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曾祥裕风水团队赴山西应县探究千年木塔建筑
TUhjnbcbe - 2024/10/7 8:19:00

曾祥裕风水团队赴山西应县探究千年木塔建筑之美

曾海亮

曾祥裕风水团队山西之行,从佛教圣地五台山出来,乘车到山西另一个名胜之地——应县,考察木塔。

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楼阁型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位于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年),金明昌六年(公元年)增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年,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察应县木塔后,内心油然而生三个感慨。

感慨之一:治学当如梁思成

说起对木县的了解,还是读了梁思成传记,对这位中国近代最优秀的建筑学家为整理建筑国宝,所作出的不朽贡献,感到由衷敬佩。

留心观察,治学严谨是一个学者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在华北地区,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但很少有人注意歌谣中说的这些文物。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当时通讯很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如果从北京贸然去山西应县,而如果寻访不到塔,那就会浪费一两个月的时间。梁思成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他写了一封信,寄往的地址是“应县最大的照相馆”,请照相馆的摄影师帮助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信中还附了一元钱。当时,一元钱足够照几张相了。同时,梁思成还承诺,如果摄影师帮助拍照,他可以送摄影师一份礼物。这一招还真管用,应县“白云斋照相馆”的摄影师按他的要求,拍了木塔照片寄过去,大喜过望的梁思成立即回赠给摄影师几件文具。

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从大同下火车后,搭驴车赶往应县考察木塔。

后来梁思成以爱妻林徽因的名义撰写《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一文写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Drewbelming,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文章还写了: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梁思成与同事给塔拍摄了照片,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测量了三四十种不同的斗拱,做了塔的断面图,攀到塔顶测量塔顶相轮的高度,然后绘制楼梯、栏杆、格扇的图样,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最后还要抄录寺中的碑文。

其间差点出事,幸好化凶为吉。梁思成写道:它的顶端装上了铸铁的螺旋塔尖,用8根铁链固定在顶层的屋角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正在塔尖上全神贯注地丈量和照相,没有注意到黑云已经压了上来。忽然间一个惊雷在近处打响,我猝不及防,差一点在离地英尺的高空松开了我手中紧握的冰冷的铁链。

事后,梁思成连连称赞应县有三件宝:一是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魂宝,世之奇葩。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全国罕见。

从梁思成身上,我们发现上个世纪五四前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研究课题具有深沉持久的激情和执着而坚韧精神。正是梁思成的执着,才使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建筑之美,从此就这样进入了一个建筑史学家的视野之中,确立了它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正是梁思成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用了6年多时间,他们夫妇二人经历千辛万苦到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这6年的野外调查和实测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治学当如梁思成,所以学有所成者,要从书斋里走出来,勤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开拓思路。

感慨之二:古人质量意识胜今人

应县木塔与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于辽清宁二年(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还要高16.4米。底层直径30米,总重量约为吨,用木料立方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它的设计极其巧妙,全塔上下没有用一个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外观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全塔上下有54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个斗拱装点于塔身各处,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

据史料称,木塔的历经多次人为破坏。

年军阀混战时,木塔曾中弹余发,至今弹痕可见,所幸当时枪弹杀伤力不大;年,也就是梁思成测量木塔后的第二年,民国政府对木塔进行了一次“大维护”,拆除了各层间的泥夹墙和斜戗,换成了现在的门和窗。次年,梁思成再来应县,那个“红白相间”的宝塔已经失去原来光彩,他顿足捶胸,止不住仰天长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组认为,就是这次错误的维护,“大大降低了各层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使得每层的结构整体性减弱。”其实,损毁不止于此,原来的泥夹墙外表是光滑的白色,里面则是美轮美奂的彩画像,这一切再难复见。

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县曾在塔内召开“万人大会”,每层都安装了喇叭,坐满了人。真是难为古塔啦!承受那么大的重量,幸亏木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承载力大。

有人把应县木塔千年不倒归结于三颗宝珠护佑着木塔。人们传说木塔上有三颗宝珠,天赋神气。这就是避火珠、避水珠、避尘珠,三珠保佑木塔安全。年修缮木塔时,三颗宝珠确已示现。应县木塔经历了风风雨雨年,元顺帝时大地震七日,木塔巍然不动。明朝发生九级地震,房屋俱损,人员伤亡,而木塔安然无恙。年应县遭受两次大水灾,淹环城内许多庐舍,唯塔安然无损。民国年阀混战,木塔中弹累累,火起自灭……,木塔为什么遭如此多“大灾大难”而能至今巍然耸立,而且清静无尘呢?人们传说就是靠这三颗宝珠的维护。

也有人说,夏天塔上居住着成千上万只麻燕,专门吃木头上的蛀虫,无意中成了‘护塔卫士’”。其实,确保木塔质量的重要原因是选址得当和施工质量,还有所选松木和榆木质地好,松木不易变形,榆木坚硬,两种木头的结合,相得益彰,共同维系古塔的牢固。正是多种因素使得这座古塔多年来,经受风雨侵蚀以及多次地震、战争的破坏,依然巍然耸立。

当你站在塔下仰望这千年历经磨难的古塔的身影,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建筑施工质量。联想到当今建筑施工质量低劣,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

感慨之三:避风如避贼

木塔虽然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但还是倾斜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监测表明,目前木塔整体和局部倾斜变形都在继续发展,方向是东北方向,原因是木塔周边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据当地博物馆学者说,近6年,变形明显加速。所以有人感叹:“强震而不倒,雷轰而不焚,炮火而未摧,难道能叫风慢慢地刮倒?”偌大的木塔经不起长年累月的风吹,说明绵绵风的威力,无法估量,也有滴水穿石之功。

由此,我们想到风水中的一条重要法则就是“藏风聚气”。杨公云:“穴里避风如避贼,莫令穴缺被风吹。”不合时令的那种风,我们就叫贼风。虚邪贼风,虚邪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眼不见为虚,眼见为实,叫虚邪。中医养生保健中最讲究预防虚邪贼风。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意思是风邪是自然界致人生病的首要因素。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故风者,百病之始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有八方来风,从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它带的信息和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各异。“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可见,风邪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

古人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坐北朝南,迎面而来的是柔和轻风徐徐吹来,明堂开阔,视线不受堵,秀峰林立,让人置身风景如画之中,心旷神怡。有人不在意居住环境饱受西北风和北风之类的刚风长期吹,这是没有意识到随着时间久了,身体健康会因之受到风吹之害而埋下隐患。

相关链接:

一、勘测资料:

应县木塔位于县城西北方较高平台上,水从东方由左倒右流向西方。佛寺叫佛宫寺,塔坐向为子山午向戊子与庚子之间界缝。

塔后正殿大雄宝殿子山午向戊子火穴向左偏一度,左为观音殿,卯山酉向兼乙辛;右为地藏殿,酉山卯向。

山门门楣上写着:第一景,后面写着:小西天,山门子山午向戍子与庚子之间界缝。

二、塔的简历

塔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特有的建筑形式,它起源于印度,最初的佛塔都是舍利塔,也就是佛的埋骨塔,有坟茔的意味。舍利是梵语的音译,主要是指得道高僧们在荼毗后炼出的结晶体,它们坚如金刚,闪闪发光、形态各异、色彩也各不相同,常称为“五色舍利”。例如五台山净如法师,在圆寂之后,发现了各色舍利余颗。据专家研究,白色的舍利是骨舍利,黑色的舍利为发舍利,赤色的舍利为肉身舍利。

随着宗教文化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塔也在不断地发展,塔的意义已超出了其建筑本身,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塔文化。

塔在汉朝传入中国,最初为木塔,后来出现了砖塔,到宋代的时候,出现了石塔、金属塔、琉璃塔。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最早的为覆钵式塔,到后来有了楼阁式、密檐式、还有最为宝贵的金刚宝座塔,全国这种塔仅存5座。作用也从最早的舍利塔,发展到藏经塔还有一些世俗塔,比如风水塔、文峰塔。

塔的层数通常是奇数,面数通常为偶数。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数为阳,偶数为阴,而阳为天,阴为地,所以塔也可以称得上是负阴抱阳,顶天立地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塔,它一般都分为四部分,即塔刹、塔身、塔基,地宫。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祥裕风水团队赴山西应县探究千年木塔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