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回顾江西孝子林上水遵遗嘱将亲爹制成木乃
TUhjnbcbe - 2024/10/26 16:23:00
年二月,江西一个名叫林观荣的老人突然患上脑血栓。临终之前,老人叮嘱儿子,在自己死后,一定要让自己坐缸。

所谓坐缸,其实是佛教中的和尚在圆寂之后会举办的一个仪式,不过,为什么林观荣作为一个普通人还要求儿子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林观荣早年和佛教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林观荣的家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灵山脚下,家里几代人都是农民。

灵山是一座佛教名山,林观荣也因此和佛教结缘。

少年时的林观荣常常在空闲的时候就会上到灵山,去听那里的和尚们讲讲经,有时遇到一些有疑惑的地方,甚至会请和尚们单独给他讲一讲。有时候林观荣还会照着和尚们打坐的模样,跟他们一块“修行”,不过自始至终,林观荣并没有皈依佛门。

林观荣家里不富裕,经济来源主要是做农民的收成,但即便如此,林观荣还是拿出自己最大的诚意去为灵山上的寺庙提供香火,他觉得只要自己多多积累善行,一定会得到佛祖的庇佑。

有时候林观荣上山,当看见和尚们在忙活着一些诸如砍柴、担水等等体力活的时候,林观荣也总是会帮和尚们分担一些,帮他们一起干活,很多人都觉得他心地善良,甚至还表示林观荣和佛祖有缘。

每当这时,林观荣心中总是感到很开心。

随着长大成人,林观荣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婚后不久,温柔贤惠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林观荣为其取名为林上水,而这正是取自《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也盼望儿子能如品行高尚的“水”一般做人。

由于从小就有个信奉佛教的父亲,林上水自小也就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之后,林观荣依然常去灵山寺庙,不过由于常常在寺庙里吃斋饭,林观荣的身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初拜佛的时候,林观荣还是会吃一些荤菜,但是后面他就改为只吃素。由于长时间绝“荤”,林观荣的身体已经对荤菜产生了排斥的生理反应,以至于在见到荤菜的时候立马感到恶心。

据儿子林上水回忆,父亲在家时,家里总是预备着两套锅碗瓢盆,一副家人齐用,另一副则是林观荣一人独用。林观荣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完全杜绝进食荤菜。

不过这也因此导致全家人用餐的时候常常无法同时进行。一方面是家里无法同时做两份饭,另一方面是因为林观荣对荤菜的排斥,一旦看到荤菜,他就会产生不适感。

这样分开使用锅碗瓢盆的次数越来越多,林观荣认为给家人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于是他渐渐地也不在家吃饭,而是直接将家里的米和素菜全部带到灵山寺庙内,每日和寺庙中的和尚们一起用餐。

有一次,林观荣在路上走着,他发现上山下山的道路实在不好走,并且很多老人在上山拜佛的时候比自己行动更为艰难。

于是他又想着,如果自己可以修一条道路的话,既方便了自己,也为他人做了善事,况且作为一个佛教信徒,这也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虽然心中有想法,但在那个年代,林观荣没有办法花钱请工人,于是便只能依靠自己的力气去修。至于铺路的材料,林观荣想到可以用山上的很多花岗岩石,将那些石头打碎,然后一点一点搬运到修路的地方。

经过不懈努力,林观荣总共在山下通往灵山的道路上铺满了两千阶台阶。这样一来,从山下到灵山拜佛的信众们和寺庙里的和尚们也都方便了许多,很多村民也对林观荣表示感激。林观荣感到很欣慰,自己终于做了一件更利他的好事。

要求“缸葬”

由于在灵山寺庙里待了很长时间,林观荣逐渐知道在佛教中有一种安葬方式叫“缸葬”,这种方式需要用较大一点的陶缸,人死后坐在陶缸内,而后要对其进行防腐保存,封存一千天以后,再将其打开,若是人的肉身还没有腐化,则可以将其立作金身塑像,供奉在家里。

但是这样的方式常常是寺庙中一些功德圆满的高僧才会有,追求的是“肉身不坏”。传说这是只有大德圆寂以后才会得到的“全身舍利”,也就是肉身舍利。

其实“缸葬”和埃及的木乃伊相似,古埃及人深信人在死后,他的灵魂依然存在,并且会依附在尸体上或者是塑像上。

因此在人死后,古埃及人会将人制作成木乃伊,他们常常会使用防腐的一些香料包裹尸体或者是在尸体上涂抹香油,同样能达到防腐的效果。最初的时候,古埃及只在国王以及大臣们死后将其尸体制作成木乃伊留存。

从第一次了解到“缸葬”之后,林观荣便在心中有了想法,自己以后若是离世了,一定要以这种方式下葬。

此后林观荣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寺庙中的和尚们,但这些僧人在听闻林观荣的想法之后,都觉得他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这毕竟是佛门中人会举行的一种仪式,而林观荣只是普通的佛教信众,并没有皈依佛门,还是和世俗大众一样,死后入土为安较好。

但此时的林观荣心里早就想好了,任凭和尚们怎么劝诫,林观荣始终不为所动。或许是受到太长时间的佛教文化熏陶,林观荣对“缸葬”很是执著。

在之后他还时常跟儿子林上水提起这件事,他告诉儿子,自己以后死了也要采用“缸葬”的方式。最初林观荣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他虽然知道佛家有这样一种丧葬方法,但只认为父亲只是随口说说,况且父亲作为一个俗世中人,怎么能用佛家的方式入殓呢。

谁知在年二月时,父亲林观荣突然患上了脑血栓,病情不容乐观。随着病情逐渐恶化,林观荣将儿子林上水叫到病床前,说自己知道身体已经无法支撑,让他去准备“缸葬”需要的物品。

此时的林上水才终于反应过来,父亲当初给他说的话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心中对此早有执念。

林上水原本还有些犹豫,他知道这种丧葬方式通常在和尚们圆寂之后举行的,父亲虽然是佛教信众,但他并没有入佛门。

不过林上水是一个孝子,父亲已经不是第一次对他提出这种请求,所以他一定要按照父亲的意思办。

不过,这件事当然会受到旁人的反对,在后来,也确实有很多人向林上水提出过意见,不过他始终坚持完成父亲的遗愿。

“坐缸”三年,塑“金身像”

此后,林上水便开始为父亲寻找“缸葬”需要的陶缸。陶缸并不好找,林上水费了好大的功夫才为父亲找到一个能装下身体的陶缸。由于“缸葬”需要两个陶缸,上下合盖密封,因此林上水还找了一个稍微小一些的陶缸。

没过多久,父亲林观荣去世,林上水立马张罗起了“缸葬”的事宜。在当地村民看来,林上水的这一做法极其不孝,这是因为中国人历代以来都讲究入土为安,而林上水用陶缸将父亲密封,显然有些违背常理风俗,况且将其密封之后又放在哪里呢?

不过林上水并没有太在意,他希望能够完成父亲的遗愿,于是在村民的极力反对之下,林上水还是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

林上水在大的陶缸里面放置一个小木凳,而后将父亲林观荣的遗体抱进陶缸,让其坐立,并且双手要放在膝盖上面。

林上水买来了石灰和木炭,用于给父亲的尸体防腐。在将林观荣抱进陶缸之前,林上水就先给他擦了身体,此后还用石灰涂抹了身体。

在将遗体抱入陶缸后,林上水将其余的石灰以及木炭全部倒进了陶缸,最后将小陶缸倒立在大陶缸上方,两个陶缸相接的地方用桐油和石灰混合成浆糊涂,这样能够给尸体做到极强的密封性。在所有流程都弄完了以后,林上水将陶缸放在家门前的一个小屋子中。

“缸葬”需要在尸体密封一千天以后打开陶缸,因此在将林观荣的遗体封存了三年之后,林上水打开了陶缸,当时也有很多村民前来围观。

林上水打开之后,发现陶缸内的尸体还保存完好,并没有腐化,此时的他才终于放下心来。因为他知道,如果尸体已经腐化,那么“坐缸”仪式也是失败的。

在确认尸体没有腐化以后,林上水找来了工匠,准备为父亲林观荣“重塑金身”。在将遗体取出之后,还要为其封装一层石膏,然后为其穿上衣服,这样就是一具真身人像了。

据林上水回忆,当时他听别人说金身的塑像容易招致贼人,于是林上水便又弄了一个小的塑像在一旁作掩饰。

此后,林上水便将父亲的遗体塑像放置在家中,并为其上香供奉。这件事,也彻底引发了村民们的议论。

原本他们就觉得林上水不该这样做,现在竟然还将其弄成塑像供奉家中,这实在有违常理,而且常人一般都会感到害怕。村民们从最初的议论纷纷,渐渐地转变成远离林家,因为他们都感到有些害怕。

但林上水却表示委屈,毕竟这样做是父亲当初的遗愿,自己也是为了满足父亲的最后一点心愿。

另外,做金身塑像其实并不便宜,三年前他就花了两万余元,现在弄一个金身塑像,林上水不仅要时常为塑像做保养,还得时常打扫。这不仅耗费了大量钱财,也消耗了林上水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除了村民们有意无意地远离,连林家的亲朋好友们也都纷纷不敢前来,几乎所有人都为这个形似木乃伊的真身佛像感到恐惧。

其实林观荣的这种“缸葬”方式,最早已经可以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缸葬”最初被称为“瓮棺葬”,古时候的人们常常会用瓮、罐之类陶器来作为下葬的工具。古人用瓮棺埋葬的多是一些婴幼儿以及少年。

不过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们曾经发现了五座成人的瓮棺葬,并且几乎堆在一起。其外部是一个半球形状,在口壁外侧有5个倒立的勾状“泥钮”,并且呈现出对称的形态。

专家推测,这应该是将死者的骨骼装进瓮棺之后,在外部扣上口子,然后用绳索钩住“泥钮”进行固定。河南博物馆也陈列了几件大型的瓮棺葬的工具。

不过,虽然古代一直留存着这样的丧葬方式,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还是应该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来看待这种丧葬文化。

林观荣死后三年,尸体仍然保存完好,这时因为在林上水将其送入陶缸时,就已经使用了各种防腐的方法为其尸体做保障。例如石灰和木炭,这些都是都具有吸水的作用,同时,石灰还能够防蛀。在这样充分隔绝空气和水的情况下,尸体当然不会腐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顾江西孝子林上水遵遗嘱将亲爹制成木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