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圆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您知道鳌江流域有多少座塔温州古道
TUhjnbcbe - 2024/7/1 16:41:00

原创:光明人家

塔,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石等建造成的建筑物,后来又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土、石、砖、木等筑成的建筑物。

有关造塔的起源,可远溯至佛陀时代。根据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等,以之起塔供养。佛陀圆寂之后,则有波婆国等八国,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归起塔供养。

中国著名的应县木塔

我国历代所建的舍利塔极多。据记载,三国时,有僧人感得舍利,孙权令人以铁槌击打而舍利不碎,因此建塔供养,这可能是中国建造舍利塔的开始。隋文帝之时,全国各地建舍利塔的风气极盛。公元年~年,隋文帝并诏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后,历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的活动。

人们建塔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祈福塔。佛教向来强调造立佛塔可获殊胜的功德福报,因此一般信众参与建塔多是以祈福为主要目的。

(二)报恩塔。为报佛恩而建造塔,故称报恩塔。

(三)法身塔,为安置法身舍利而建造的佛塔,内藏佛经或法身偈,故称为法身塔。

佛教在浙江鳌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厚群众的信仰基础,因此历史上鳌江流域的建造(佛)塔也比较多,下面是收集的苍南与平阳、龙港的有关塔的介绍与详细。

一、鳌江流域的佛塔之平阳诸塔

文明塔在昆阳镇城南公路旁山上,山势低缓、蜿蜒数百米形似龙,故名龙山。塔建龙山头,附近村庄因此塔而名“平塔”。

文明塔建于清朝光绪十年(),楼阁式空心六角七层青砖结构,高三十五米,逐层向上收缩,前人称“文笔峰”。塔内原有木梯盘旋而上,惜于民国期间火毁,至今塔内可依稀辩认火劫痕迹。文明塔是浙南地区清代仿木结构砖塔典型代表,二千零五年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期《平阳日报》曾以它作副刊名。

塔边原有《新建文明塔碑》,碑记系当时建造此塔的平阳县令汤肇熙撰书。此塔建成和名称由来,还有一段故事:

龙山原曾有塔,建于南宋时期,毁于清乾隆二年。乾隆以后一百多年,平阳县科场不振,文风日下,百余年间,竟无一人中第。而明代以前文风昌盛,人才辈出,仅南宋建炎至咸淳年间一百四十多年内,考中文武进士就达六百零八人,其中状元十一人,素有“小邹鲁”之称。前后两个时期,差距如此之大,故牵强附会引出风水迷信。科举不以达,就归咎塔毁没重建,于是建塔。塔建成取名“文明”,同时塔旁建文明书院十余间,作“诸生肄业之所”,现已毁无存。据说在文明塔完工庆典时,汤县令出“文笔倒竖天作纸”联征对,至今尚未理想下联。

钱仓宝胜寺双塔

宝胜寺双塔位于平阳县钱仓镇。宝胜寺前原有四塔,现存二塔。一九八四年两塔大修时,在东塔第二层北面壁龛内发现碑记一方,始知塔建于北宋乾德三年()。两塔黝黑古朴,外形相似,皆为砖造,高十五点一六米,东西相距十一点八米。五层六面,作重叠楼阁形式。每层均有腰檐平座,转角用砖砌出角倚柱,柱间隐出柱二根,上承阑额,组成三间式。

明间砌出壁龛,作壶门状,龛内供佛像。倚柱上置转角辅作一朵,与阑额上一斗三升补间辅作一朵平行,上承撩檐枋;枋上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檐,以代替檐和飞子。檐口轮廓圆各至转角舒展反翘,一如江南风尚。台基须弥座式,边长三点三米,高一点七五米。此外,该塔每层铺有掌木,整体牢度得到增强。各层边长相应收缩,故塔身显得玲珑挺拔。现在寺院已毁,东、西双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一九六一年列为浙江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鳌江罗垟山栖真寺石塔

石塔位于塘川罗垟村栖真寺遗迹内。

栖真寺是古寺院,始建于后周广顺年间(-),寺院规模宏大,鼎盛时有千名和尚,明清时期方志及近代和民国时期史料都将栖真寺列为平阳重点古刹。刹早已毁,石塔成寺院最完整遗迹。

栖真寺石塔建在寺前放生池边上,面对山门平行而立。青石结构单檐塔,五塔为一组,现存四座,因这五个塔壶门内分别供奉一尊佛像,故称为“五佛塔”,又称“五如来佛塔”。五佛,即金刚界五佛:毗卢遮那佛、阿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其中,大日如来位于中央,住智拳印;阿如来位于东方,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下垂触地;宝生如来位于南方,左手握拳,置于脐部,右手向外结施愿印;阿弥陀如来位于西方,住三摩地印;不空成就如来位于北方,左手握拳当脐,右手舒五指当胸。

五塔凿刻和结构工艺精湛。每座塔均高二点八米,由塔基、塔顶和塔身装配而成,平面六角。塔基作须弥座,六个角设圭脚。束在塔身分别有狮子、狻猊、牡丹、茶花和几何的浮雕,线条清晰,雕刻技艺高超。塔身为六楞瓜腹状态,正面一壶门,门内凿坐式佛像,仪容端庄,神态安详。虽是石塔,但塔顶和梁枋、斗拱均仿照木结构形式制造。顶部彩六角的尖顶,瓦垅为筒瓦式样。

这五塔非常珍贵,因在温州地区已发现七佛塔多处,而以五佛石塔一组的形制仅此一处。另外,据有关资料和建造年代的分析,五佛石塔建成较早,应该是七佛塔发展之源。

顺溪百僧堂塔

顺溪为南雁荡山五大景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此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兼胜,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最为难得。提起顺溪,百僧堂似乎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外人鲜知。其实,在平阳北港一带,百僧堂恰恰是顺溪景区成名最早的景点。

百僧堂正名云祥寺,背靠铁障峰,铁障峰高六百多米,宽三百余米,面东南而立,色黑如铁,宛如巨型屏障,故名铁障峰。寺分旧寺新寺两座,相距五十米,共有建筑面积八百平方米。旧寺创建于元代至正七年(),清康熙时重建,光绪七年()再建,有七间平房。寺内保存摹像题记碑刻多块,其中有清宣统年间所镌之青石碑记一块,记述该寺之兴衰历程。因传说如果僧人满一百就要出事,所以俗名“百僧堂”。

百僧堂前,在山前新筑的环景亭前后分别有陈正丈与陈纬书写的楹联,文为乡人徐祥地撰,联云:“白云金鼎玉帘瀑,藤道知音山乐官”、“眉峰龙窟驰环宇,燠馆凉台称二宜”,款为丙戌年。

平阳广慧禅寺七如来塔

广慧禅寺俗名半山庵,又名灵云寺。在平阳县城九凰山南坡,坐西北朝东南,始建于唐咸通年间,是平阳县著名的古刹之一。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几度兴废。时逢盛世,由出家于此,云游各地十年之久的振空法师重建,而使得古刹面貌一新,广慧寺内建七如来塔。

七如来塔:[昆阳镇皇岙村九凰山广慧禅寺·年·县文物保护单位]在广慧禅寺前,平排七座,又名“七佛塔”。高2.94米,底径1米。平面呈六角形。须弥座塔基,上下枭为仰覆莲浮雕,束腰浮雕动物和花卉图案。瓜楞形塔身,正面壶门均置不同形象如来坐佛一尊。重檐六角攒尖顶,葫芦形塔刹。

二、鳌江流域的佛塔之苍南佛塔

苍南吕溪沉香塔

沉香塔位于苍南县莒溪镇龟山之巅,二千零五年十月,民间筹资三百多万重建。历十四个月,塔、亭、牌坊始告竣,名龟山公园,与蛇山公园相互辉映。

沉香塔俗称“铁塔”。后周显德五年(),吴越王钱俶亲临平阳南雁为同窗好友愿齐在穹岭建普照道场,分建莒溪坳下隔普照寺在内十八所寺庵。宋开宝元年(),钱俶携五子入闽途经莒溪、按南雁普照寺规模进行扩建,夫人孙妃造沉香塔,佛教文化从此兴盛。

南宋中未期,赵氏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宁宗、理宗年间,莒溪出柳氏一门“三进士”。景定五年()理宗病逝,十六岁度宗继位,尊谢道清为皇太后;咸淳十年(),度宗驾崩,三岁恭帝继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为祈求消除国患,保国安民,在朝为官柳氏兄弟奏请年老且疾的皇太后驾临莒溪,降香祈福养病。太后懿旨修缮普照寺,在蛇、龟二山下再建普照外寺和沉香铁塔,莒溪佛教走上鼎盛。当地在龟山外水口塔前、上村、大坪建兴云、兴霖、兴灵三行宫,恭迎谢太后凤驾。

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二月元军兵围临安城,度宗妃子杨淑妃携八岁建国公赵昰、赵昺出逃,在驸马都尉杨镇、柳氏兄弟护卫下,自温州、平阳躲过元兵一路追杀避难莒溪。后风声太紧,择山道离莒溪流亡福建。三月,杨妃、赵昰到达福州。临安沧陷,恭帝等宋室君臣被掳北方。五月,朝臣陆秀夫等拥立赵昰为帝继续抗元,年号“景炎”。欲对宋室斩草除根的元朝丞相伯颜闻讯大怒,元兵对莒溪烧劫杀掠毁灭性报复,柳氏一族自此灭。塔、寺被焚毁,清僧帝玉重修,兴云宫亦遭重创,明崇祯元年(),刘基九世裔孙晓峰与子都阃将军(正四品)宗汉、宗玄出资重建,民间以“娘娘妈宫”称之,敬若神殿。

望里护法寺单檐塔

护法寺单檐塔在苍南望里镇护法寺村。寺建于唐大中年间(-),清乾隆、道光、光绪间多次修建。寺前原有塔九座,现存一座。护法寺塔建于北宋,为青砖粘白灰浆砌造单糖小塔,六角平檐仿木构楼阁式,高四点二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底层台基雕饰水云纹,上置雕饰华丽青砖做成须弥座二层,一层束腰雕饰宝相花,从中可看出仍有小部分保留唐代风格,上一层束腰各面分别浮雕狮兽,狮兽呈摇头尾状,栩栩如生。塔身呈六楞瓜腹状,内空,正面设壶门,塔顶上置圆盘,周饰筒瓦顶青砖,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下补间铺作一朵,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均为五铺作。屋面筒瓦项塔刹已毁,相传是葫芦顶。全塔构筑小巧玲珑,雕刻精细,是研究浙南地区宋初砖塔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一九八九年列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又重新仿造了一座,重修了一座。

护法寺桥位于苍南县望里镇护法寺村峡谷中,护法寺前有河,上有小桥,俗称护法寺桥,桥下通船。桥旁有塔,世称护法寺塔,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护法寺始建唐代大中(-)年间,是当地著名寺院。清光绪修建以后,毁于兵火。其遗址至今仍清晰可辨,规模颇大。护法寺桥,为梁柱式石桥,造型古朴大方,结构稳固,保存尚好,具有浙南山区北宋初期石桥风格。桥长十点三米,宽二点三米,通高三点九米,三孔四墩,左右两孔净跨二点二五米,中孔净跨三点七五米。在中节北首桥板侧沿自左向左横刻“时元祜三年(),岁次戊辰,十二月癸酉朔二日建。”得知建桥确切年月。

苍南桥墩镇沿峰寺塔

沿峰寺位于桥墩镇小沿村,原名清山寺,始建年代失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泰顺人悟谅大师前来住持,得树峰村李姓和小沿村雷姓少数民族居士大力支持,舍地捐资,合建而成,改名沿峰寺。一九九四年悟谅师在寺前溪水上架桥,便利交通。一九九五年又在桥右首建造七层六面之鹫峰塔,塔身高十五米,每层每面均供一尊石佛。

苍南金乡涌泉寺小石塔

涌泉寺小石塔位于金乡镇梅岭头西麓。始建于宋元丰二年()。涌泉寺因寺旁岩隙清泉涌出、常年不涸而得名。塔立于涌泉寺前,小石塔系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从现存的遗迹看,无台基与基座,六面六层逐层递收(原为七层),通高三米,塔身每层每面饰壶门,内雕全跌坐于莲花座、双手合十的佛像一尊,现存十三尊。石塔腰檐翼角起翘,塔顶雕饰三角火焰纹,内饰一颗石珠。

苍南钱库灵鹫寺单檐塔

灵鹫寺单檐塔位于苍南钱库镇桐桥村。寺建于北宋重和年间(-)。塔在寺前,并排三座,现存二座,均为青砖粘白灰浆砌造单檐小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残高三点五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基须弥座,雕饰华丽,有水云纹、卷叶纹、仰覆莲等,束腰每面壶门内浮雕狮兽,姿态各异。塔身呈圆瓜楞形,高一点零七米,空心,顶置圆盘,周饰垂幔,下刻覆莲。正南面设一壶门,上以青砖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顶残存覆钵。该塔砖刻艺术精妙,造形精巧,为北宋砖塔的重要实物资料。一九八三年列为苍南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苍南玉苍山法云寺塔

法云寺是苍南第一禅林,它建于南宋咸淳年间(-),是佛教“玉苍派”的创建寺。“玉苍派”是我国重要的佛教学派之一,至今在东南亚一带仍有较高的地位。法云寺开山鼻祖为“三段祖师”,他因临终前吩咐弟子把他遗体锯为三段,一段喂鸟、一段喂龟、一段喂鱼,所以后人就叫他“三段祖师”。玉苍山之所以很少见到坟墓,可能跟他带头有关。后人虽然不知他的真名,但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流芳百世的“环保”和尚。

法云寺曾经在元大德,明正德、崇祯,清康熙年间和民国三年重建,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一九八三年,中国佛学院泉山分院首届毕业生觉专和尚来住持此寺,并筹资重建。

法云寺大雄宝殿

苍南浦亭乐安寺七如来塔

苍南灵溪灵山塔

灵山塔建于苍南县城灵溪人民公园山上,建于一九九五年五月,投资二百六十万元,塔身砖混结构,六角七层楼阁式,高五十五米,对角宽近十米,飞檐重叠,琉璃黄瓦,汉白玉石栏杆,盘梯直旋顶层。人们登临其上,凭窗远眺,可饱览田园秀色,俯瞰县城风光。

三、鳌江流域的佛塔之龙港佛塔

龙港云岩广福寺双塔

双塔在苍南云岩乡三峰山麓。寺建于宋,清康熙十九年()整修,同治八年()重建。双塔为宋代建造,相距十一米,六面五层,高约七米,为楼阁式实心小塔,青砖砌造仿木结构,均残破严重。每层面均有壶门;壶门、斗拱等构件,由模制烧砖拼成。倚柱为八角柱,柱头卷刹明显,塔顶作宝瓶状。一九八三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五年八月重修。

龙港芦浦海云寺七如来塔

海云寺在苍南县芦浦镇前垟村。村内原有南宋咸淳年间(-)所建之会善堂,至今破败不堪。一九八一年,村委及众善信邀请敖江玉佛寺住持释信宽来重建,选址前垟,东临大海,面对冲云破雾而蒸蒸日上之大好景观取名谓之“海云寺”。

山门外座有七宝如来。“海云寺”匾额两侧联书:“海潮音吼普宣妙法醒迷梦,云阁香熏共沐慈恩出苦轮”。天王殿中韦驮菩萨“三洲感应”,“圣迹昭垂任从劫火洞然炉宛在,神功叵测深信金刚不坏杵犹存”。左右钟鼓楼,中有放生池,上筑拱形“六和桥”。二十四间左右厢楼中设药师殿、斋堂、西方三圣殿、达摩祖师堂。上悬匾额是木鱼方丈和林剑丹手书。天井内树木葱茏,莲池中莲花争艳。

-------------------------------

1
查看完整版本: 您知道鳌江流域有多少座塔温州古道