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徐浩所书《不空和尚碑》,又名《广智三藏和尚碑》,额题隶书“唐大兴善寺大辩正广智三藏国师之碑”16字,唐德宗建中二年()立于大兴善寺。
螭首龟趺,高厘米,宽99厘米,厚30厘米。23行,满行48字,趺已残,碑身右上角及中部有断痕,字有缺损。
〔唐〕徐浩书《不空和尚碑》(局部)
严郢撰文,徐浩书丹(徐浩碑刻,世存三通,两碑在河南登封,一即此碑)。
原在长安城靖善坊大兴善寺,宋初移至文庙,后移藏西安碑林,现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二室东侧,《金石萃编》《西安碑林全集》《西安碑林名碑书法艺术赏析》《西安碑林名碑鉴赏》等有著录。
不空和尚(-年)是佛教密宗的六世祖。
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与鸠摩罗什、玄奘、真谛并称中土佛教四大译经家。
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灌顶国师。据传他出身北天竺婆罗门族,幼随叔父至东土,师从金刚智三藏。
开元二十年(),金刚智三藏圆寂,不空和尚游历天竺、师子国等西域诸国,广求密宗诸经论五百余部。
天宝五年(),他携佛经至长安,开始致力于翻译密宗典籍77部,卷,玄宗赐号“智藏国师“。
天宝十五年(),不空和尚居长安大兴善寺。肃宗登基后,对他仍礼遇有加。
代宗永泰元年(),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后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
大历九年六月卒,年七十岁。次年起塔于大兴善寺,追谥“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
不空和尚的门徒惠果把密宗传给日本和尚空海,进而密宗在日本盛行。
《不空和尚碑》除了记载密宗在中土的传承、不空和尚的生平外,还记载了其生卒之时的异象。
《宋高僧传》更是详述了不空和尚游历西域时所施的种种法术,并载其借天兵助唐玄宗击退藩兵等事。
碑文撰者严郢,字叔敖,天宝初年进士,累官至御史大夫,《不空和尚碑》撰于他病逝的前一年。
书者徐浩,字季海,今浙江绍兴人。
唐代书法家,宰相张九龄的外甥,累官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建中三年()卒,赠太子少师。
唐肃宗李亨时授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其手,楷书冠绝一时。
此碑书于他去世前一年。
徐浩书法得其父徐峤之真传,后又取法二王,书法诸体皆擅长,尤精于草隶。
世论其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若春云之高,无梯可上幽谷之深,无径可寻,开元以来无比者”。
历代书家对徐浩书法及《不空和尚碑》的书法褒贬不一。
唐吕总《续书评》批评道:“固多精熟,无有意趣。”
李煜也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
米芾甚至说,“《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
宋朱长文在《续书断》卷上列入妙品,评曰:“浩之为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
《新唐书》本传云:“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
《星池编》云:“唐之工书者多,求其三叶嗣名者,惟徐氏云。”明代赵崡认为此碑“虽结法老劲而微少清逸”,但就点画圆劲厚重,结体稳健而言,其书法“似矫健不群之致”。
总之,此碑书法笔势雄沉。清代杨守敬则评其碑“体近平实,无灵动稳健,骨力洞达”,是唐楷中的上品。
整理:薛鑫
本文选自年7月26日《文化艺术报》A05版
原标题:《西安碑林馆藏系列
唐徐浩书《不空和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