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秋节庆的心态嬗变古代近代和现代文人笔
TUhjnbcbe - 2024/10/20 16:10:00

节庆在不同时代,往往有着不同的历史心态。随着世事变迁,节庆的意义也相应发生改变。在不同年代的文人笔下,从古至今的中秋节有着怎样的意义嬗变呢?余世存在《节日之书》中,为我们记录了不同时代的中秋心态。

中秋节起源

根据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几乎每个中国人,少年时期都学习过几首有关中秋的诗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年后又在一次一次的节日气氛中温习诗词的意蕴。

跟我们其他的传统佳节一样,中秋节是说不尽的。其起源已经模糊不清,有说是帝王祭祀,《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拜月的习俗演变下来,文人雅士和民间竞相仿效,成了一个节日;还有一说是跟农业生产有关,农民为庆祝丰收,选在这样的月圆之夜,以报答天地日月之恩……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传统节日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而来的,几乎没有哪一个节日只有单一的来源或原因。但中秋节最大的意义在于,这一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从而过节乃是家人团圆为最重要的内容。其象征附加义,如祈盼丰收、幸福,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等,都是跟团圆相关。或者说,农业之丰收有粮食满仓为证,人之丰收应以亲人团圆为证,中秋节即天人相证。

人们过中秋的习俗,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说到底是与圆月相互印证。人的大团圆或我们中国人的大团圆“集体无意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文人哲人一再告诫说,“曲则全”,“此事古难全”,缺憾是一种美,等等,但我们中国人固执地把大团圆当做戏曲乃至人生的目的,甚至把团圆之梦想做得世俗,说出了“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话。这其中一定有现实的原因。

那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战乱、流离失所之中。历史学家统计说,历史上只有两次超过十五年的和平期,一次是公元前14年至公元3年,一次是公元至年。但这两次的头尾年份仍都发生了战争。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还有一个特点,多选择在秋天开战。传统所谓的说法,春耕秋战。现代史上的军阀孙传芳也有名言,秋高马肥,正好作战消遣。

在大时间序列里,农历的秋八月正是师卦时空。一个农事收获的时空却也意味着是军事吃紧、进入战争状态的时空。如果是大收获,天遂人愿,风调雨顺,农作物得到大丰收,人们需要防范异族人来抢劫,需要战争般地动员民众来抢收;人们也有条件考虑对外征伐,给曾经欺侮凌辱自己的敌人一个说法。如果是收成不好,歉收无收,灾难和社会矛盾加剧,穷者被逼无奈,铤而走险,揭竿而起,逼上梁山。先哲充分感觉到了这一时空的肃杀、金收而刀割、凉意和战争状态,故有师卦之命名,并系辞说,“君子以容民畜众”,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大人君子应该让民众有喘口气的机会。

我们因此能够想象,在古人那里,中秋月圆之际,父子、夫妻的分离状态。战场上的将士在思念家乡,家乡的亲人在思念远方的游子、役者、劳者、商贾……中秋月圆,正好检验着个人家族的团圆平安。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历史上那些乱离诗篇、中秋的思亲诗篇。我们中国人才会将中秋节过得诗情画意,过得热烈、痴著。

余世存,诗人、学者、自由作家。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著有《老子传》《大民小国》《家世》《时间之书》等。

四大名著里的中秋

在传统文学作品里,看古人过中秋非常有意思。

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即是在中秋之夜祭祀,为自己延年益寿而不得。《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说: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却说司马懿在营中坚守,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吾当乘势击之。”霸引兵而去。孔明在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到底不能如佛家洒脱)。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姜维脱岗)。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魏延意外惹祸)。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魏延。

这是《三国演义》中唯一提及中秋的地方。这一故事不仅印证前面有关师卦的猜想,也说明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诸葛亮选择中秋之夜禳星拜月,希望月亮能让诸葛更亮一些亮得更长一些。但诸葛亮没能逃脱宿命。

《水浒传》的中秋夜虽无战事却同样惊心动魄。第一次中秋:“当时月色清朗,午夜初长,黄昏已半,一轮月挂如银。冰盘如昼,赏玩正宜人。清影十分圆满,桂花玉兔交馨。帘栊高卷,金杯频劝酒,欢笑贺升平。年年当此节,酩酊醉醺醺。莫辞终夕饮,银汉露华新。……但见:桂花离海峤,云叶散天衢。彩霞照万里如银,素魄映千山似水。影横旷野,惊独宿之乌鸦;光射平湖,照双栖之鸿雁。冰轮展出三千里,玉兔平吞四百州。”这是史进血战前的短暂欢乐。在中秋之夜,史进火烧了史家庄,打死了许多官兵,从一个乡村富二代沦落成了亡命之徒。

第二次中秋:“玉露泠泠,金风淅淅。井畔梧桐落叶,池中菡萏成房。新雁初鸣,南楼上动人愁惨。寒蛩韵急,旅馆中孤客忧怀。舞风杨柳半摧残,带雨芙蓉逞妖艳。秋色平分催节序,月轮端正照山河。”这是武松跟张都监过中秋,欢乐易短,人生原来有翻脸、阴谋、陷害、杀人、上梁山。

第三次中秋,是晁盖于中秋时节,派赤发鬼刘唐,带着一百两黄金和一封书信,找宋江报恩。他们见面的时候:“天色昏黄,是八月半天气,月轮上来。宋江携住刘唐的手,分付道:‘贤弟保重,再不可来。此间做公的多,不是耍处。我更不远送,只此相别。’刘唐见月色明朗,拽开脚步,望西路便走,连夜回梁山泊来。”但这报恩也招来灾祸,因为晁盖的书信,宋江杀了阎婆惜,也上了梁山。

第四次中秋,是卢俊义离开梁山回家,“卢员外直喝得二目发直,四肢发软。眼看中秋将至,卢员外终于又鼓起勇气向宋江辞行。一别家山岁月赊,寸心无日不思家。此身恨不生双翼,欲借天风过水涯。”结果这一中秋之夜是卢俊义家破人亡,义无反顾地走向梁山。

第五次中秋,花和尚鲁智深擒了方腊以后,不愿回朝廷领功,就留在了杭州六和寺。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鲁智深与武松)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顿时参透“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在六和寺圆寂。

《红楼梦》中的中秋夜多有悲意。虽然开篇有贾雨村在中秋夜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参加科举考试,但幸运之后即有厄运。到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更是写明“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贾府男女老少一起赏月,这次中秋家宴却暗含萧条之气。原本喻意大团圆的圆桌只坐了半壁,还有半壁空着。用贾母的话来说:“常日到还不觉人少,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么。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样,太少了。待要再叫几个来,他们都是有父母的,家里去应景不好来的。”脂砚斋评点:“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后来大家听曲赏桂花。“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生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前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感,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到七十六回,林黛玉见人家团圆,独自伤感。史湘云安慰林黛玉,约她去山下联句吟诗:“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二人到了水边,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起诗来。一只暗影中惊飞的白鹤,使史湘云吟出佳句“寒塘渡鹤影”。林黛玉也不甘示弱,对上一句“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叫绝:“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废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

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至于《西游记》中的中秋夜同样是悲剧,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就是中秋夜被黄袍怪抢走,后来给父亲写信:“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

现代作家笔下的中秋

总的说来,诞生于古代中国晚期的四大名著以及其他文学著作,对中秋之夜的记录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了悲剧的底色。中秋、收敛、衰亡、悲情等,在一个共同体发展的后期几乎是高度统一。没有新生力量的加入,共同体只能无可挽回地走向末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到了现代,作家笔下的中秋多近民生民情,跟古典作品中的中秋大不相同。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不仅写了螃蟹宴,还写了风俗:中秋宴如果觉得油腻,可以选择应季的柚子来解油腻,是个不错的选择哦!柚子是中秋节的必备水果,因为“柚”与“佑”谐音,“柚子”与“游子”谐音,所以在中秋吃柚子既有希望月亮保佑的心愿,又有游子归乡团聚的意思。

丰子恺画作《松间明月长如此》。

丰子恺笔下的中秋是属于年轻人的:“记得有一年,我在上海过中秋。晚饭后,皓月当空。我同几个朋友到马路上去散步,看见了上海中秋之夜的形形色色,然后回家。我将就睡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推门进来。他送我一副眼镜,就出去了。我戴上这副眼镜,一看,就像照着一种X光,眼前一切窗门板壁,都变成透明,同玻璃一样,邻家的人的情状我都看见了。我高兴得很,就戴了这副眼镜,再到马路上去跑。这回所见,与前大异;一切墙壁,地板,都没有了;但见各种各样的人各自过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可惊,可叹,可怜,可恨,可耻,可鄙……也有可歌,可羡,可敬的。我跑遍了上海的马路,所见太多,兴奋之极,倒在马路旁边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却是身在床中。原来是做一个梦。”

周作人笔下的中秋是知识人的:“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诉你们的。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徐志摩笔下的中秋是诗人的:“我重复回到现实的景色,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姝。所以我曾说: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团圆。”

至于鲁迅,在其日记里记录了二十多个中秋日。年的中秋,鲁迅在北平:“除历中秋……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年的中秋,鲁迅的日记是跟朋友聚餐:“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年的中秋,鲁迅在厦门:“旧历中秋也,有月。语堂送月饼一筐予住在国学院中人,并投子六枚多寡以博取之。”年的中秋,鲁迅的活动是:“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方归……”但是鲁迅小说作品中的中秋却多少继承了古典作家们的悲凉意味: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今昔对比:当代人的中秋

我们当代人同样都可以说出自己的中秋节意义。不过,比较起来,当代人跟古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人们过起中秋节来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同样地,当代人的分离、孤身一人的处境并不比古人好多少,两地分居、大龄青年、单亲家庭等,使当代人的团圆梦较之古人的更为光怪陆离。跟古人不同的还有,今人对分离分别远无古人感受到那么深刻、惨淡。当代人即使远隔千里万里,仍可以通过手机通讯随时晤谈,随时把酒言欢。因此,月圆之兆对当代人来说,多半是一种热闹,一种仪式。当代人随时随地可以把亲友召唤成“一席”,从这个角度看,团圆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有关中秋节的今昔比较中,饮食也是重要的一个领域。当代人的饮食口味却跟古人的饮食口味有所差异,月饼在古人那里是人间美味,但在当代人这里却多只具有象征意义。每到中秋,月饼都是必不可少的礼品,但节日一过,如何处理月饼就成了一大麻烦。“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像苏东坡说什么,“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等等,在当代人看来,只能说是短缺经济时代的感觉,已经不是今人的追求。从这一角度上说,当代人要过好中秋节,对月饼等美食的改造是题中应有之义。

《节日之书》插图,老树绘。

也就是说,跟传统的中秋节日的意义有所不同,当代人过中秋节更多是在商家、市场、传统、秋天明月等联合发力中度过,当代人需要从人生、一年时间、中秋等格局坐标里重建节日与自身的关系。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投入,在节日里过出自己的个性和意义,以自己的意义增富这一节日。

我曾经连续两年收到朋友王康的中秋短信,为此也有起兴。王康的诗是:

朝瞰忽起积云空,万里江山思未穷。为问秋光深几许,一行征雁一林枫。

我为此口占的新诗是:

心里的热闹和狂暴缤纷引起身体的叛乱儿时的圆满暗示一个孤独的异乡人错失高尚的风景举头的日子到了最深重的利益是那望不可即的德性完整在天地间的温柔里他的自重只是凄清的秋虫他的语言纷纷凋谢只有亲友们还把他想起一个无家可归的热情在天涯海角的翻滚里随风飘落,一页又一页

第二年中秋,又收到王康的“中秋怀友人”:

清辉无痕化碧云,天涯轻掠孤雁影。又是山黯水澹时,一样澄明一样深。

我为此仿里尔克写下了一首“秋愿”:

主呵,让分道扬镳的孩子们

意识到你的完整。是时候了

让山黯水澹接续人间的灿烂

你的光辉接管夏的纷争

让神圣家族的孩子们长大长久

智慧之马,勇气的缰绳

不曾有的果实,全给他们丰收

借此安然度过严冬的严重时刻

谁此时没有抬头,就不用举头

谁此时无情,就永远无情

让风吹过白夜的国度

暴人和暴行们退避

让他们坠地如叶

等待新生

如今我写下这篇有关中秋的短文时,想到老康在异国他乡已经过了好几个中秋节了。这是一种新奇的汉语经验,无数的华人在海外过中秋节。我们把中秋过成世界性的了。我相信,中国人的中秋诗篇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我写过几年微博,微博上也有过节的文字。

其一:老廖发送他亲身经历的事作为中秋福利。有一次文学节,来了不少阿拉伯诗人。有一人跟他套近乎,说他晓得两个中国诗人:廖,你和北岛、还有李白熟吗?你说他们俩,谁的诗写得好些?老廖答李白。阿拉伯人摇头说:李白的政治立场如何?人家北岛是支持巴基斯坦的,所以比李白棒。

其二:达尔文森林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每一个山岗前都有狼狗的嚎叫表演,每一棵树下都有鸟儿的聚会,热闹太多,以至于很多猫、狗、小羊不愿入睡,它们都像夜莺一样不管不顾,像猫头鹰一样睁大眼睛。狐狸小姐对啄木鸟说,都快中秋了,各回各的家,各找各的妈,这些浮躁虚无的新一代禽兽们如何面对亲友和家庭呢?

其三:殷之声是生活在河南的一个普通工人,他生前留下了不少日记、散文。25年前的中秋节时,他写了这么一段文字:“生命的延续是必要的,然而只有思想与精神延续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延续。我们祝福自己的女儿能自立,能够吸取一切前人的良知,能够建树自已、发展自己、完美自己。”

本文摘自《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余世存著,老树绘,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年1月版),由出版社授权刊发。

本文作者:余世存

本文编辑:张孜蕙

-END-

你能为我摘一颗星星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秋节庆的心态嬗变古代近代和现代文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