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指释迦牟尼传下来的智慧心要,修持法门的总称。而这些心要教法都是由释迦牟尼佛口头讲述,弟子回忆记录而来,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今尼泊尔境内)。当时佛祖时代的语言是古梵文,要注意是古梵文,不是现代的所谓印度梵文,那个差远了,现代的梵文无论从内涵,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等各方面都无法与古代梵文相比,只是读音略有接近而已。
那么体量如此庞大,内容如此深奥的佛法原经典籍是怎么样成为中国的佛法经典的呢?这里就牵涉到把经文从古梵文翻译为中国文字的这些译经师们。中国佛教历史上译经师有很多,其中以东晋时期的古印度高僧鸠摩罗什和唐朝的玄奘法师为最高成就。二人均是三藏法师,什么叫三藏法师呢?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论三藏经典并能为人解说无误,辩才无碍之大教授师。
唐朝与鸠摩罗什齐名的三藏法师“玄奘”鸠摩罗什与玄奘法师两个人译经的风格有所不同,玄奘法师着重于忠实原经文义,即一丝一毫不能越过漏掉佛祖原经一字,尽量推敲翻译到原经的一字一义。而鸠摩罗什翻译注重佛经意义,即文字语言优美华雅,意境深远,只要能契合佛法真义就行,并不过于推敲文字精确。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说过的:“吾法妙难思”,以及文殊菩萨说的:“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真正的最高佛法是超脱于言语文字之外的心法。
手持慧剑的“智慧第一”文殊菩萨这里并不是说鸠摩罗什比玄奘法师高明,如果你这样理解就错了。玄奘法师的翻译肯定是佛祖正法,他绝对忠于原经使人真切真实的了解佛法文义,并依教奉行,最后当然能悟透无上智慧。而鸠摩罗什的翻译,一方面传播了佛法智慧,另一方面使中国文字充分的发挥了它独特的内涵魅力,影响了后来近两千年的诗词歌赋等中国文学、文化。就连后来代表中国诗词文化最高水平的唐宋时期,鸠摩罗什翻译佛经所产生的优美辞句文字也充斥其中,比比皆是,导致后来文人士子“无人不谈禅”。所以说鸠摩罗什翻译的优美经典文字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并不亚于他对中国佛法传承所发挥的贡献。
克孜尔石窟前的“鸠摩罗什”雕像鸠摩罗什的祖父在古印度做过宰相,他父亲生于相门而不贪恋荣华,出家为僧,并游学化缘,从古印度一路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来到龟玆国(中国新疆库车一带),因为学问渊博,被龟玆国王尊为国师,国王有个妹妹,年轻貌美名叫耆婆,她看上鸠摩罗什的父亲,于是国王逼他父亲娶了耆婆为妻,他父亲无法拒绝于是和耆婆说:“我没办法只有和你结婚,婚后你要和我一起学习佛法,不能障碍我”。耆婆也信奉佛教,于是答应了,婚后鸠摩罗什的父亲经常讲论佛法给她听,后来便怀了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母亲“耆婆”是龟玆公主耆婆怀了鸠摩罗什后,对佛经的理解能力变得很透彻,看过的佛经也都过目不忘,并突然会说古梵文。耆婆觉得很奇怪,便问当时一位名叫达摩瞿沙的阿罗汉这是怎么了,达摩瞿沙告诉她:“当初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出生之前,他的母亲也是这样突然智慧大长,您不必惊讶,这是说明您腹中的孩子造化不小,是个有宿世慧根的小孩”。后来耆婆生下鸠摩罗什,一切果然又恢复正常了。于是国人都认为鸠摩罗什是舍利弗尊者转世。
鸠摩罗什生下来半年就会说话,三岁就识字,五岁时学习各种学问和佛法典籍,看过的佛经都能过目不忘。生下鸠摩罗什以后,耆婆更加信奉佛法,在鸠摩罗什七岁时,母亲就带着他一起出家,可是由于耆婆是公主,到哪里化缘总是有很多百姓围观礼拜,于是在鸠摩罗什九岁的时候,母亲带着他离开了故乡,游学于西域各国。
佛祖弟子中的“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鸠摩罗什在游历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拜当时的很多高僧智者为师,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一名精通大小乘佛法的高僧,名震西域诸国,当时有个证入三果阿那含的尊者对他作出预言:“如果鸠摩罗什三十六岁之前没有毁身破戒,他会成为第二个佛陀那样伟大的人物”。这个罗汉的预言渐渐的传入了当时的中国境内。
那时的古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分裂的时代,群雄割据,战乱不断,史称“十六国”。其中前秦皇帝苻坚因为听了传闻西域有个叫鸠摩罗什的人,是有道之人,于是命令将军吕光攻打龟兹并带回鸠摩罗什。吕光于建元十八年(年)攻灭焉耆,继而攻破龟兹国,活捉鸠摩罗什。吕光肉眼凡胎,看鸠摩罗什三十岁出头,除了长相俊美,其他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就戏耍鸠摩罗什,硬逼着他与表妹龟兹公主成亲。鸠摩罗什宁死不从,吕光于是令人给他灌酒,灌完后将其与表妹关在房间,鸠摩罗什酒后破戒。
逼迫鸠摩罗什娶自己表妹的后凉太祖吕光过了三年姚苌于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年)杀苻坚,灭前秦,建立后秦,吕光知道苻坚死讯后,在凉州自立为主,鸠摩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十七年。随后姚苌病死,其子姚兴于后秦弘始三年(年)攻打后凉,将鸠摩罗什迎到长安。姚兴经常召见鸠摩罗什,并与之谈论佛法及政治、文化,言谈之下不由对鸠摩罗什渊博的知识学问佩服之至,姚兴叹道:“常常听到传闻说大师的佛法高深,智慧天下无双,今日见了果然如此,如此智慧之人,必当留下人种”。于是姚兴强迫鸠摩罗什接受美貌伎女十名,并逼他留下人种,鸠摩罗什因之前受到吕光软禁威逼,深知乱世之中如抗命而触怒国主,非但性命不保,自己的弘法深愿也将成为泡影,无奈之下,二次破戒。
逼鸠摩罗什再次破戒的后秦皇帝姚兴后秦皇帝姚兴在长安圭峰山下建立草堂寺,并扩建译经场,云集天下高僧八百余人,连学僧数千众,以鸠摩罗什为国师主持译经。期间有许多僧人因见鸠摩罗什身为国师而享有妻子,渐渐心生懈怠,戒行不端,部分僧人也开始畜妻生子,饮酒食肉。鸠摩罗什见到这样的情况,于是有一天召集僧众,每个人面前摆一个碗,碗里放满了钢针,然后请大家吃,众人面面相觑。鸠摩罗什从容不迫的端起碗来将钢针吃完,对大众说:“我之毁戒,事非得已,后若有人破戒,当效仿我吃尽碗中的钢针”。众僧见了汗流浃背,不敢答言,从此之后道风整肃,再也没有人敢违反戒律了。这就是“罗什吞针”的故事由来。
草堂寺山门鸠摩罗什在草堂译场十余年间共翻译佛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著名的如《金刚经》《妙法莲花经》《维摩诘经》等。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知道自己即将入灭,于是召集弟子对他们说:“我此生屡次破戒,为使佛祖正法流布传播,不得已忍辱负重。就像莲花虽然生于淤泥中,采莲花的时候应该采莲花却不能去取淤泥一样,你们也应当继承我的弘法事业,而不能学习我的破戒行为”。说完鸠摩罗什对大众发誓说:如果我今生所翻译流传的佛法合乎佛祖本意,并没有谬误的话,我肉身火化之后,我的舌头不会烧毁,如果翻译的经文有误,则舌头焚化不见”。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舌头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大火没有焚毁。这“金刚舌舍利”至今依然保存在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中,受世人供奉。
鸠摩罗什的“三寸不烂之舌”瘗埋处大师一生之中,为了弘扬佛法,忍辱负重,不得已破戒两次,为佛法和佛学文化在中国传播发扬以及中国的文学、翻译学、语言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圆寂后舌根金刚不坏也证实了大师一生弘法译经并无谬误、如实传播了佛祖真意、实相般若,不愧后世称其“千古一僧,八宗之祖”之称誉。
年9月29日指月说禅
喜欢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