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佛门巨子朱士行47岁出家为僧,57岁毅然
TUhjnbcbe - 2024/10/16 15:46:00

导读:本章介绍的是曹魏时期的高僧朱士行的生平,他一生的行迹极富传奇色彩,对后世的佛学僧侣造成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朱士行的祖籍是河南禹州,他创造了佛教历史上诸多的第一,比如他是第一位出家的汉族僧人、他是第一位西行求法的高僧,后世更是认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原型其实就是他。因为朱士行的法号就叫“八戒”,而且他也去西方求法过同时又姓“朱”,但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朱士行是心诚志坚的求法者,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对于信仰的执著和追求,而吴承恩笔下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则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一个人对于他的信仰,究竟能够虔诚到什么程度?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相当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大部分的现代人都失去了信仰,转而拜倒在“商品拜物教”的脚下,一生都从物质的追求中获取虚妄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当然,笔者并非是鼓励大家回到我衣不蔽体的年代,但我们在承认、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之时,也应当重新审视“信仰”这个被忽视已久的东西。

无论是什么样的信仰,只要不妨碍到他人、不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便值得尊重和认同。在这一章节的内容中,我们一起走近曹魏时期的高僧朱士行的生平,感受一下佛门高僧对于信仰的执著与虔诚。

01.47岁受戒出家

朱士行这个人出家很晚,出生于公元年的他,直到公元年才正式剃度出家,成为佛门的僧侣。

原因其实有两点,第一,曹操、曹植、曹叡等人都不允许汉人出家为僧,但到了曹芳时代,这一禁令逐渐松懈了,于是便在洛阳的白马寺出现了第一批出家的僧侣;

第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律僧还没有进入中土、戒律还没有被翻译出来,直到公元年昙柯迦罗大师来到白马寺,才译出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戒律《僧祇戒心》,开启了汉人出家的序幕。

这一年,朱士行正好47岁,他在昙柯迦罗大师主持的授戒仪式上,第一个登上了戒坛,由此也成为了汉地第一位受戒的比丘,这件事本身就使得他扬名青史了。《高僧传》、《出三藏记集》等僧史经典都记录了这件事情,而其他的史书只要讲到佛教的,基本上也都将朱士行视作汉地出家僧侣的第一人。

但朱士行并非是在出家之后才开始修习佛法的,他在未受戒之前便对佛教有着很大的热情,出家之后更是精研佛法,成为了洛阳一带相当著名的学僧。在当时的北方地区,主要流行的是安世高译出的阿毗昙学以及小乘禅法,还有一部分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学以及大乘禅法,但是两者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学僧们基本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修习。

朱士行研修的范围相当广泛,但由此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认为高僧们对于《道行般若经》阐述得不清楚。这是汉地最早的一部阐述“般若空性”的经典,一般认为是由支娄迦谶和竺佛朔合译的,但在翻译上采取的是“格义法”以及“直译”,也就是用汉地原有的一些词汇去等同佛教的概念,比如“真如”被翻译成“本无”等等。

朱士行越看越觉得这些经典不究竟,但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哪里不对,当时汉地译出的佛经很少,而他自己又不懂梵文,只能将这个问题搁置在一旁。直到他出家10年之后,一个外国僧人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改变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

02.57岁毅然西行

这位远道而来的外国僧人对朱士行说了什么呢?他告诉朱士行,西域的于阗国藏有《大般若经》的梵本,《道行般若经》的原本就是它。这件事情对朱士行的影响相当大,他不久之后便萌生了前往于阗求法的念头,但遭到了他的弟子们的强烈反对。

“您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于阗国离这里何止千里,而且从来都没有人单独去过那里,您这一去就是送死啊!”

虽然弟子们一直在阻拦他,但朱士行还是觉得自己非去不可,他要为后世的学僧求回真正完备的经典。于是,他还是毅然决定要前往于阗求取真经,便询问弟子们有谁愿意跟他走吗?大多数的弟子都摇摇头,只有少数的几名弟子点头,于是他们一行人就从长安西面的雍州城出发,向着于阗的方向前进。

在多年前的古代,西行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更何况当时朱士行已经57岁了,这在当时绝对属于高龄。朱士行的取经之举不仅影响了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还深远地影响了多年后的玄奘,后世的取经人更是络绎不绝。他们为了寻求真理、守护信仰而舍身忘我的精神,值得所有人赞叹学习。

在没有导航的遥远古代,朱士行等几个人是如何确定方向的呢?他们沿着丝绸之路一直向西走,在迷路的时候便跟着过往的商队,就这样慢慢地在茫茫的沙漠和戈壁上挪动着。一路上经过了陕西、甘肃等地区,然后穿过漫长的河西走廊,向着天山南路的于阗国前进,餐风露宿、宵衣旰食、险象环生。在这样的地方不仅经常埋没着打劫商队的强盗,还经常性地遇到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而且饮用水、干粮、药物极度匮乏,他们是用生命在前进。

“志业清粹,气韵明烈。”

这是慧皎大师在《高僧传》中对朱士行的评价,后世的僧侣们对于他也是极度钦佩,可以说朱士行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辈开拓了一条取经之路。当然,于阗这个地方不算太远,它实际上位于今天的新疆境内,在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之后,朱士行最终还是抵达了于阗国。生理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不知道朱士行后来是如何与于阗人沟通的,在语言不通的情形之下能够讲出自己的诉求,这一直是一件难以考证的事情。

不过,朱士行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弗如檀的,他是于阗人而且后来护送梵本经卷回洛阳,或许他在此过程中充当了翻译。总而言之,朱士行等人凭借着对信仰的坚贞以及惊人的意志力,最终成功地抵达了于阗国。

原本以为取完经很快就可以回去,但这件事在于阗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而朱士行最终也客死在于阗。

03.79岁客死他乡

朱士行等人在抵达于阗之后,受到了于阗国王的热烈欢迎,同时这里的僧侣很高兴他们能够到来。但就在朱士行说出了自己西行的目的之后,所有的人都脸色大变,甚至有人扬言要杀死他。

原来,西域诸国虽然大部分都信奉大乘佛教,但于阗这个地方是小乘的中心,盘踞在这里的势力属于小乘。朱士行取的是《大般若经》的梵本,这是不折不扣的大乘,由此引起了于阗僧侣的极度不满。于阗国王一方面仰慕朱士行西行的毅力、一方面也忌惮中土的实力,于是便劝他改信小乘、并且就在于阗这个地方研习佛法,但遭到了朱士行的严词拒绝。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于阗国王只能采纳国内僧侣的意见,将藏经阁中的《大般若经》梵本投入熊熊烈火中。

“若是此经为佛所说,那么必然不得焚毁。”

于是,朱士行只好对天祈祷,最终经卷不但没有被焚毁,反而毫发无损地保存了下来,于是于阗国王就准许朱士行等人留下来,最终由朱士行的弟子弗如檀将其护送回了洛阳。当然,这件事情颇具神异色彩,朱士行以及其弟子取回《大般若经》(其实不是),或许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原因,但僧史上并无详细的记载。

朱士行自年从雍州出发,一直到公元年圆寂,在外漂泊了22年之久,其中在于阗国生活了将近20年。所以说,他能够在小乘的中心被准许参阅大乘的经典,而且顺利地让弟子将其护送回国,必然花费了相当大的工夫。

《高僧传》中记载的“烧经”或许只是一个传说,其真实的原因还有待后世的考证,笔者以为朱士行应该是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获得了当地僧侣以及执政者的认同,最终才导致他们松口,同意将梵本经卷带回洛阳。

公元年,梵本经卷顺利地护送到了洛阳,但一直无人去翻译它,直到数十年后才被高僧译出且引发轰动。而当时已经79岁高龄的朱士行,再也没有那个力气踏上回家的旅途了,他只能与自己的弟子们挥泪告别,选择在异国他乡于阗度过自己的晚年。在弟子们走后不久,大师也圆寂了,他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中,每天都朝向东方念佛。

朱士行的圆寂引起了于阗国的极大震动,国主为他建造了高大的舍利塔,将其舍利供奉在其中,以供后人纪念。在荼毗的时候,朱士行的肉身一直不被烧毁,于是留下来的内侍弟子只能流着泪说道:“您的心愿已经了了,去吧”,话音刚落,肉身便化作了灰烬,只留下舍利子数枚。

一代高僧,为了虔诚的信仰涉遍流沙,在异国他乡隐忍蛰伏20年之久,这种精神是值得纪念与缅怀的。

后记:年曾于泉州大开元寺发愿,整理一部较为清晰完备的中国佛教史,但久经耽搁未能如愿。其背后原因无非有三,一则是迫于生计,无法专职从事此项工作;二则是佛教类题材诸多限制,每每触碰逆鳞导致功亏一篑;三则是因缘未到,故而断断续续未能顺利。

前几日遇见老和尚,无意间问起此事:“囝仔,代志如何?”无言以对,心生愧疚,遂决定重头再写,此番还望顺利,谨以此,共勉!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门巨子朱士行47岁出家为僧,57岁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