寺,把它刻在寺院的石碑上,大概清辨也认为司马光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宋仁宗嘉祐七年()真如寺僧自南和尚通过募捐的方式集资在寺中建造了“仁王护国般若宝塔”,从这座宝塔的起名可知自南建造这座宝塔是为宋仁宗祈福的。自南特别烧造了五色琉璃瓦,把宝塔装饰得高大庄严,美轮美奂,嘉兴人都称之为真如塔。

宋哲宗元祐三年(),高丽义天僧统在真如寺重修了长水法师的塔亭。义天僧统是高丽国君文宗的第四子,出家后法号义天,后主管高丽国的僧徒事务,所以称为僧统。

年义天到杭州慧因寺,面见长水子璇的高徒净源大师。义天在高丽时就经常与净源通信,请教《华严经》的教义,到杭州见净源时执弟子礼。长水子璇是净源的老师,又被尊为华严六祖,也为义天所尊崇。义天在杭州慧因寺居住了半年多时间。

在此期间,义天来到嘉兴,到真如寺访寻到长水大师的骨塔。在长水大师的灵塔前,义天虔诚地行再传弟子礼,看到衰旧的塔亭,决心予以重建。义天捐出60两银子,委托嘉兴闻人安远主其事。这闻人安远是侍郎闻人鼎次子,闻人鼎在嘉兴城中的天星湖北面建造了新宅院,林泉映带,是城中第一等的大宅院,列子孙之舍十余房,聚族百口。

义天于元祐元年()回到高丽,长水塔亭于元祐三年()重建竣工,因此义天没能亲眼看到重建后的长水大师塔亭。

宣和二年()方腊率众起义,年底攻克杭州。宣和三年()正月,方腊派遣方七佛领兵六万攻下崇德,进围秀州。嘉兴守将王子武趁宋将王禀率领的宋军从北面来援,方七佛分兵迎战的机会,组织五百名精锐兵士,长兵在前,短兵在后,弓箭手分布于左右两侧,从城内杀出。

秀州知州率城内百姓登城擂鼓呐喊,方七佛军大骇奔溃。王子武与王秉率军追击数十里,斩首五千级,在嘉兴城外西南筑京观,称“六万军塔”。这位王禀后来在北宋靖康中于太原抵抗金兵,坚守二百五十日,城破,携长子王荀投汾河而死,以身殉国。宋高宗南渡后追封安化郡王,其孙王沆袭封祖父爵位,赐第盐官。王禀就是海宁盐官王国维先生的先祖,王国维为王禀三十一世孙。

方七佛军虽然没能攻进嘉兴城,但嘉兴城外民居被毁,真如寺与“仁王护国般若宝塔”也毁于兵火。嘉兴城西的景德院(龙渊寺宋代改名景德院)和三塔也同一时期被毁。

宣和五年(),真如寺僧整理真如塔的废墟,掘开塔基时发现一个地宫,地宫中有银塔一座,为七层,高五尺,重千两,相轮栏楯,无不周备,刻画佛像,极为精巧。银塔上却没有镌刻文字以说明由来。银塔中供奉有佛牙舍利。银塔和佛牙舍利光彩如新。

两年后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真如寺于南宋时期才得以恢复。

北宋时期除了建造仁王护国般若宝塔外,还建了一座壕股塔。壕股塔面对南湖,北背城墙,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据资料记载,壕股塔四面临水,应该建在一个水池中。地方志也说其建于隍池中。原来我们理解所谓隍池就是壕河,现在看来,隍池应该是指与壕河相连的水池。不知何时塔外的水池被填,后来即不复四面临水的景象。

壕股塔七级,高十丈,建筑精巧,是一座宋代风格的方塔。称其为壕股塔是因为壕河在这里弯曲如股。古代的宝塔是佛教置放佛舍利的庄严之所,绝不会随便取一个普通的名称,此塔原来必定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只是早已失传。“壕股”应该是嘉兴人对塔的俗称。壕股塔旁曾经有一个塔院,在这里建有煮茶亭,传北宋时期苏轼与本觉寺的文长老曾到塔院中煮茶。

历史上禾城内外的十座宝塔到了北宋时期全部建成,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是东塔、三塔、精严寺东西塔、慈恩塔、铜官塔、仁王护国般若宝塔(真如塔)和壕股塔。

十塔中明确记载曾经供奉佛舍利的有东塔、三塔、精严寺东西塔、慈恩塔和真如塔等八座宝塔,只有铜官塔与壕股塔因缺少记载而情况不明。笔者感觉这两座塔也应该有过舍利,旧壕股塔在拆除时没有记载曾经挖过塔基,其地宫有可能还埋在原址的地下,嘉兴的文物部门应该在这里勘探一下,说不定会有所发现。

北宋以后经历了南宋和元、明、清数代,嘉兴城佛教建筑后来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再也没有新建过宝塔,只是维修或重建原有的宝塔,却建造了许多高大雄伟的佛阁。有些佛阁的高度超过了除东塔和真如塔以外的所有宝塔。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嘉兴佛寺都坚持了没有佛舍利决不建宝塔的原则。

灵光寺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赐名为“精严寺”,从此以后寺名不变。北宋时期的精严寺规模宏大,寺院山门前有东西两塔,寺内有大藏殿、净土院、水陆等院,还有千佛堂、罗汉堂、大悲堂等堂,还专门建造为寺院僧人洗浴用的湢室。

北宋初,木纹观音殿还是在寺之西侧,一直到了建炎初寺院遭受兵火之灾,木纹观音殿被毁,才将木纹观音屏移至寺之东庑。

精严寺山门西南的五台山院内增添12间石经屋,屋内立有几十块刻着《法华》《维摩》等经的石碑。

唐代为浙西之冠的资圣禅寺,不知为何于五代时期变得无声无息。这一段的嘉兴历史记录中没有见到与资圣寺有关的记录。到了北宋时期,资圣禅寺出了一位名僧庆暹禅师。

庆暹,福建建阳人,俗姓范,出身于仕族家庭,其祖父和父亲都当官。庆暹的父亲在绍兴一带当官,所以庆暹出生于绍兴。后来他的父亲在海盐县当官时死于任上,他的母亲就和他迁往秀州城居住。庆暹年方5岁,母亲就认为他有异禀,将他送到资圣禅寺出家,跟着静行禅师和子昭禅师学佛法。

十岁时在嘉兴精严寺受戒,跟着讲师居素习《楞严》《圆觉》诸经。经过十年的学习,明了《楞严》《圆觉》经义,庆暹又出外游方,遍参禅要。十年后回到资圣禅寺任方丈。庆暹以十方禅规管理寺院,寺院管理规范以后,他就辞去方丈,独处园林中十九年,在此期间不出寺,恶衣恶食,神态晏如。

宋仁宗天圣年间(-),秀州知州张几圣要庆暹禅师重任方丈,庆暹又对资圣禅寺慢慢地予以维修。

庆暹禅师于宋皇祐初圆寂,继任的方丈是盛勤。盛勤是广西寿阳人,童真出家,天资淳厚。来到江南后,先在余杭安乐山。资圣寺庆暹禅师圆寂后,秀州知州聂厚载请他到资圣寺任方丈,住持资圣禅寺十二年时间。盛勤把资圣禅寺重新加以修整,精庐完葺,僧储充备。

据说嘉兴城中有比较像样的禅居,就是从勤公住持的资圣禅寺开始的。嘉兴城中的老百姓对盛勤也很敬佩,盛勤在资圣禅寺中讲经,城中的信众每天去听他讲演佛法不下人。嘉祐五年()仲夏,盛勤感微疾,随后正坐口占偈语而圆寂。嘉兴城中的信众听到盛勤圆寂,倾城痛哭,好像死的是自己的亲人一般。盛勤在资圣禅寺火化,得五色舍利不可胜数。盛勤的骨灰置于骨塔中,安放在余杭之安乐山。

北宋熙宁年间(-),资圣禅寺中别建一室安放转轮经藏。转轮经藏体圆像天,外设八面以像八方,上面刻写有经文,中间有枢纽可以旋转。推动经轮旋转,代表诵念一遍经文。转藏经轮最初出现于金华双林寺,后来各地寺院纷纷仿效。

建炎四年()资圣禅寺毁于金兵之手,只留下唐宣宗的画像和唐宣宗手书的“资圣禅寺”的匾额,其余全部被毁。

资圣禅寺东的水陆院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赐名为祥符院。大中祥符是宋真宗赵恒的年号,这位皇帝喜欢把自己的年号用作寺院的名称。大中祥符之前赵恒用的年号是景德,朝廷就要求各地建景德寺,于是嘉兴就把三塔所在的保安院改为景德院。

这次赵恒用了大中祥符年号,秀州就请朝廷批准将水陆院改为祥符院,各地都投皇帝所喜好,纷纷要求将境内的某处寺院改名为祥符寺,所以中国各地有许多祥符寺。嘉兴祥符寺因为改名得到赐予嘉兴城西荡田若干亩的好处,为此,寺院山门前立有一座牌坊,上面刻有“华封”两字。

元丰中(-),寺院旁边居住的一位名鲁惟忠的老百姓割地五丈捐给祥符寺,在这块地上开挖了一个水池,与寺南的河道相连,号为放生池,建炎四年()与资圣禅寺一起毁于金兵之难。

北宋期间,佛教盛行禅宗与净土宗。宋英宗治平中(-),在嘉兴人慕容殿丞请求下,施水院更为十方禅刹。宋神宗熙宁元年()赐名为圣寿院,诏惟一和尚住持。宋徽宗即位后敕令天下重要州府都要建立天宁寺,各地根据宋徽宗的敕令,都把本地的一座寺院改名为天宁寺,所以中国各地有很多座天宁寺。

嘉兴也在崇宁二年()将圣寿院改名为天宁寺。宋徽宗政和六年(),道士林灵素称宋徽宗是玉皇大帝的长子神霄玉清王下凡,号长生大帝君。宋徽宗下诏各地天宁寺改神霄玉清万寿宫,嘉兴天宁寺也遵旨改为天宁万寿院,又在大殿西的水池上建临清轩。

唐末被黄巢农民军烧毁的报国禅院在五代吴越国时期没有被恢复重建,一直到北宋元丰二年()才重建寺与塔,赐名为泗州大圣塔院。泗州大圣就是传说在唐代嘉兴灵光寺出龙救旱的西域高僧僧伽。

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圣”谥号,从此就称僧伽为泗州大圣,各地都兴建泗州大圣寺。政和六年(),嘉兴城内的寿圣教院改称天宁万寿寺,寿圣教院的名称就让给了泗州大圣塔院,不久又废寿圣教院为神霄玉清万寿观,寺院改为道观。

宣和中(-),道观又恢复为寺院,复称寿圣教院。南宋建炎初,金兵攻占嘉兴,寿圣教院毁于兵火。

唐代所建的三塔龙渊寺五代时改名保安院,到了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朝廷要求每州都要建一座景德寺,秀州就把保安院改称景德院,此后多年中寺院都一直以景德为名。

熙宁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曾三次到过嘉兴,在景德寺中煮茶品茗。此后寺僧在寺院东禅堂建煮茶亭以纪念,陈舜俞题为“苏公煮茶亭”。苏轼在秀州有一个朋友是华亭人李甲,字景元,自号华亭逸人。李甲能诗善画竹,曾在景德院的殿壁上画了一幅竹,苏轼在景德院中看到这幅竹图,信笔也在壁上题诗:

闻说神仙郭庶先,醉中狂笔势澜翻。

百年寥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

宣和三年(),方腊农民起义军方七佛部围攻嘉兴,景德院毁于这次战乱。至元《嘉禾志》记载:宣和年间毁,大观年间重建。这条记载有明显的错误,宋大观年间为公元年至年,早于宣和三年至少有11年时间。

唐末曹珪舍宅而建的罗汉院,在北宋治平四年()改称招提寺。招提寺住持本莹,又号慧宫,嘉兴人。本莹原来是精严寺住持,居于精严寺安隐阁,宋嘉祐二年(),安隐阁在火灾中被烧为灰烬。

治平四年,本萤住持招提院。元祐年间(-),本莹在寺院中建造静照堂。静照堂建成后,本莹乘船自嘉兴到了京城汴梁,请当时名满天下的达官贵卿为静照堂题咏。本莹的能量真的不小,居然请动北宋的一线文人王安石、苏轼、苏辙、司马光等都为静照堂题咏。苏轼作《秀州僧本莹静照堂》诗:

鸟囚不忘飞,马系常念驰。

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

君看厌事人,无事乃更悲。

贫贱苦形劳,富贵嗟神疲。

作堂名静照,此语子谓谁。

江湖隐沦士,岂无适时资。

老死不自惜,扁舟自娱嬉。

从之恐莫见,况肯从我为。

苏轼元祐四年()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元祐六年()从杭州被召回汴京,当年八月又被调往颍州任知州,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汴京。苏轼作此诗的地点有可能是杭州,也有可能是汴梁。

王安石《题招提院静照堂》诗:

任公蹲会稽,海上得招提。

静照堂新构,幽凄客屡携。

飞檐出风雨,洒翰落虹霓。

投老黄尘陌,东风路恐迷。

苏辙的《静照堂》诗中写道:“有僧访我携诗卷,自说初成静照堂。求得诗篇书壁素,不论尘土渍衣黄。”这几句诗把本莹和尚带着自己的诗卷,风尘仆仆来到汴梁,请求名家为自己所建静照堂题咏的情景生动地描写了出来。本莹自己也是有成就的诗僧,所以有底气能求得王安石等大人物为静照堂题诗。

五代末所建的无量寿塔院在北宋时期改称慈恩寺,院中的宝塔也改名为慈恩塔。宋嘉祐八年(),嘉兴城中有一位名叫钮咸的老百姓在慈恩塔的东面有一块地,钮咸笃信佛教,把这块地捐舍出来建造寺院。这块地在城中的位置非常好,东临韭溪,西近慈恩寺与慈恩塔,南依六朝古观天庆观,北靠嘉兴城墙。明代的项忠称此地“地势爽垲,林木蓊郁,石桥流水似不与人境接”。

寺院初建时名称不传,寺中的僧人无择和尚却交游很广。北宋熙宁年间(-)朝廷有旨,殿宇达到三十间规模的寺院,都称寿圣寺,在无择和尚的疏通下,朝廷同意保留原来的寺名。后来僧人永和在寺院讲《楞严经》,大书法家丞相蔡襄在木牌上写了“楞严”两个字挂于寺门,寺院从此称楞严院。

嘉兴在北宋时期新建的寺院还有漏泽院。漏泽院位于嘉兴城东春波门外,与它更东边的东塔寺是禾城东部的大寺。说起漏泽寺让人自然地想起“漏泽园”。

漏泽园是宋代开始官设的丛葬地,凡无主及家贫无葬地的尸骨,由官府将其丛葬。取泽及枯骨不有遗漏之义,称丛葬地为“漏泽园”。但是嘉兴漏泽寺的前身不是漏泽园,而是宋代当过山阴县令的嘉兴陈舜俞的宅院。

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秀州人,北宋庆历六年()登乙科进士,嘉祐四年()获制科第一,北宋著名诗人,与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等交往甚密。陈舜俞在山阴县任知县时反对王安石青苗法遭贬,隐居白牛村(今上海金山区枫泾镇),据说他经常骑着白牛来往于嘉兴与枫泾之间。宋崇宁三年(),陈舜俞的孙子舍宅建漏泽院。

轮王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赐名兜率寺。宋熙宁五年(),日本僧人成寻由杭州去汴梁的途中经过嘉兴,因为成寻去汴梁是应宋神宗之招,所以沿途都有兵士护送,所经之处的郡县也予以接待。成寻到了秀州城,先在子城州衙拜会了秀州通判,秀州官吏赠送成寻十五匹绢,染色后可给成寻及随行做七套袈裟。

从子城出来,成寻将船停靠于兜率寺前。中午,兜率寺僧人将成寻迎入寺内,到寺院各殿堂礼佛。成寻眼中的兜率寺“庄严甚妙”。在寺中,成寻见到澄照大师的画像和妙乐大师的日记,画像上的澄照大师应该就是文偃禅师的师父志澄。

成寻还在寺院的方丈房中看到“有壶水中造山,山上有仙宫”,应该是一座大的盆景。可能日本当年还没有此类盆景,所以成寻感到新奇。秀州管内副僧正、传教临坛首座、赐紫广教大师用和来到兜率寺。用和递上文状(相当于名帖),又与成寻到船上,赠送成寻两瓶茶叶和礼佛的焚香。

其后,寿圣院的老僧愿从也到兜率寺前的成寻船上拜访。第二天,秀州府使来兜率寺前取回成寻等人的袈裟尺寸。九月一日天色晴朗,成寻所乘之船离开兜率寺前,过秀州城北水门,到了杉青闸。管理闸门的闸官打开两个闸门,船出杉青闸。闸官也到成寻船上礼佛。船停泊在闸前,等待秀州派人送来做好的袈裟。当晚戌时,接到秀州派人送来到七领袈裟,成寻等也在闸头处住宿。次日凌晨,成寻的船离开杉青闸向苏州方向进发。

成寻有每天记日记的好习惯,给我们今天了解北宋时期兜率寺当年的场景提供了可信的记录。

靖康二年(),金人南下,攻陷东京汴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覆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定年号为建炎。

建炎二年(),金完颜宗弼挥军南下。完颜宗弼又名兀术。宋高宗南逃至杭州,把杭州升为临安府,以备日后建都。建炎三年(),兀术率金兵渡长江南下攻占杭州,宋高宗率臣僚南逃,先后逃到越州(今绍兴)和明州(今宁波),最后乘船出海避难。

建炎四年()二月,金兀术率军从杭州进攻秀州,攻占并烧掠秀州崇德县城崇福,兵锋直指嘉兴。秀州尉朱良出城抵御,力战而死。金兵围住嘉兴城,通直郎、权州事邓根留与武翼郎、本部兵马都监赵士医登城拒敌。金兵攻进嘉兴城,赵士医被流矢所中而死。

金兵在嘉兴城中烧杀抢掠,水西寺、祥符寺、招提寺、慈恩寺被毁,精严寺大部被毁。城东的东塔寺也被毁。禾城经过六朝至北宋多年间积累起来的寺院,先是于宣和四年()方腊农民军的扫荡,真如寺与景德院遭毁,又于建炎四年()遭金兵之祸,城内外几个名刹大寺均被毁。

至此,禾城佛寺的精华毁于一旦。

--待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宋禾城佛教寺塔超越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