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原来没钱也可以有最高级的道场索达吉堪
TUhjnbcbe - 2024/12/20 20:00:00
疗效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讲《维摩诘经》之前,简单给大家说些事情。

大家在学习《维摩诘经》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喜新厌旧。不管是学院的学员,还是城市里各个道场的道友,我们在管理上,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作一些调整,现在还在观察与分析当中。

希望各个地方的道友应常以智慧来抉择。我们现在这么多人一起学习,有时难免会生出一些是非。但这也是正常的,一两个人的是非,对大多数佛教徒的闻思和修行不会带来很大影响。

众所周知,出现问题的是极少数人,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希望在道场管理方面,大家能一如既往、合理合法地去行持。我们可能会在年底推出《管理通知(六)》,针对新班开学的模式,以及各个地方的管理负责人,会稍作调整。研讨组的学习,也在不断推进。我们的法师和管理人员,每天都在这些方面竭尽全力为大家考虑。

我们不是为了获得名声或财富,也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完全是在无私地奉献。对包括法师在内的个人而言,你们众多人的学习,可能会让我们有一些来世的功德,因为毕竟所做的一切,完全是无私的大乘利他行为。但从世间利益来讲,我们大多早已看透世间八法,没有丝毫追求之心。所以,我们的发心清净无垢。如果某些管理行为和做法存在不周到的地方,包括我在内,在道友们面前随时可以忏悔。当然,现在管理并没有出现问题。目前学会各方面运转正常,并正在向更加良好的方向迈进。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学会规模越来越大,发心人员都会疲惫不堪,越来越“压力山大”,我也不会例外。当然,如果因缘特别具足,继续发展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利益无量刹土中的无量众生。

一般来讲,我们不像世间企业那样一味追求扩张。到一定时候,我们的工作也需要在平衡的状态中运行,不一定要拼命发展壮大。将来可能会维持在一个相对适合、稳定的高度,这是我自己设定的目标。这样,大家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小。

所以,以后学会的人数不一定越来越多,因为人数多的班级都已经毕业了,以后人数会逐渐减少。人数不多,但质量也许更好,这样也便于管理,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我们将有规律地为大家提供推荐的课程。今天上午,我与法师们就《大学演讲》的课程管理、讲解等事宜作了一些商讨,学会预科班和正科系都在学习。我对自己的作品并没有任何推销和宣传的目的,但对当代有些人来说,在利益众生、树立因果正见方面,学习这些课程也许会起到一些帮助。

法师们今年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努力。我们不仅是佛教深层次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一些知识份子,如大学生、大学老师等进行交流互动,以他们的思想和喜好作为利他目标的趋入点。这样就可以把大多数人的心态及现在的理念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千方百计地利用一些善巧方便,行持佛法的六度万行。学习大学演讲,实际上就是如此贯彻执行的前提。

可能一些真实如法的出家人和修行者,会认为这些与自己的解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点也可以理解。但当今社会,在宣说佛法的时候,探寻应按照何种方式和理念与世间人交流,就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点。包括学会的人和在座的堪布堪姆在内,都不仅要设身处地地思维,而且在某些场合中,也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研讨。

这是课前我要说的内容。今天讲“道场”。对于“道场”,我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所认为的道场主要定义为什么样的?在我们道场里主要推进什么?

下面我们开始念传承。(上师念诵传承)

现在继续讲《维摩诘经》。

(上师拿起一朵花)你们每天都能找到一些不同的花啊!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并如理如法地谛听。

听闻佛法的机会百千万劫难遭遇,《杂阿含经》云:“人身难得,生正国中,亦复难遭,与善知识相遇,亦复如是,闻说法言,亦不可遇。”还有个教证,但没找到佛经出处:“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善知识难遇今已遇。”意思是说,人身相当难得,佛法非常难闻,善知识也很难遇。所以,在座各位能遇到大乘佛教,是非常幸运的。

不知我的主观想法是否和你们相同,但我始终由衷地认为,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听闻大乘教法,身处大乘佛法的道场并行持佛法,是特别有意义的。

即使没有精通三藏法义,修行境界与前辈高僧大德及一些真正的修行人相比,也无法望其项背,但从自己的角度来讲,自从来到佛学院,遇到上师善知识后,才算是一个佛教徒。在此之前,虽然心里有信仰,但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从此以后,修行、讲法等各种利益众生的事情都一直在尽力行持。因此,无论何时离开人间,我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自己这一生已经竭尽全力地护持佛法和利益众生了。

在座各位也是如此,在你们的生命中,每个人都有很多认为值得追求的梦想,但当追求过、获得过、享受过之后,无论从生生世世的意义还是真正的生命价值来讲,值遇大乘佛法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曾讲过,每个人的学佛经历都不尽相同。即使你没有信仰佛教,仅是遇到这样的宗教文化,对你个人而言,也是一个精彩非凡、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希望大家能够一再反思。虽然每次讲课只有一个多小时,看上去稀松平常,但在阿赖耶识上种下的佛法种子,也许能起到非比寻常的作用。当然,这要在将来乃至后世的生命延续中,才能逐渐成熟。就像在一片土地上播种了一些种子,当下不一定马上就开花结果,但实际上“果实”并不是不存在的。在座各位若以智慧来分析,应该了然于胸。

前面己经讲了维摩诘居士与弥勒菩萨的对话,主要是从果法的层面来探讨的。今天出场的人物比较特殊,叫光严童子。接下来,维摩诘居士与他就修行的因法层面进行了一番对话。光严菩萨(光严童子)在其它经典中出现得较少。有些资料中提到,他和前面讲到的宝积菩萨是最好的哥们儿、朋友。(众笑)

窥基大师的《说无垢称经疏》提到,弥勒菩萨是出家人,在菩萨当中现出家相,而光严童子是在家人。不管怎样,光严童子也是经中和维摩诘居士对话的主要菩萨。

当然,有些资料中说,所谓的“童子”,包括我们经常讲的文殊童子、善财童子、光严童子等,不一定表示年龄尚未成熟、小孩子的意思,而是指获得的智慧旺盛、不衰、具永恒性。

有些佛经讲,文殊师利菩萨是年少的十六岁童子形象;有些则是从他在智慧层面永远是童子相来宣说的,意即他度化众生的发心不会“衰老”、永葆“年轻”。

不像我们的一些道友,伴随年龄和肉身的衰老,虽然一直在学习,但智力却慢慢在衰退,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不合理的。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思想越来越成熟、烦恼越来越减少、智慧越来越开启,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修行人。否则,经年累月地学佛,到了年老的时候,却烦恼重重,脾气也异常火爆,各方面更不如从前,如果其他人看到这样的状态,会对学佛生不起信心,即使刚产生一点兴趣,也会土崩瓦解。

听说有的人在某个道场已经呆了十几二十年,结果其性格貌似连一般人都不如,与周围的人也格格不入,这并非一件好事。学佛应该是越学越好,对众生越来越温柔,自相续的烦恼越来越少。正如前天在《胜道宝鬘论》中所讲:我执和烦恼越来越减少,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来说,都是修行最好的暖相。按理来讲,学习时间越长,修行闭关越多,应该烦恼和我执越来越少,智慧和快乐越来越多,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所以,希望在一些道场呆得比较久的人,即使相续中有烦恼和痛苦,也最好不要在别人面前全然暴露。不然,假如你离开喇荣到其他地方自我介绍:“我在喇荣已经呆了十年二十年了……”刚开始,大家都会很崇拜:“哇,能在一个地方呆二十年,他肯定有窍诀!”但过了一会儿,你们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半个小时下来,你言语中却都是满腹牢骚和痛苦烦恼……就会让别人对佛法退失信心:“哇,这个人还不如我呢,我才学二十天,刚刚皈依,也比他活得快乐!”甚至会觉得:“我在没皈依时,心也很清净,非常开心快乐。他学了二十年,居然不如我……我不敢学了,好好好,再见再见(众笑),以后有机会再说吧!”之后就离开了学佛团体,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说到“童子”,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希望我们永葆童子相——智慧童子相、发心童子相,不要发了两三天心,就烦恼重重。

今天给发心人员开会时,有些人一直很恼火。虽然表面装着无所谓,但好像心里却百爪挠心、烦天恼地,只是在我面前不好意思暴露出来(众笑),一旦有个突破口,可能就会像海啸般一发不可收拾。

我不是说他们修行不好,但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都应该好好反思。希望以后的修行人,随着发心时间的增长,发心工作应该越做越好,而不是越做越差,越修越痛苦。不管怎样,人应该越来越进步才对。

所以希望大家学习光严童子的智慧。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你赶紧到维摩诘居士那里去探病情吧,看看他到底怎么样了,病了那么长时间,我先后派了五百个人(众笑),菩萨也派了两三个了,都还没好……”佛陀说,“这个病人有点特殊,所以现在派你去。”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毘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光严菩萨说:“世尊呐,我也不敢去问候维摩诘居士。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起一件往事。很早以前,在毘耶离城(即广严城,是古印度的大城市),我很想找个条件比较好的道场来弘扬佛法,但城里的房价较高(众笑),于是决定去城外找找。当我出城门时,遇到维摩诘居士刚好归来,于是我们在城市交界处相遇了。”就像有些人往城外去,有些人进城里来,在高速公路口收费处偶遇一样吧(众笑),开个玩笑,那个时候肯定没有高速公路。

这时,光严童子先向维摩诘居士作了礼拜,并询问居士:“全城中最有钱、最有势力、最有福报、最有智慧的大施主、大居士维摩诘尊者,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这段文字在不同版本中的描述稍有不同。他们在城市交界处的相遇,藏文版中有“维摩诘居士对我很恭敬地致意”这句,然后光严童子才问维摩诘居士从何处而来。但大多数版本都和这里的说法一致,即相遇时光严童子先向维摩诘居士敬礼。

至于敬礼的原因,有些注释说,前边的章节中,弥勒菩萨和维摩诘居士相遇时,居士先向菩萨顶礼,因为弥勒菩萨是出家人;而这里是光严童子先向维摩诘居士顶礼,其原因是,虽然维摩诘居士是在家身份,但因其修证与行为都卓尔不群,出于恭敬,所以光严童子首先向维摩诘居士顶礼。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这时,维摩诘居士答道:“我是从道场来的。”

因为光严童子正要去寻找道场,于是就问:“道场者何所是?”道场是什么?道场在哪里?

今天我们主要是讲“道场”,此处“道场”的意思,可能不是特别好懂。《维摩诘经》与平时学的因果法门或故事性较强的佛教内容相比,也许会稍微难懂一点,而且维摩诘居士与菩萨们的对话,比起与声闻乘弟子们的对话,内容上要更深入、更令人费解。

这里的“道场”,藏文中读“向却酿波

”,有菩提道、菩提精藏、精华或醍醐之意。如“菩提之藏(zang)”,有藏、精华的意思,很多译本中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如玄奘就译为“妙高菩提”。

这部分在藏文版本中说的是:“您从什么地方而来?”“我从菩提道场而来。”

那什么是菩提道场呢?此文中光严童子问的也应该是“菩提道场”,在梵语中有精藏或道场的意思,但鸠摩罗什和其他译本中仅使用了“道场”之意。今天讲“道场”时,大家要从甚深意义上来领会,应懂得菩提道场有菩提之藏与妙高菩提之意。

大多数人都认为,“道”是修道,“场”是场地,“道场”就是一个修道场所,一个地方而已。各宗教对这样的地方也有各自称谓:儒家叫学堂、孔庙;道教叫道观;佛教叫寺、庙、道场或僧舍;基督教称教堂;伊斯兰教叫清真寺;犹太教称为犹太教堂或会堂。

总之,从事活动的建筑就叫做道场。很多道友或发心人员常说:“我们这个地方能有一个佛教道场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但在西方,几乎没有信仰佛教的历史,所以西方不像藏地那样历经几百上千年的寺院比比皆是。我们喇荣佛学院应该是藏地最年轻的一个寺院了吧,尽管还不到四十岁,但如今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却如雷贯耳。寺院也好,学院也罢,本质上就是修行的道场。有了道场,才可以修道。没有一个供大家修行的地方,仅靠个人独自修行,往往是很困难的。

现在西方地区尤其重视实地道场的建立。他们的道场依靠城市的宿舍或个人捐助而建立,是家庭式的佛教道场。从世俗善根层面来讲,这样的道场是非常重要的。我今天也建议,有条件、有能力的具大福报者,最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建立一个道场。即便这个道场不能永远使用下去,但哪怕能存在一二十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经中有如是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建立道场的时候,有些弟子问:“如果出现一些地水火风的灾难,这个道场没法长期维持下去,该怎么办?”佛陀回答道:“哪怕只有一夜的寿命,也应该把道场建立起来。”

90年,我们跟法王去印度回来后,就开始筹建大经堂,就是最初的甘多拉经堂。法王当时就引用了这个教证:“即使这个道场只存在一两年,甚至只有一天,也有必要建立,并值得僧众们一起努力!”就这样,我们同心协力将道场建起来了。你们看,这个大经堂,现在还有这么多僧众在使用,这真的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不管在哪里,若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条件,弘扬佛法的道场应该越来越繁荣昌盛。现在我们主要是家庭式的道场,发心的人也比较多,在此我深表感谢。

每年逢新生入学,也有一些道友因为没有人提供道场,而只能选择网络听课的方式,但毕竟网络课在纪律管理方面相对松散,他什么时候下线我们都不知道,说不定一不开心就马上关掉电脑到酒吧消遣去了(众笑)。所以,网络学习也是不稳定的方式,比较“危险”。

如果在实体道场集体共修出现缺席,就会有道友追问:“昨天你怎么没有来?”所有人也都会看着他。除了别人怎么说都无所谓的无惭无愧、厚颜无耻者,一般人还是会自惭形秽,并下不为例。所以,重视建立实体道场很重要。

今天所讲的并不是这个含义的道场,而是六波罗蜜多、四种心、摄受众生之法等等,全都是可以于我们自身具足的。这是维摩诘居士宣讲的特殊道场,不一定特指一个固定的场所。从这个层面来说,哪里都可以是道场。

以后道友们不要因为没有道场而特别痛苦:“不知道回去的时候怎么办……”有些出家人现在也找不到满意的道场,出去弘法,没两天就回来了。如果对实体道场实在看不惯,没办法长期住下来,则每个人都可以安住于内心的道场中。

接下来继续讲什么是道场。此处讲到了四种心是道场——直心、发行、深心和菩提心。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直心是对于修行十分纯正、非常清净的信心,这种心应该是道场,因为没有虚假和杂质。就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说:“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公平正直实际上是天人的道,虚伪就是邪魔之道。真正的道场,是内心的清净和端直。如《六祖坛经》云:“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如果内心谄曲,即使看起来是佛,实际上也堕落成了众生;如果心念正直——能认识心的本性,没有烦恼,则尽管看起来是众生,但实际上已经成佛。这就是“直心”的含义。

当然,这里的“直心”,并不是心直口快、口无遮拦,毫无自控力地信口雌黄、想啥说啥,心里想什么就一股脑儿地倒出来。这不叫“直心”,反而可能会祸从口出。麦彭仁波切也说过,不能心里想什么就全部说出来;有些事就算不小心说出来了,也不一定要做出来。这也是个很重要的窍诀,大家要注意。以上是维摩诘居士的第一个教言。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在心念端直的基础上,还要发自内心地把想法落实到行动上。就像行菩提心一样,在实际行动当中去行持,如此方成其为道场。任何事情,只要没有采取行动,是不可能承办的。只要行动起来,就能承办许多自他二利之事。

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座的道友需要注意的,大家不要光是口头上说得很漂亮。如果没有实际去做,就很容易错失良机。尤其是利益众生方面的事情,更要重视并付诸实施。个人的事,做不做都无关紧要。但利益众生的事情,只要因缘具足,就责无旁贷。希望大家不要怕累,也不要怕别人的议论和误解。别人的想法我们控制不了,只要自己内心清净,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的事,就当义无反顾。

行动力非常重要,如果仅是口头上夸夸其谈,行动却不见落实,也只会一事无成。原来弘法部刚成立的时候,有一个道友特别能言善辩,什么事都说得天花乱坠。我私下去听了好几次他在课堂上的发言,觉得很不错,当时他侃侃而谈:“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是……”我当时一听,觉得:“哇,这个人如果当负责人,肯定非常非常棒!”于是作出调整,让他担任负责人。结果他就职以后,除了一直口若悬河,具体怎么执行并没有安排,自己也不去做,以致后来整个工作的开展都相当困难。幸好两三天之后,他就自动离开了,我也乐得不用专门去把他换下来。

仅仅能说会道却不做实事,也于事无补。任何事情都需要去做,最后才会有结果。心里要随时惦念,在愿心不离的情况下,还要去行动,这一点至关重要。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深心”,就是对利他之事、修行之事深入挖掘和思维,秉持甚深定解的心,这就是道场,因为这样就能令功德越发增上。

我前面也提到,无论是修行人还是法师,到最后一定要有“深心”。如果缺乏深心,内心浮于表面,最后可能连修行都不会成功。有些佛教徒学到后面,就越来越飘,越来越容易产生邪见,甚至堕落!这种情形是我很不愿意看到的。

的确,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深入学习和修行,到后来,许多善法功德都停滞不前;很多法师讲经说法多年,却仍然烦恼丛生。这一点我要再三强调:按理说,讲经说法以后,应该是痛苦越来越少,烦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开心。我自己虽不敢说没有烦恼,但比以前好像还是稍微有些进步。也许是人老了的缘故,也许确实有所改变。现在遇到有些人议论评判我,我可能当时会有一点不高兴,但总体来说比以前还是好一些。尤其是对上师和法的信心,不但没有退失,而且越来越坚固。因此,直心和深心很重要。

《佛说法集经》云:“若无直心深心。则一切诸佛善法不复生长。”如果一棵树的根已经腐烂,则苗芽、树叶和树果是无法生长的。同样,如果我们没有直心和深心,则其他善心也无法生根发芽,所以我们十分需要直心和深心。直心是清净心,在此基础之上再树立深心。虽然“发行”这一句没有直接提到“心”,但有些大德解释说,能承办事情其实也需要坚定的信心。在直心、信心和深心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世间的菩提心,这个前提很重要。

所以,我今天着重要讲的是,修道人应该越来越有进步,不要越学越倒退。如果出现退转的情况,需要好好祈祷并观察原因。有些人刚来的时候对佛非常虔诚,很有信心和干劲,经常说:“我要一天讲五堂课、六堂课,少讲一堂都不行!”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反倒说:“现在累了,身体也不好,我的烦恼很重。”让别人听到这样的话是很不好的,自己还是应该有进步。虽然我们越来越老,要持续增长智慧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应该将信心和精神保持到最后。

记得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的时候,是七十来岁。但他每次讲经说法时,精神非常饱满,精力也很旺盛,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一点让我记忆犹新。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修行一段时间之后,在本该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已老态尽显;在本该生龙活虎的时候,就已心如枯槁了。这是目前很普遍的情况,也是不少发心人员和修行人最难以克服的困难。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认识本性的心是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心也是菩提心,它是最无错谬的。藏文版中说,它是没有忘失的,因为利益众生的心自发起来的那一刻起,就永远不会忘却、失去和错谬。

菩提心,也可以解释为照见诸法实相的心。因为见到了真实法相的缘故,所以菩提心是无有错谬的。

以上也称为弘扬佛法的四颗心。

接下来的内容,按照窥基大师的讲法,是把六度分为一段一段地具体讲解。六度,即六波罗蜜多。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汉文这里译为“布施是道场”,藏文版中译为“布施之道场”,道场的意思是“最精华

”,布施之最精华是什么呢?是不期望异熟果报。

当然,我们在此还是按汉语的解释方式来讲解。布施是道场,因为并没有去希求世间的各种善妙果报,或者怀有一些希望,这就是最究竟的布施。而我们很多人的布施,只是企图让自己获得快乐,这不是最究竟的布施。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持戒是道场,因为持戒能得圆满——功德圆满或愿力圆满。藏文版中讲到:持戒最究竟的道场,或者说持戒最究竟的精华,是获得一切圆满的誓愿。

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守持清净的戒律,则发愿也可以圆满。(上师念藏文)《入行论》云:“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断除恶心,或者说获得了断恶的心,就称为戒度圆满。也就是说,守持戒律,实际上就圆满了断除恶心的誓愿。《大宝积经》中也有相似的教言:“清净持戒者,所愿皆得成,戒净多利益,菩提不为难。”持清净戒律的人,能圆满一切誓愿,其发愿都能成就,诸多利益自然而然就能获得,甚至得到菩提也不是难事。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动静的根源一样。总而言之,戒律很重要。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修安忍是道场,因为对所有众生没有嗔恨心。《大方广十轮经》云:“众生皆一相,诸法空寂灭,心无有所著,是忍最大利。”心无所著、没有阻碍,是安忍的最大利益。因此,对任何众生,包括对你作害的众生,都不要有嗔恨心。

以前仲敦巴格西问阿底峡尊者:“如果有人打我怎么办?”尊者回答:“你要修好安忍。”又问:“如果有人杀我怎么办?”“那也很好。”

当然,我们可能暂时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些发心人员,有时候特别冲。我今天故意找了几个我认为修证不错的法师来,当面对他们说:“有人向我反映你们的问题……”话音刚落他们就炸开了:“啊!有人告我?!其实这个是……不是这样的!这个事情是……”以前我还觉得他们的修证很不错,结果也让我有点意外。不过这样也好,能发现问题,才能有自知之明。天天讲经说法的堪布,只有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的嗔恨习气没有完全断除。

一般来说,西方人比较容易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因为他们会用批判主义的思维来审视:“既然别人批评我,我就应当反观自省。”但我们这边,却把反映问题理解为“别人告我、告我!”(上师模仿)“这个人告我!今天我在领导面前没办法采取行动,等我逮着机会,一定要把他劈死!”(上师模仿,众笑)很多人还是这种思维模式。

西方人大多时候是很宁静、很理性的,反观我们自己,却特别爱激动、爱冲动。虽然大乘佛教可能不太强调这方面,但如果有机会去西方弘法,我还是建议大家应当有所借鉴,或者至少也要找机会和他们探讨一下。当然,他们也有很激动的时候,比如选举时,但相比较而言,还是有所差别。且不论出世间法,仅仅在世间法方面,东西方文化的一些道理,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近我对大家强调过不要太冲动,尤其见上师的时候,如果太“疯狂”,可能也不是特别好,结果还是有些作用。有的人很想大声喊“喇嘛钦”,但是刚喊了一个“喇”字,就用“正知正念”摄持(众笑),忍住了。“喇……嗯……”(上师模仿,众笑)

以前奔公甲格西到施主家里偷茶叶,手刚刚进到茶袋子里面,他就提起正知正念,然后自己大声叫喊起来:“施主快来,这里有一个人在偷东西啊!”作为佛教徒,随时随地用正念来摄持是非常好的,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马上就理性、冷静地加以控制。这样细水长流、点点滴滴地改进,长此以往,就可以有天翻地覆的改变。

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好,不仅是在世间法方面,在出世间法方面也很重要。修安忍也是如此,对一切众生,尤其是对你不好的、“告”你的人,要有无碍心、无嗔恨心。当然,如果有人“告”你,第一时间你肯定很生气。再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你一定会想:“他就是告我的人!”其实我今天想对大家说:“以后我们不要说‘告’好不好?叫‘反馈意见’,这样好一点。”(上师笑,众笑)今天上午的会议我也不用备课,就专门讲的这些,好不好?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不退转的缘故。

《大宝积经》中讲,菩萨在修行过程中要断除四种障碍:懈怠、不信、傲慢和嗔恨,这些是修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何人若有这四种障碍法,修行就难以更上一层楼。我们理当断除懈怠,不应退转。现在修行人很容易退失——“啊,我不想干啦!我累啦!我想退啦!”(上师模仿)佛陀之所以讲《不退转法轮经》,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禅定是道场,因为内心柔软的缘故。

如《正法念处经》云:“若人心柔软,悲心自庄严,为一切所护,众人所称叹。”如果心柔软,用悲心来庄严自心,就一定会感得天龙八部护持,众人争相赞叹。相反,若内心刚强粗暴,大家都会心生不悦。

有些道友的心很柔软,人们和他交往,会感觉很舒服。即使他也烦恼重重,内心痛苦难忍,流的眼泪能和长江水相比,但表面上也看不出他的狂躁,这也是内心调柔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说是一种禅定。而另外有些人,没见其人便闻其声,就知道他的心特别粗糙,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这是有失圆满的。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智慧的究竟道场就是现见诸法。

刚才讲到的是四种心,这里是六波罗蜜多。接下来讲八种成熟有情的方便道。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慈心是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悲心是拔一切众生脱离痛苦,在此过程中,自己能忍受所有的疲劳和困苦。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对所有的解脱法门有兴趣和意乐,这是喜无量心。因为爱和憎都已断除,心平静等舍,所以对众生的嗔恨心和贪爱心完全得以清净,这是舍无量心。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神通是道场,成就天眼通、他心通、天耳通、漏尽通等世间或出世间神通。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八解脱是最究竟的道场,能远离一切分别念;方便是道场,能依靠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四摄是道场,能摄受众生的缘故。

以上是八种方便方法。

鸠摩罗什对四摄的每一分支,都有两种阐释:布施,有下等的财布施和上等的法布施;爱语,有下等的世间爱语——温和的语言,和上等的出世间佛法的语言;利行,有下等的以世间法来利益众生的利行,还有上等的出世间以佛法利益众生;同事,即不仅让别人做,自己也身体力行。有时与恶人相处,让恶人慢慢种下善根,行持善法,就像文殊菩萨去妓院一样,自己先与恶人“同流合污”,然后慢慢利用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有时与善人同行,与好人一起行持善法,最后自己的善法功德越来越增上。如此,四摄是道场,因为它能摄受众生。

这里讲的是究竟的道场,在座的道友以后有能力时,应该用善巧方便来摄持众生。方便很重要!因为众生的根机意乐千差万别,若只用僵硬刻板的一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佛陀之所以说要用四摄来利益众生,一定有其深远的考虑!不管怎样,在修行与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善巧方便。

这以上讲到八种摄受众生的方法。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按照窥基大师的科判(也没有真正的科判),下面是两种具有善根的法,闻和思。广闻博学是道场,之后是如理行持或者努力修行。如果只闻没有修,则如鸠摩罗什云,多闻若不行,与禽兽同体。(未找到原文)多闻不修,则与禽兽没有什么差别。以前我们也引用过窥基大师讲义里面的教证:“多闻能引乐,多闻摄众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法华经注释》里面说,这是《华严经》的教证,《华严经》当中应该有吧!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伏心,是思维的意思,即用意识来摧伏。另外也有用外力来降伏。前面讲听闻,这里讲思维也是道场,因为思维可以“正观诸法故”——真正用智慧来如理如法地观察。

经常思维法义,实际上也是修行。许多西方人认为,只有打坐才是所谓的修行。其实,平时思维佛法的意义,也称为“观察修”。但西方人认为,思维法义不叫修行。其实不然,于行住坐卧当中经常想着众生、忆念空性,这就是一种思维的修行。以后一定要懂得,不要认为,修行只是一直禅修——打坐很好就是修行很好;如果只是修利他心(包括修菩提心),没有一直安住,那这个人则修行不好……其实并非如此。

修行,藏文当中念“

滚”(上师念藏文),有串习的意思;汉文的“修”也有串习的意思;英文也相似,由拉丁语慢慢演化而来,也有思维或思考的意思。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修行人不一定非要打坐。

打坐只是初学者的修行方法,因为很多人对各种烦乱外境不堪忍受,就只好关上门、闭着眼,这是阿罗汉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修行。如果修行稍好一点,就会特意要去人群中,或到恶劣的环境中,那个时候方能检验你的修行。我现在会专门安排学院一些修行比较好的法师,整天和居士、道场打交道。有些人由于其间经常听到一些负面信息,以致最后溃败逃避;而有些人则通过与人打交道的过程历练自己,最后已经收获颇丰。

我也特别感恩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果当年他没有把我安排在比较复杂的环境当中,可能我到现在都脆弱不堪——稍微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伤心绝望,要么马上去闭门思维,要么退避三舍、避而不见……但如今,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都能够欣然接受。一个人的成长,很需要复杂的环境。声闻乘的修行需要彻底放弃所有复杂的环境,但菩萨乘则迥然不同——竭尽全力与众生结缘,力所能及地与众生交往,这才是菩萨乘的修行。这个道理大家应当了知,否则,现在有些人一说到修行,就一定要安住,其实并非如此。

之前讲的是闻和思,接下来主要是讲摄受正法的六种法。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此处的“舍有为法故”,藏文和梵文版本中意为:有为法和无为法都要舍弃。因为三十七道品最究竟的道场便是舍一切有为、无为法之故。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二谛、四谛是万法究竟的真相或实相,对世间无有任何欺诳。如二谛之中,宣说世俗谛及胜义谛的诸法,对其所化众生都不会有任何欺诳。同样,四谛(苦、集、灭、道)也不会欺诳任何世间众生。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缘起是究竟的道场,因从无明至老死全部灭尽之故。此处在汉文版中是“无尽”,但在梵文及藏文版中是“灭尽”,即从无明乃至老死都已灭尽、断除。在窥基大师、慧远大师等的注释中,“无尽”也即轮回无有穷尽,从这个侧面解释也无可厚非。还有些人分析,此处应译为“灭尽”,因为印度的梵文中没有否定字“阿”。

或按《心经》中的解释:“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缘起中,“无明”乃至最后“老死尽”皆不存在,从究竟实相的层面而言确实如此。所以,从整体句式来看,此处理解为“灭尽”也许更为确切,因从无明至老死之间全部灭尽,缘起最究竟的实相,是“缘起性空”,十二缘起本都是空性。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此处在梵文版中是“息诸烦恼”,息灭一切烦恼是道场,因为知如实。但此汉文版本中是这样,两种都可以解释吧。因为烦恼的本体是道场,烦恼即菩提,如理如实知道的缘故。或者,从显现上讲,灭除烦恼也是道场。从两方面都可以解释。因为版本不同,具体哪一个最究竟也不好说。但是,梵文版本中是“息诸烦恼为道场”。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众生是最究竟的道场,因在实相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之故。“我”是暂时假立的,真正的究竟实相中,每个众生都是无我的。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一切法是最究竟的道场。何为最究竟的实相呢?就是了知一切法是空性、寂灭的。如《宗镜录》云:“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一切外在之法与内在之心都是空性,这便是真正的道场,我们也可以如此理解。

以上讲了摄受正法的六种法,下面讲以法供养如来的六种法,即以佛法来供养如来的六种法,分别是: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降魔是最究竟的道场,因其修证坚固之故,不被魔所动摇。这是最究竟的修法,不动摇是降魔最好的方式。若是在出现违缘时便怨声载道:“我出现违缘了!我完了,我现在要走了!”随即产生许多邪见,这就是动摇了。

其实,在一些道场出现魔障时,弟子的心不动摇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大家应当时刻谨记。于我个人而言,无论发生什么,对佛法、对上师的信心也从未动摇过。以前,上师如意宝等高僧大德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许多是是非非。世间原本就纷繁复杂,若能保持自己的信心毫不动摇,便能降服一切魔障,修法也能日益增上,对佛教徒而言,这两点十分重要。

近两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道场中,师徒之间时常发生一些纠纷。甚至因为弟子的“告发”,令上师身陷囹圄,以至于任何人都再也不能亲近上师。其中大多是因为弟子学道不精所致。若是弟子们学得不扎实、不稳固,信心左右摇摆,那道场的发展一定也不容乐观。

我一直在想,自己今生虽没有造过进入监狱的因,但若是前世业力现前,即生即便没有犯法,也难逃牢狱之灾。然而,晚年若是在监狱中度过,说不定更好。

我去过许多监狱,其中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严重触犯法律,却锒铛入狱;相反,一些不轨之徒却反而逍遥法外。当然,犯罪者暂时没有进入监狱,是因为自身因缘一时不具足罢了。

真正有修证之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泰然处之。我们这里有位阳塘活佛,他在监狱中待了近20年,一次路过曾经呆过的监狱,他指着监狱的方向云淡风轻地对司机说:“我读大学的地方就在那里。”这位司机信以为真,有一次信誓旦旦地对我说:“阳塘活佛读的大学就在那儿,是他亲口说的!”(上师笑,众笑)

对于修行人而言,自心是否轻易动摇,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修行。所以,最主要的降魔,便是对法的信心不动摇。尤其是末法时代,若是真正闻思过、有修证的人,不论面对世间的任何邪说,对佛法,尤其是密法的信心也丝毫不会动摇,这一点至关重要,大家应当谨记。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真正的三界没有任何所取,也没有任何所去之处。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狮子吼是形容善抉择的空性之法,这便是道场,因其在任何外道面前无所畏惧之故。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道场,因其无论用何种方法去观察,都无有任何过患。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三明”指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分别了知过去、未来及一切烦恼的本性,这些便是道场。“无余碍故”,即没有任何残余的烦恼和障碍之故。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一念”,即一刹那。一刹那间能了知一切万法,这便是佛所成就的无上智慧,这就是道场。因为佛陀能成就一切智智的遍知,能于一刹那中照见万法。按照小乘《俱舍论》的观点,需要圆满三十四心后,才能现前这种智慧。按照大乘的观点,于一刹那间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便是一切智智。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作为菩萨,应当相应于六波罗蜜多,以此成熟众生、教化众生。此处与其他版本稍有不同,按照唐译的解释,应当相应的法,即具足四种心、六波罗蜜多和教化众生的六种法。在藏文版中,此处还增加了两种法——受持正法和具足善根。当然,不论哪一种译本,意思都大致相同。

菩萨如果具足上述四种心,并以六波罗蜜多相应教化众生,受持正法及具足善根,则菩萨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在道场之中。“举足下足”,即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这个窍诀十分重要。

我们常说“没有道场、没有道场”,但倘若真实具足了这四种心和六波罗蜜多,所作所为都想利益众生、护持善根以及受持正法,那便是在道场之中。

以上,是对前文的总结,唐译与梵文版基本雷同。

我再重复一遍,因为有时重要的事情需要说两遍、甚至三遍(上师笑)。一是具足四种心;二是具足六波罗蜜多;三是具足教化众生;四是具足护持正法;最后则是具足行持供养如来的善根。如此一来,一切所作所为,“举足下足”,即不论是行持走路、睡觉等任何事,都在道场之中。

反之,倘若不具足上述条件,那即使天天身在道场,头剃得油光铮亮,袈裟也随风飘扬,都无济于事。有些老和尚脾气特别大,稍有不顺,便“哇”的一声,与居士冲突四起、水火不容,这种人虽然身在道场中,心却远离了道场。以上是维摩诘居士对光严童子的教诫。

有些人经常口口声声地说:“我要建立道场!”其实,建立外在的道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心中的道场。现在有些道友连自己小小的房子都被拆完了,好几个人居住在一起……以后大家若是自身各方面因缘不具足,没有建立寺院、道场的福报,有时甚至连一个容身之处都找不到,这时就应当想到:“虽然我除了自己小小的处所外,没有任何道场。但我要具足四种心、六波罗蜜多,在因缘具足时教化众生、时刻护持正法、恒常具足善根,如此一来,我也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道场。”

如果不具足上述诸心,纵然道场建设得雄伟壮观、价值连城,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道场”。现在国内外有些道场,外表建造得金碧辉煌、华丽庄严,可里面却是空空如也,没有佛法的闻思修行,最多有几尊佛像,僧众更是屈指可数,而且这些人是否有真实的修行也无从得知。总之,倘若不闻思修行,佛法中高妙的道理我们是无法平白无故通达的。所以,我们主要应当在心中护持和维护道场。

“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若能如此,当知确实是从道场来,并且住于佛法之中。倘若不具足这些,那外在的道场再辉煌,也不一定对众生有利。今天,维摩诘居士为我们宣讲了一个关于道场的十分重要的教言。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时,有五百位天人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们这里人倒是比较多,但不知道有没有五百个人能够发心。若是大家能够发愿:“我要好好修行!不论身在何方,都要具足四种心、六波罗蜜多以及利益众生的八种方法。”如此,也可以算是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时,光严童子对佛陀说:“我也不敢去,当时因为道场的问题,我被说得体无完肤!”那时他们在毗耶离城外,由此可见,维摩诘居士弘法是很善巧方便的,并非固定在一处。所以,我们也应当以各种方式弘扬佛法。你看,维摩诘居士在路上遇到光严童子,当即便为他传法,光严童子也赶紧做记录。以后大家在坐车时,如果遇到一个人,你下车时,他正要上来,在擦肩而过的瞬间,你就把他挡住,当即给他转法轮(众笑)。这样也是很好的,对吧!

好,今天讲到这里。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来没钱也可以有最高级的道场索达吉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