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是汉传佛教禅宗的第一位祖师,在民间流传的达摩的传奇,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双脚踏着一枝芦苇过江的故事,以及在少林寺面壁禅定九年而所创的十八罗汉拳,还有达摩洗髓经与易筋经等,最后他只履西归。达摩全称为菩提达摩,也就是道法的意思,本名为菩萨多罗。达摩同佛祖释迦牟尼都是古印度刹帝利种姓,还有一种说法是达摩是婆罗门种姓,在印度婆罗门与刹帝利都是贵族种姓,他是南天竺香至国国王的第三子,自幼喜爱佛法。
有一天印度禅宗第27代祖师般若多罗受香至国王的恭请进宫讲演佛法,根据《五灯会元》一书中的记载,般若多罗拿出一颗十分名贵的大宝珠问国王的三位王子说道:此珠圆明,有能及否?达摩的两位兄长说道:此珠七宝中尊,故无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意思是说这颗宝珠如此珍贵,一般人没有那福气得到。他们的回答般若多罗认为悟性很低,无法理解此中的奥秘。但是接着达摩的回答却不同凡响,达摩道:这颗光亮无比的宝珠,可以称得上是世宝,世光、世明,但却比不上法宝,智光和心明。意思就是宝珠虽珍贵却比不上佛陀的圣明。
达摩又接着说道:要靠外在事物来肯定自己是宝贝的东西绝不是真的宝贝,只有得到禅师的道,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就是心宝,才是真正的宝贝。般若多罗听完达摩这段话之后欢喜万分,认为达摩对佛理的悟性很高,非常有根器,就决定传法给达摩。般若多罗是印度禅宗第27代祖师,第一代祖师就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摩柯迦叶,根据佛经记载就是众禅宗弟子所熟悉的拈花微笑的故事。
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此时众弟子都莫言无语,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曰: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于摩柯迦叶。并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就在佛陀拈花之时,摩诃迦叶微笑的一刹那间,佛陀将最高级最深刻的禅宗传给了迦叶,迦叶以与佛陀、宇宙三者合一,他得到了真正的佛法,也就成佛了,我信即佛。迦叶亦即成为禅宗西天的初祖。
达摩在香至国宫中潜心禅宗佛法,在达摩父亲香至国国王去世之后,达摩就辞别了两位兄长跟随般若多罗出家。有一日般若多罗对达摩说道:汝暂时在香至国教化众生,然后在前往东方之中国,当有大因缘,但一定要等我入灭67年之后才可东渡中国弘扬禅宗佛法。般若多罗如入灭之后,达摩就遵照交代在香至国以禅宗之法教化67年,才泛舟渡海前往中国,历经三年才到达中国南海。
达摩在梁武帝普通元年,西元年,还有一说是大通元年,公元年到了广州,受到广州刺史萧昂的礼迎,并上奏梁武帝,于是梁武帝就派遣使者迎请达摩到建康,也就是南京。
达摩进宫后,梁武帝就问达摩:朕即位以来建造寺院,命人抄写佛经,供养数万僧众,塑造佛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梁武帝很不高兴,又说:何以无功德?达摩又道: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意思就是你所作是有所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一心想要成佛的梁武帝只好再向这位来自佛祖家乡的正宗传人请教:如何是真功德?达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忍世求。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又道:廓然无圣。梁武帝有一点不爱烦又说:对朕者是说谁?达摩曰:不识。最后梁武帝不能领达摩之意,达摩知机不契,二人不欢而散。
达摩到了中国,初次与梁武帝的对话其实是一篇出色的说教宣言,他所带来的是一种崭新的佛教新派——印度禅宗。可惜梁武帝不能领悟。达摩指出靠世传的那一套,比如建造寺庙、抄写佛经、戒斋、供养僧尼、念佛诵经等说不上是什么功德,只不过是人天小果。人天果属于六道,六道就是地狱、恶鬼、畜生、人、阿修罗,轮回之中没能脱离三界,三界就是佛教所说的世俗世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离超脱生死的成佛境界还差很远,所以是小果。圣谛第一义就是对于将佛祖融入自身,而对于即身成佛的禅宗来说自然不存在什么佛法圣谛。而梁武帝面对真佛不能领悟只能表明他在悟道上不过是一个平庸之人。
禅宗的精义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思就是以心传心的无言之道。达摩与梁武帝话不投机,离开皇宫之后就随即离开健康渡江北上。相传达摩离开健康之后,梁武帝就将他与达摩的对话告知他的师父志公大师,志公听完之后对梁武帝说道:达摩开示的极好,他便是观音菩萨乘愿再来,传佛心印。梁武帝深感懊悔,当下派人追赶达摩,达摩回头忽见一队人马赶来,此时他以走到江边,江水茫茫无船可渡,随即折了一枝芦苇放入江中,双脚踏上去凭着一阵东南风悠悠向北而去。在如今的少林寺还有一块元代的石碑,上面就刻着一幅达摩一苇渡江图。
达摩渡江后向北而行来到嵩山少林寺,在寺后五乳峰找到一个天然的石洞,便在里面面壁禅坐长达九年,相传由于达摩在石洞中面壁时间久,自己的影子印在了石壁上,后人称此石为面壁石。在达摩面壁的九年中,全少林寺的僧众都知道洞中有位西方前来佛法高深的大师,不敢前去打扰。九年后达摩出洞,少林寺僧众遂迎请达摩进入寺内。达摩就在少林寺讲道,宣扬佛教禅宗之心传方法,众寺僧就成了达摩的门徒弟子,达摩也继承了第一代方丈主持跋陀,而成为第二代的方丈主持。达摩的面壁禅定对中国佛教影响非常大,习佛之人将达摩提倡的禅定静虑,消除杂念,顿悟成佛的方法称之为禅学,他所开创的这一中国佛教宗派——禅宗,为佛门开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所谓禅就是梵文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虑思维修,认为心绪宁静专注才能深入思虑义理,壁观即是心如墙壁,不容妄念侵入,一心参悟。达摩教导弟子说道:捨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第一,坚住不移。而且达摩还总结了佛教二入四行的教旨,二入就是理入与行入,理入是指悟入真谛之理,即从理上了悟自心的清净本性,证涅槃,得解脱。行入就是所谓的修行,即:逢苦不忧,苦乐随缘,得乐不喜,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为法而行。要安于淡泊宁静的生活,断绝种种贪欲,才能进入壁观安心的妙境。
达摩在洞中面壁九年,时间一久自然肢体麻木,因此必得起来活动身体、手脚,这就是所谓的罗汉拳,又叫十八罗汉拳,后人在此基础上博取百家,发展成一套少林拳法。传说中养生的功夫,达摩洗髓经和易筋经也是达摩所传。
达摩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在历史的记载中却未出现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之说,达摩其弟子昙林留下的续文只说:达摩远涉山海,游化汉魏。在道宣的续高僧传里也只说他北渡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游化嵩洛,且以游化为务,不测于终。少林寺是北魏时期孝文帝为印度禅师跋陀所建的寺庙,他是第一任主持,继承第一主持的是僧周禅师,达摩祖师的禅宗与跋陀禅师、僧周禅师的佛教派别在当时是水火不容的,所以后人认为达摩不可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应该是后人做伪或者弄混了。
所以胡适断言,所谓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故事乃是后人误将少林寺主持跋陀的故事混作达摩的故事,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禅宗后来取得了优势地位,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理所当然将当时颇具名声的少林寺列为祖庙,自然达摩壁观也应当在少林寺进行,时代一久,传说就愈加传奇。
人文历史百晓生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